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民歌与山西地域特色
2012-08-15周小娟
周小娟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晋北民歌与山西地域特色
周小娟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山西素有“民歌之乡”的美誉,民歌历史悠久,生动反映了山西的地域特色。晋北民歌作为山西民歌的一个派别,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自身的特色;晋北民歌内部又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内容、风格、语言方面又有所不同。
晋北;民歌;民间文化;地域特色
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是最能反映现实并被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所谓“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1](P1640)。民歌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人们的生活模式、心理状况等。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尧舜时的《击壤歌》和《南风歌》,《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于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随着历史的发展,山西民歌又呈现出新的风格,现在广泛流传于山西的民歌大多是在明清时期及以后产生的。山西民歌按地域可分为晋南民歌、晋中民歌、晋北民歌。晋北民歌作为山西民歌的一个分支,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由于晋北各地域的差异,晋北民歌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又呈现出各自的特征。
一、晋北民歌的背景
民歌来自于民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民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们的生活模式、审美情趣等。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以西,东隔太行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以长城与内蒙相隔。境内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左右,通称山西高原,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位于山西省北部的晋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按类型可分为东部山地区(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等),以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为主的中部盆地区,以管涔山、云中山、芦芽山为主体的山地高原区。
晋北地势较高,四周又被山地环绕,严重阻隔了海洋风的影响,形成了大陆性气候比较显著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温差大,冬季干冷;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河北平原低,降水量偏少,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加之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晋北地区作为山西的一部分,其地理形势是山西复杂地形的一个缩影。在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晋北地区,特别是东部、西部的山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出行除徒步外,主要靠马、驴、牛车作为交通工具。晋北地区除少数的盆地外,大部分是山地,有“非山即沟”的说法。这样的地形特征使得晋北交通较为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困难。
即便如此,晋北地区地处南北、东西要津,介于中原和塞外之间,是首都之门户、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和平时期为农牧交流的主要通道,战争时期则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长期的民族融合使晋北形成了介于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北方、中原两大文化区会合点上相互撞击发生裂变形成的一颗新星”[2]。中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内向性的文化,造就了中原民族内敛的个性;而游牧文化则是一种外向性的文化,形成了游牧民族豪放的个性。晋北地区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下,形成了尚武崇文的特殊民风。就其婚俗观来看,晋北地区秉承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但晋北人民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位于晋、陕、内蒙古交界处的西部山地区,受游牧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居民性格更为直爽豪放。“南人善思,内向,北人善动,外露;北人崇刚,南人尚柔”[3],说明地理位置对于民众性格的影响巨大。
晋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民众豪放的性格特征,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审美情趣。面对当地恶劣的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吼唱成为民众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总之,正是在晋北这样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下,晋北民歌应运而生了。
二、晋北民歌的特色
民歌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而生,是劳动人民抒发和寄托情感的重要手段,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晋北独特的环境背景使得晋北民歌独具特色。
(一)风格特色
就民歌的风格特色而言,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的说法。晋北雄浑、质朴的自然环境养成了民众粗犷豪放和真挚朴实的性格特征,进而形成了晋北地区粗犷、奔放的音乐风格。民歌曲调高亢有力、浑厚朴实,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特别充沛的阳刚之气。
晋北民歌主要分布在河曲、保德、定襄、忻州、大同等地。从分布区域可以看出,河曲、保德为高原山地区,忻州、定襄、大同为盆地区。相对而言,河曲、保德等高原山地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当满腔的忧愤无法排解时,只好“心里难活了唱一声”,歌者更多时候使用涩滞的音色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与自然抗争的坚定决心,给人以苍凉的感觉。盆地区的忻州、定襄、大同是晋北的主要农业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民歌更多表现情感方面,风格较为灵活,山野味相对淡薄。
晋北民歌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主要有山歌、号子、小调等,篇幅短小,抒情性强。
第一,山歌。山歌是人们随时随地可唱的一种短歌,其主要特点是即兴编唱,因此节奏比较自由。在晋北地区,山歌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河曲、保德等高原山地区的民歌以山歌为主,称其为“山曲”。其中河曲的山曲最为出色。黄河九曲十八弯,流经此处时更是蜿蜒曲折,“河曲”之名也由此而来。此地春冬季节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容易发生旱灾;夏秋季节又经常受到黄河洪水的侵扰,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此外,河曲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受草原文化影响很深,民歌风格与陕北“信天游”的风格较为相近,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厚。定襄、忻州等地则称其为“卷席片”,风格与河曲山曲较为相似,但是曲调上平行式结构较少,歌词更近于口语化,节奏更为紧凑。
