高职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模式探讨
2012-08-15周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102
周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102)
高职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模式探讨
周颖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102)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普通心理学中,它归因于个性倾向性之中,在应用心理学中,它往往以独立的研究论题出现。本文是从动机心理学的应用角度,对高职院校90后学生入党行为的内在动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认知调节等层面进行分析,洞察高职学生入党的动机定向,对动机偏差及时矫正,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心理学;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分析
“动机”一词一般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过程。很多心理学家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也有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internalized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的,比如Cristine和Connell等。简单地说,动机是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共同组成的。内在需要往往比较隐蔽,是支配个体行动的内部动力;诱因则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包括人、事物、情境),它吸引个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在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中介认知调节过程,通过本体的自我认知调节最终将动机与诱因结合起来,促成动机转化为行为。内在动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认知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同样,没有行为的目标和诱因,也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因此,动机的强度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又取决于诱因的性质,诱因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和持久性。而连接需要和诱因的桥梁是认知,如何将诱因化作动机的力量并得以转化为行为模式,最关键的环节是自我认知的调节。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阐述,探讨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入党动机教育,以利于提高学生党性修养,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入党的精神力量。它作为一种内在的思想动力支配着一个人入党过程中的思想行为和发展方向。入党动机正确与否,是否出现偏差,和当代大学生需求层次密切相关。
一、从“需要”学说分析高职高专90后学生入党动机的复杂性
需要是动机的激发器和力量源,“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有机体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心理状态”。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由此可见,需要是人的第一要素,是推动实践活动、社会活动的源动力,是内在的、本位的。由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更具有应用型,培养的学生是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理解当今高职学生比普通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更功利的一面,更注重个人目标和个人成就效能感。从个人需要入手进行动机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人的需要不能等同于动物的需要,如果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只不过是反映的性质复杂一些”罢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人,是因为人是有社会性的,人的需要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人的本性不是多种需要的机械相加,而是由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实践决定的。
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片面地看待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偏差。诚然,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高职大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的需要是很复杂的,就其内在原因,有以下几种类型:
(1)坚定信仰型。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曾以调查随机的方式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95%。其中关于“信仰共产主义、热爱共产党”的调查结果显示占59%。这个比例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还是很乐观的。苏州港大思培学院在党对大学生信仰问题中做过调研,有65%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91%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总体来说,高职学生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自我效能感型。自我效能感在这里是指个体对完成某一项活动的潜在能力的信念,它是由自我能力知觉决定的。这部分同学比较注重个人设计,有自我成就感,崇尚个人奋斗。
他们把入党看作是积极要求进步的一方面,认为大学期间入党是政治进步的表现,是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之一。在课题组调研中,我们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科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有36%的学生选择“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39%的同学在回答对周围同学写入党申请书的看法时选择“给自己学习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其入党动机往往介于义和利、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之间,不做严格的边界性取舍,在两者冲突时,个人需求就会占上风。
(3)自利型。目前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许多单位把“是否是党员”作为求职的一道门槛,给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加了砝码,在校期间,学生入党可以有更多机会当选学生干部,在评奖评优时获得加分等。于是,部分大学生在入党动机上表现出自利人性观。为了尽快入党,在学校积极表现,但是往往“入党前一身汗,入党后挑着干”,一旦在工作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实惠和权力,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就会打折扣,起不到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
(4)归属感、荣誉感型。在高职高专新生中,更容易出现集体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热潮,导致有些学生盲目跟从,认为不递交申请书就是不进步,怕成为落后分子赶不上“潮流”,怕被集体所抛弃而失落。同样,在一些同学眼里,能入党就是一种荣誉,是家长、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往往是成绩优异的同学一般不假思索就顺理成章地递交入党申请书。
不同层次的入党需求和愿望,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入党动机,各类动机中,只有崇高信仰型是正确的入党动机,其它类型都存在着入党动机的偏差。不可否认,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是第一需要,有些同学把入党当成生存的条件之一,有其合理性的因素,但绝不是终极条件。只有把握了大学生不同的内在需求层次,有的放矢,逐步引导教育,才能将大学生由被动入党向主动入党、由实用功利型向共产主义信仰转化。
二、外在诱因分析
要想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的入党动机,必须从外在诱因分析着手。凡是能引起人行为动机的人、事物、情境都可以称作外部诱因。外在诱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呈现多元化趋势。
(1)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宗旨、崇高目标、崇高威望,是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首要诱因。共产主义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是一个外在因素,不可能天然地植入人的头脑,变为人性的内在需求。只有透过教育和“灌输”,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坚定不移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党无限忠诚的入党积极分子,是有持久的精神动力的,入党以后也会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90后高职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深化时代的产物,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的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豪,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现实,使多数大学生认同党的正确领导。就入党动机来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是重要的外在诱因,更是内在需要。如何将外在的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入党动机教育的重要环节。
(2)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社会生活的外在诱因与高职大学生“自利”需求。自利是人性发展的一个倾向,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习惯于把人性的自利和道德的自私等同起来,自利和自私虽然都指向“自我”,但自利者追求的是个体正当合法权益,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体,而自私则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为谋取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集体或他人利益。因此,追求利益是否合法、是否损害了他人或国家、集体利益是划分自利和自私的根本标志。在当前就业压力和职场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学生时期加入共产党是就业优势,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优异无疑将增添就业的砝码。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大学生无论从精神到肉体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其归属感、荣誉感和自我效能感从需求的不同层次,展现了“自利”力量。
