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礼》“王六军”与西周“六师”的关系

2012-08-15李严冬

关键词:六师郑玄大雅

李严冬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有关《周礼》中所见“王六军”的制度,反映的是哪个时代的军队组织与军制,学界歧见颇多。这主要集中在《周礼》“六军”与西周时期周天子掌握的王室军队的关系问题上。西周时王朝中央由周天子掌握王室军队(除禁卫部队以外),在《诗经》、《尚书》、《国语》等传世文献中,称为“六师”。在《左传·襄公十四年》的记载中,也有“周为六军”之说。而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则可看到“西六师”与“成周八师”两支军队。①参见《小臣簋》、《舀鼎》、《小克鼎》、《盠方尊》、《南宫柳鼎》、《禹鼎》等器铭。也有人认为金文中的“殷八师”是“成周八师”和“西六师”以外的又一支部队,因驻屯于殷(卫)而得名。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页;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的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 期。《周礼》六军与上述军队是何种关系,很有必要作一番考量。本试就此问题略作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殷周时期军队的最大编制组织为“师”,而“军”在文献中始见于春秋。但在反映春秋时期史事的文献中,在谈到周代兵制时往往把“军”、“师”混谈。如《国语·鲁语下》云:

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

又如《谷梁传·襄公十一年》云:

王正月,作三军。作,为也。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作三军,非正也。

这说明至少在春秋以后“师”和“军”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混用,而这种情况未见于较低的编制如“旅”、“卒”的用法中。所以东汉的郑玄在答林硕问时总结道:“军者兵之大名,军礼重言军,为其大悉,故《春秋》之兵,虽有累万之众皆称师。《诗》云六师,即六军也。”②参见《周礼注疏·夏官·序官》贾公彦疏引《郑志》郑玄答林硕问。意思是说一支部队无论多寡皆可用“师”来代指。近出春秋时晋国铜器《子犯编钟》铭云:“子犯及晋公率西之六师博(搏)伐楚荆,孔休大功,楚荆丧厥师。”据《左传》可知,城濮之战中晋军以七百乘战车分作三军临敌,铭文中所谓“西之六师”似为“三军”,“三军”分由六支部队组成,各部编制不详,通谓之“六师”。也与上述情况相同。

春秋时人的这种认识无疑对汉代以后的注疏家有所影响。他们在注释《周礼》“六军”之制的时候,一般都会和《诗》、《书》中的“六师”,以及《左传》中的“六军”统一起来,认为“六军”即是“六师”,二者所指的同样都是按照西周兵制由周天子掌握的中央军队。如《毛诗·大雅·棫朴》云“六师及之”,毛亨传云:“天子六军”。《周礼·夏官·序官》郑众注“王六军”,以《诗·大雅·常武》“大师皇父,整我六师”,和《大雅·棫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为例,认为是“周为六军之见于经也”。至郑玄,不单认为“王六军”是西周制度,更把“军”级编制的出现推至夏商乃至尧舜之时。如《尚书·甘誓》郑玄注“六卿”云:“六卿者,六军之将。《周礼》六军皆命卿,则三代同矣。”《诗经·大雅·公刘》云“其军三单”,郑笺则解释为:“邰,后稷上公之封,大国三军。”后稷为尧舜时的传说人物,故在郑玄看来,军级部队甚至是可以上溯到三代之前的古制。

说夏商时期即有“王六军”,是毫无根据的。而说西周“六师”即是“六军”也并非无可置疑。《毛诗·大雅·棫朴》中记载周文王“六师及之”,毛传云:“天子六军”,而郑玄在《诗》笺中则另作别解,他说:

周王征行,谓出兵征伐也。二千五百人为师。今王兴师行者,殷末之制,未有《周礼》。《周礼》五师为军,军万二千五百人。

我们知道,郑玄注“三礼”以《周礼》为先,视《周礼》为周公所作礼典,那么文王时便无《周礼》存在。于是他在这里不取毛亨有关殷商末年有“六军”之说,认为“师”才是当时军中最高编制,而不应有“军”。郑氏的这一认识能将殷末制度与周制区别对待,无疑是可贵的。

遗憾的是,郑玄对自己的这一说法却并不坚定,反而在其他注文中一般都弃之不用。对此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大雅·棫朴》疏中说他“是其自持疑也”。因为如果把《棫朴》中的“六师”解释为六支师级部队,那么《诗经》其他篇目中的“六师”也很难说便是“六军”了。而这样一来很多在西周各个时期的兵制内容便无法前后圆通。也许正因为如此郑玄才另辟蹊径,重新解读了“六师”的涵义。除了上举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所引郑玄答林硕之语外,郑玄在《郑志》答赵商问中也说道:

师者,众之通名,故人多云焉。欲著其大数,则乃言军耳。

在《周易·师卦》注中云:

多以军为名,次以师为名,少以旅为名。师者,举中之言。

唐人贾公彦在《周礼注疏·夏官·序官》疏中申明郑说云:

正言师者,出兵而多,以军为名,次以师名,少旅为名,言师,举中而言之也。由此言之,故以师为大名,不言军,为其大悉,不言旅,为其中,故以师表名,其见得中以兼上下。

我们可以看到,郑玄不再像在《棫朴》笺中那样把“六师”之“师”看作是编制单位,而是认为“师”为“众之通名”,可以泛指军队,所以“《诗》之六师谓六军”。在这里他使用变换概念的方式自圆其说。总的来看,郑玄认同了毛亨、郑众“六师”即是“六军”的说法。在郑玄之后,后儒注《诗》、《书》等文献所见之“六师”皆从此说。如《国语·周语下》有云:“(武)王以黄钟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谓之‘厉’,所以厉六师。”三国韦昭注云:“厉六军之众也”。清人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顾命下》疏云“六师,六军也。”[1](P506)陈奂《诗毛氏传疏·瞻彼洛矣》疏云:“《周礼·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襄十四年《左传》:‘周为六军。’又襄十一年《谷梁传》:‘古者天子六师。’是六师即六军也。”[2](P37)

前人注家的这种看法,可以概括为两点较为主要的意思,一是认为在其他文献中的“六师”,其实就是《周礼》中的王六军。他们认为,文献中“六师”全不是在指编制,而是因“师”为“众之通名”,可泛指军队,故可以借用来指代“六军”。“王六军”与“军”级部队编制也都是西周兵制。《诗》、《书》中谈到西周王室军时不言“六军”,是因为“军”为军队最高编制单位,“军礼重言军,为其大悉”,故一般情况下军队皆以“师”代指。《周礼》中的军、师、旅等六级军队组织及编制规模,也是西周时期军队编制的真实反映。这样一来便弥补了在其他文献记载中对“六师”具体的各级编制方式的阙如,完成了对《诗》、《书》、《左传》、《周礼》等各经所见军制的整合,得到对整个周代军制的一致结论。

古代注家的这些说法,在今天也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①参见李学勤:《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3 期;方述鑫:《〈史密簋〉铭文中的齐师、族徒、遂人——兼论西周时代乡遂制度与兵制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 期。但军级编制存在于殷周时期的观点毕竟没有材料可兹证明。所以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师”才是殷周时期的最高编制,而军级部队的出现应该始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②参见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2 页;陈恩林:《先秦军事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 页;吕建昌:《金文所见有关西周军事的若干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 期。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西周时的“王六师”中的“师”的含义是“师级军队”,还是仅作为“众之通名”来泛指军队。对此,我们可以结合“西六师”和“成周八师”的存在来一同分析。

首先,铜器铭文中所见之西周“西六师”,也称“六师”,一般都被解作《诗》、《书》中所见之“六师”。而“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或“殷八师”在铭文中又常同时出现,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应该是一致的。“西六师”和“成周八师”的各部主官称为“师氏”,或简称为“师”,又常连同人名称为“师某”。而文献所见“军”级主官则称为“军将”或“军帅”。从二者的爵级来看,《周礼》中的军将皆为“命卿”。从春秋史事来看,军级指挥官也确实是各国之“卿”。但西周时期的“师氏”,无论在铭文材料还是在文献中,地位似乎都达不到“卿”的地步。在军中,师氏是各师的最高军官,直接接受由周王任命的“某公”或“卿士”的指挥。在师氏与“公”之间,也不存在军级将领。这就说明“西六师”的“师”在军队编制上有着自己名实相符的一套制度,是不能和后起的“军”混淆的,更不是作为“众之通名”被借指“六军”,而是真实存在的六支师级军队。

其次,前引《谷梁传·襄公十一年》传云:“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又《左传·襄公十四年》亦云:“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这都说明,在周代确实存在过一个“天子六军”的制度,这并非是《周礼》所独创。那么此六军与铭文中的“西六师”是否一致呢?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于,西周存在着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支王室军,共有十四个师的军队。若按“师”与“军”可通用之论,它们同样可以看做是“十四军”。这明显与“周为六军”的说法相抵牾。所以“周为六军”之制,实与“西六师”无关,而应该是在军一级编制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制度。陈恩林师认为,春秋初年的郑、晋两国的“三军”、“一军”之制度与《周礼》“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相合。这种军制不会是骤然产生的,它应当与西周晚期的军制有渊源关系。“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周礼》所载的军事制度是西周晚期的制度。”[3](P79)西周宣王时的《诗·小雅·采芑》云:“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其战车之数,正与《周礼》王之六军所有战车之数相同,也为这一论断提供了佐证。反过来说,汉代以来的经学家对西周前期存在“成周八师”的古制已经不甚了解,所以才会认为周王室仅有“六师”之制,并出现将西周晚期的六军之制,与“西六师”相混淆的现象。

猜你喜欢

六师郑玄大雅
大雅之堂与大雅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小心翼翼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关于六师脱贫攻坚问题的思考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兵团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