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2012-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费尔巴哈

袁 方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0)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袁 方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0)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思想家都未能确认,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积极运用了唯物史观,这样就划时代的实现了自然观上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都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

人与自然;《德意志意识形态》;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谐

自从人类出现之后,就把自然界作为了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引起西方整个哲学界把其作为重点研究的论题。众多西方哲学家,包括费尔巴哈以前的,甚至黑格尔在内的哲学家均把自然界看作是精神的产物,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彻底颠覆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但他把自然仅仅看作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天然自然。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性的变革了自然观,尤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变革了自然观,在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其思想的理论基础,体现在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考察了历史和自然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集中力量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和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费尔巴哈为代表)。

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前的自然观

在马克思的中学时期就提出了有关“自然”方面的论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自然观,有了本质的不同。不过费尔巴哈的有关“人和自然的统一”这一思想给马克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他对自然界的观点还存在费尔巴哈的影子,把人类放在纯粹生物学的角度上,并没有实践的基础。马克思提出的“人是对象性的存在”以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等思想,有力地批判了黑格尔作为绝对精神外化的自然观,马克思同时也是在逐步中确立起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这种新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就是自然观。此时马克思的自然观有两层含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和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1.优先于人的自在自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力的批判了费尔巴哈那种不重视实践给人类以及社会甚至是自然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肯定了这种自在自然存在的优先地位。并且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保持着”。证明了自然优先地位这一事实。马克思始终都肯定了自然界相对于人的意识和活动的优先地位。马克思把自然关系中的生命的生产放在了首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强调这一点,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肉体的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类历史存在的可能性。马克思构建他的唯物史观是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的。因此,人们身体的形成以及各个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身体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过程中那种人类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影响,而且一直到现在还决定着人类身体上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同一性,不仅人类的身体组织是自然的,而且连人类身体组织生长发育的基本前提也是自然的。

2.人化自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点说明了人化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实践意义和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即是他所指的“现实的自然”即“人化自然”。任何自然的存在意义是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人类全部历史都是从物质生产开始的,即使人类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深入、人类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自然越来越被烙上了人类的烙印,也越来越和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物质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是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与人相关的自然,即“人化自然”。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把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向前发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自然观是他对人的活动的这种强调。外部自然是不断变化的,是“随着人们的活动而发生变更的”,因此,我们若是把自然单纯设想为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那个“天然的”自然界已经远远不够了,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中,我们所遇到的自然界都是“人的自然界”,马克思认识到锁着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个外部的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小了。因此,这个自然界若不想成为脱离人的抽象的自然界,就必须以人为前提考察自然界。

三、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最早期的原始社会,因为人类知识的不健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滞后,对自然界存在着很大的崇拜与恐惧心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很陌生、狭隘,而这种非常狭窄的关系又相互限制,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发展,“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因此马克思说它作为一种有无限威力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

人的本质,“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认为形成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全部现存世界的基础是实践。看待自然存在,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不是仅仅从人的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出发,或是只是从事实的、本然的和自然科学的视角。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指出,自然所内蕴的深刻本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属人对象性关系,对待客体的基础即能动的对待客体,这是最直观的,认识是从自然界长期演化而来。马克思之所以认为人的无机身体就是自然,是由于人本身的表现是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依然是自然。这就表明人与自然具有属人关系的改造和被改造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不仅仅具有自然关系的本源与派生关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上有着根本不同。这是由于费尔巴哈仅看到人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物,不懂得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认为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揭示了这种统一的社会本质是工业即人的实践活动,进而关注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在生产力和分工的不断发展中取得的。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与驾驭也变得更加广泛了,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像从前那样尖锐了,然而,实际上对抗的关系、矛盾的关系这并没有消除。事实上,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下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可以更好的支配与驾驭自然,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和谐。

四、启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2004年的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讲话中也深刻阐明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离不开的,还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工作提出了工作指导。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全面协调性的发展,从和谐发展中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形成统一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它并不是靠去统治自然界和征服自然界来体现人类的生存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这种把人类凌驾于任何生物甚至是大自然之上的存在方式是不可取的。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是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地球,这是作为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员的义务和责任。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目标就是要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义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因为整个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随着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就像是小小的“地球村”,整个地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的和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努力,消除影响全球合作的消极因素,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达成广泛的共识的同时,国际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过程的意义是理想所赋予的,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则由过程所提供。作为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融合中的桥梁,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和谐发展观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孙冶文,郑明珍.论人对自然的自由[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9(46):85 -87

[4]廖继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105):7-8

[5]蔚秀.《马克思主义与人》出版[J].哲学动态,1983,(04)

[6]于欣华,戴炜.论自然法中的自然观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7]刘助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J].哲学动态,1993,(09) .

[8]郭水兰.人与自然关系实质的探讨[J].学术论坛,2007.(06).

D669

A

1006-5342(2012)07-0025-02

2012-04-15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费尔巴哈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