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贺岁片台词的模因隐喻功能*
2012-08-15徐晓艳
徐晓艳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中国贺岁片台词的模因隐喻功能*
徐晓艳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以历时和共时视角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文化进化规律进行阐释的一种新理论。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中国贺岁片台词中隐喻的运用、复制及传播,以期能对隐喻与模因论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
模因;隐喻;中国贺岁片台词
隐喻和模因是目前西方语言学界研究的两个热点课题。隐喻的流传存在着进化的过程,将模因论引入对隐喻传播的分析中,不仅使我们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待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剖析在隐喻传播中的作用,从而探究隐喻在模因的复制和不断被复制过程中对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及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中国贺岁片台词中隐喻的运用、复制及传播,以期能对隐喻与模因论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依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即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被视为模因研究的基石。道金斯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肌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载体;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因为模仿,模因得以传承和繁衍,并与环境相适应。正是由于模因的繁衍能力,道金斯将模因比作能力非凡的“复制机”(replicator)。人们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
关于语言模因的概念,我们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以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一般来说,模因的复制与传递往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对于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海利根(Heylighen)曾作出以下探讨:(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个体,进入新个体的记忆里。需要在两个条件下,同化过程才能成功进行:第一,个体需与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新组成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第二,所呈现出的模因需分别受到注意,被新个体所理解和接受,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2)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方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越多。(3)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其中最突出的手段就是话语。(4)传输(transmission):若想将某种表达传递给其他个体,就须具备看得见的载体或媒介,并且这些载体和媒介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免表达内容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变形,例如:网络、声音、文本等。
二、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束定芳指出,对于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他们更为熟悉隐喻中的喻体而非本体。当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一般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结构和特征被影射到陌生的事物上,因此喻体能够帮助认识本体的结构和特点,因而也具有了认知的功能。由此而来,人们已把隐喻这种修辞手法提升到了思维方法的高度。Ungerer和Schimid指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事实上,大约在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然而真正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是Lakoff和Johnson等人。Lakoff和 Johnson认为,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作用于另一范畴,语言表达才能被称为隐喻,事实上语言表达本身并不是一种隐喻。他们认为,较之语言,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有关。
三、模因与隐喻的关系
当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种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或者相关性(relativity)时,常常会将这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意象图式(image)投射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产生了隐喻。隐喻思维能力指的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的一种认知能力。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已不满足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要认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此时,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词语,而是将新的抽象概念与旧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的关联点与相似点,从而用已有事物的认知来处理、表达新的概念,由此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向,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如,很多经久不衰的名谚,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等等。把知识比喻成力量,知识越多,力量会越强大;把时间比喻成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只有珍惜时间,生命才会长久。
模因和仿体就是隐喻中的本体与喻体,模因和仿体间的相似性与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一致,这就构成了隐喻源领域与目标域投向的基础。事实上,模因的形成过程与隐喻的形成过程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致的。如隐喻:“人生如戏。”人生与戏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都是需要人来扮演角色,无论是在人生还是在戏剧中,人物都需尽情释放自己的欢乐悲喜,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体察和认知。从此例可以看出,模因产生心理机制与隐喻心理机制是一致的。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心理认知机制就是通过用一新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也就是用仿体描写与替代模因的认知方式,而这一认知过程便是隐喻。
四、中国贺岁片台词中的模因隐喻现象分析
中国贺岁片人物台词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而且出现频率很高。一方面,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恰当地使用隐喻可以使人物话语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易于人们接受与理解,从而可以增加人物语言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隐喻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在对新的、抽象的、复杂的整理进行描述时,人们常借助隐喻,通过人们熟悉的喻体认识相对陌生的本体。贺岁片台词从模因的角度上讲也是一种模因形式,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隐喻思维是人特有的认知世界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生成的隐喻是无意识的,然而一旦这种思维模式被有意识地模仿、复制和传播,那么就具有模因性。由此可见,抽象的隐喻思维也是一种特殊的模因。中国贺岁片台词中,运用隐喻的现象比比皆是,隐喻只是隐喻思维的外在体现,隐喻被模仿、复制,传播的同时,隐喻思维模式也同样得到模仿、复制和传播。
例如,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女儿在爸爸的人生告别会上深情朗诵的一首诗《见或不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诗是:“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不跟,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近些天,很多正在紧张备战期末考试的大学生纷纷在各种网站上挂出了这个状态:“你学,或者不学习,考试就在那里,不早不晚;你背,或者不背题,范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愿,或者不愿意,科目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你看或者不看书,分数就在那里,不高不低;你开,或者不开卷,态度就在那里,不紧不慢;你挂,或者不挂科,命运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两首诗构成仿体与模因。他们之间存在不只是结构上的相似性,而且在使用语境中都表达出一种心态或心情。这种相似性便是隐喻源域与目标域投射的基础。
再如,电影《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在表达对人生的看法时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这显然是一种隐喻的运用,将人生看作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当看到这句话时,无疑我们会不自觉到想到其它的诸如:“人生如戏”“人生是旅程”“人生如梦”等等这样的隐喻表达。事实上,如果我们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看成是根隐喻的话,其它的表达就是它的扩展隐喻。“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本身涉及到很多我们可以认知、理解和想象的生活层面,因此,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机制被激活,从而较为容易的理解其它类似句子的意思。同时,“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个简单模因,其他的“人生就是×××”是其对其模仿和复制的结果,是模因复合体,因此,基本模因可以体现为根隐喻,模因复合体可以体现为派生隐喻,并且派生隐喻中都蕴含了根隐喻的部分义项。
五、结论
从上述来看,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隐喻性输给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要某一事物被用来谈论另一类事物就构成了隐喻,作为一种信息复制模式,语言模因就是通过相似关联用一个范畴的语言用来表达另一个范畴的语言现象。在模因的作用下,新隐喻得到复制,隐喻性思维也同样得到复制,从而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据,认知的隐喻性最终决定了语言的隐喻性。中国贺岁片台词作为特殊的模因或模因载体将隐喻及创作隐喻的思维不断复制和传播时,同时又促进了语言的变异、发展和进化。
[1]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9 -9 -80.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
[4]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122 ~127.
[5]徐盛桓.语用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43.
H3
A
1006-5342(2012)07-0050-02
2012-04-1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国贺岁片台词的语言模因现象(2011sk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