第二,号子。号子即劳动号子,是一种与劳动紧密结合的民歌形式,是人们从事沉重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振奋精神而唱的歌。号子虽然也有一定的曲调,但主要是为了协调动作,因此一般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喊”。晋北的号子主要集中在以河曲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以黄河船工唱的船工号子为主,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一流畅,风格乐观豪放。忻州、大同等盆地区的人们劳作较为轻松,而且大规模的集体劳作较少,因此号子这种风格的民歌亦不多见。
第三,小调。小调是人们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哼唱的小曲,大多女性或青年喜欢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叙事性较强。它在晋北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忻州、定襄等盆地区的民歌则以小调为主。这种乐段的结构比较整齐,与山歌相比,曲调更为柔和,旋律更为委婉。但比起江南小调,晋北民众的情感表达更为纯朴率直。
(二)内容特色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济发展水平低,民歌成为歌者表达思想感情、抨击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手段,有被压迫者的呐喊和怨恨,也有离别的凄凉和生活的愁苦,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做甚唱甚,想甚唱甚”。
第一,物质层面。晋北干旱少雨,因此农作物以抗寒耐旱的品种为主,主要有高粱、莜麦、山药蛋、糜子等,如民歌中所唱:“手拿铲铲格丢格嘣刨山药”、“莜麦开花吊穗穗”、“荞麦开花一片片白”、“割倒了糜子收倒秋”。相应地,人们也以红面、豆面、莜面、山药蛋等为主食,如民歌中所唱:“切葱花花擀豆面”、“半斤莜麦面推窝窝”、“半碗黄米吃软糕”、“山药蛋烩菜糜米饭”等。在穿着方面,晋北的西部山地区与陕北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民歌中所唱:“身穿哩皮袄毛朝外”、“油浸皮裤打补丁”、“羊肚子手巾脖子上围”。
第二,精神层面。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晋北历史上战乱频繁,灾情严重,人民生活艰辛。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人们将希望寄托于鬼神庇佑。晋北崇尚多神信仰,“一朵朵红云空中悬,那云头上倒坐众位八仙”、“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人们还到“关老爷庙上去打卦”、“山神庙前来求仙”。与神灵崇拜并存是鬼魂崇拜,“牛头马面来把门,来了个二鬼勾上魂”。晋北人还认为红色可以避邪,有“穿上了红衫吉气多,又避妖来又避邪”的说法。
第三,社会层面。爱情是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晋北民歌亦少不了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晋北人性格直爽,敢想敢唱,面对爱情直接大方——“愿意了愿意,不愿意了罢”。然而,在旧社会,个性爽直的晋北人也未能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产生了许多畸形的婚姻和恋情:有为了金钱而产生的包办婚姻,如“大大妈妈把银钱爱,硬把我当成牲口卖”;童养媳现象也较为常见,“十三岁上到了婆婆家,麻绳绳捆住火柱打。”民歌还展现了许多妇女对不幸婚姻的不满,“难熬难熬实难熬,活着不如死了好”。面对不幸的婚姻,妇女们以一种落后的方式反抗,产生了“为朋友”、“打伙计”的畸形恋情。很多人也因为穷而打光棍,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买不起马子买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
(三)语言特色
民歌是方言的夸张,方言土语、野嗓子、环境声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4]。晋北人用属于自己的语言唱自己的生活,毫不掩饰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些“土得掉渣”的民间土语,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晋北方言中,古语“甚”的使用较为频繁,如“光棍一个能留下甚”、“因为甚和妹妹为朋友”,这种现象应该是中原文化对晋北方言影响的一个体现。晋北方言还有许多与包头、陕北共通,如“阳婆一落搂回柴”,“阳婆”指太阳;“烧炭短不了一把柴”,“短不了”即“少不了”;“眊妹妹全凭黑着来”,“眊”即“看”的意思;“满嘴胡话尽鬼嚼”,“鬼嚼”指“说胡话”;“哥哥走了妹妹瞭”,“瞭”,即远望。像这样的方言词还有很多,如“大大”(爸爸)、“袭人”(漂亮)、“灰塌二胡”(凄凉)等。
叠词的大量应用是晋北民歌语言的一个特色。叠词能够增强语势,更亲切地表达内容、烘托情绪。如“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灯锅锅点灯半炕炕明”、“一对对鸳鸯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瞧着哥哥”、“黄瓤西瓜绿皮皮”、“沟沟担水爬不上坡”。
衬词的运用是山西民歌在语言方面的又一特色。衬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但能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从而增强节奏感。常见的衬词有“个”、“哪个”、“哎咳”、“来吆”、“呀”、“哇”、“嘞”等,如“隔山(那个)隔水(呀哎亲亲)不隔(呀那个)音”、“穿上了(那个)红衫(呀)吉(哎)气(呀)多(哎嗨哟),又避(么那)妖来又(呀)避(呀)邪”、“蓝蓝的天(来)清清的水”。
晋北民歌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当地民众的生活状况。从民歌内容看,民歌记载更多的是艰难的岁月。反过来,艰苦的生活是传统民歌发展和繁荣的土壤。在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的今天,新潮的娱乐形式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晋北民歌的发展进入一个瓶颈。传统民歌日益流失、消亡,没有反映新时代的民歌出现,人们对身边的民歌逐渐失去兴趣,更有唱民歌怕被笑话的心理。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民歌,我们必须对其加以保存和抢救,鼓励适应新时代的民歌创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朱乃成,苏秉琦.重建中国古史框架的努力和中周文明研究[J].中原文物,2005,(5).
[3]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4]高雷.浅谈山西民歌歌词特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Shan xi’s Ballad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ZHOU Xiao-j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Shanxi’s ballads have a long history,known as the"the town of ballads"in the world,vividly reflec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xi.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the ballads of the northern area of Shanxi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s a faction of Shanxi's ballads;in the ballads of the northern area of Shanxi,there are difference in content,style,language aspect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topography,folk customs and so on.
The Northern area of Shanxi;Ballad;Folk culture;Geographical features
I207
A
1008—4444(2012)01—0112—03
2011-11-03
周小娟(1986—),女,山西忻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