社会竞争的外在诱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是错误导向,不仅是政府机关、高校招聘和晋级要求党员优先,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外企或私企,也认为学生党员比起非党员来,不仅思想素质高,而且更具有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实际上,有时候外在诱因、自利以及利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自利的入党动机和素质高、协作沟通和奉献之间并不矛盾。据调查研究,90%以上的学生党员参加工作以后其工作能力和表现要优于非党员。这也是社会青睐学生党员的根本原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首要任务是做好入党动机的提升教育,在理解学生“自利”因素的基础上,将“自利”引导到利人民、利国家、利社会主义的思想境界上来。
(3)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某些负面诱因对当代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持续动荡,加上国内房价、物价持续上涨、社会阶层呈现固化趋势、某些高层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等给大学生心理增加了不满因素,尤其是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心理承受力也相对脆弱,把社会阴暗面和个别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看成是社会普遍现象,心理对党的威信和威望处于抵触,但是为了获得“实用”好处,而隐瞒自我价值取向,被迫入党,这部分同学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冲突具有隐蔽性,可能平时表现很积极,谈党性认识谈共产主义理想都能够有理有据,很难发现内心真实想法。对这部分同学要细心观察,沟通交流、耐心说服,增强其对形势与政策的判断分析能力,彻底转变其“三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三、从自我调节动机理论模式到入党动机教育模式
动机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由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调节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别是自我调节,它是连接内在动机和外在诱因的桥梁,只有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了,动机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建立自我调节动机理论模式是入党动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外在教育最终要内化为个体意识,发挥自我调节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人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1)把握大学生“需要”的层次和规律性,发挥动机教育层次递进功能。正确的入党动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教育、实践和修养锻炼逐步养成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而需要又是由内外刺激等诱因引起的,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可以通过刺激诱发。通过科学的入党动机教育诱发、调节、引导学生的需要,转化学生个人需要和党组织需要的矛盾,使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相统一,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是重要的入党动机教育模式。
正如张汉芳所提到的“同理”入党动机教育模式,教育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内在需求状况,客观看待外在诱因的发展变化,全面深刻了解他们入党动机产生的心理基础,有针对性有层次地提高他们入党动机的纯洁性,而不是拔苗助长,简单地否定、批评。
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激发学生产生合理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上升为合理的入党需要,在形形色色思潮和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面前提高辨别力,把对党性的理性认识转变为自我需要。其次,运用实践功能,引导学生调整入党需要。引导申请入党的高职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体验端正入党动机的目的和意义,随时校正和深化入党动机需要。最后,加强入党后教育,刺激学生产生高级需要。需要是个不断满足又重新产生新需要的循环往复过程,而每一次的循环往复都是相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需要规律性,抓住转变时机,对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要跟上,引导更科学,内容更系统,不断帮助学生党员在行动上靠近党组织,向新目标迈进。
教育者还要按照大学生“刺激——需要——动机——行动”的心理发展规律,介入自我调节机制,发挥动机教育层次递进功能。对入党动机纯洁主动型的同学,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自利型同学,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融入到社会利益之中,把自我实现提升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成就感上来;对动机不明被动型同学,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培训,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际感受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辩证思考问题,变被动盲从为主动向上;对动机不纯功利型同学,要有耐心,舍得下功夫,时刻关注其“行动入党”到“思想入党”的转变,让学生由入党前“拼命干”向入党后“继续干”转变,完成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
(2)创新共产主义信念接受模式,加强党对高职学生信仰吸引力。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制度有深刻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并且对共产主义理想执着地追求,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但是如果教条主义照本宣科地对高职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势必效果不好,给学生造成假大空的感觉,学生内在需求的利己性和外在诱因的现实性使其觉得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是无法验证的命题。不可否认,高职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比普通大学生是略逊一筹的,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如何让共产主义理想之根深扎在大学生头脑之中?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讲透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灌输”中,做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系统的理论论证进行不同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逐步上升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运用合力,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性。发挥思想政治战线全体人员的作用,做到全员育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党员先进性的自我效能感和奉献精神。再者,加强党在高职学生中的威信和吸引力,要树典型,榜样激励。比如最近宣传报道的郭明义事迹,可以让学生通过影片、视频资料学习写心得体会,请身边的优秀党员作报告,让学生亲临感受真正共产党员的品格,感化学生,提高党性修养。
总之,入党教育要落到实处,从学生本身特点出发,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目标与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并不矛盾,当代大学生思想解放,追求自由,有时代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在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到党的崇高目标之中,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目标越是崇高,理想信念越是坚定,个人越是能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
据中央组织部发布数据,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其中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40.2%,而之前,教育部对全国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有入党意愿。大学生入党人数剧增使入党后的再教育任务是繁重的,大学生行动上入党完成了,动机是否坚定和纯洁还需要不断考验。大量的学生党员很快要进入社会,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党员主要选择的是外企、民企或者自主创业、当村官,新形势新情况强迫党的教育模式要不断更新,为了防止党员教育中断甚至是党员流失,必须建立全社会党员教育机制,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入党动机工作常抓不懈,才能使我们的党员队伍永葆生机。
[1]张汉芳.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心理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2]肖爱民.“入党动机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3).
[3]范军.站在世纪桥头的回眸与前瞻——《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简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
[4]陈敏.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白振汉.学习马克思关于需要的论述——兼评行为科学的“需要、动机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5).
G641
A
1006-5342(2012)07-0088-03
2012-05-20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LD-KTGL-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