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校应届博士教师的科研时间工作平台
2012-11-16郭强尚宝平王晓雷王东云
郭强,尚宝平,王晓雷,王东云
(1.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河南郑州450007;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创建高校应届博士教师的科研时间工作平台
郭强1,尚宝平2,王晓雷1,王东云1
(1.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河南郑州450007;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近十几年来,以引进应届博士生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省属普通高校实行人才强校战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重要举措。针对普通高校的科研环境和应届博士生的特点,提出在有限财力和现有制度约束下,统一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计量方法,设定年度完成的教学超工作量,可以作为后续学年的预付工作量的考核办法,从而创建一个较充分的科研工作时间平台,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保证高校教学规模发展的前提下,稳步提升科研实力。
应届博士教师;以规模促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时间工作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许多省属普通高校,特别是中西部教育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纷纷制定了以人才强校战略为主导的、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的发展目标;大批扩建或更名高校积极进行人才建设,为跻身省内、国内一流高校或更名大学积极备战。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和政策支持,许多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一批省属普通高校,根据以规模促发展的建设思路[1],在招生数量、校区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为学校层次的提升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扩大规模并不是目的,仅是为提升科研实力,实现院校转型,跻身地区乃至全国一流高校的最终目标创造条件。2000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高校纷纷购置新校区,学生规模大都增加一倍以上,学科专业大都由原来相对单一的学科领域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院校。以规模促发展的建设思路所遵循的是由量变积累实现质变的哲学原理,但抓住时机才能促成飞跃。这里要实现质的飞跃,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实行人才强校政策,加强院校内涵建设,造就全国一流高校,其核心是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即全面提高科研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极大地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成为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但人员数字上的改变,仅说明一个规模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才的引进,并非仅仅是要满足一个数字指标,而是要将它转化为动力,带动整个院校进行以提高科研水平为标志的内涵建设,做到这一点仅靠政策和制度往往是不够的。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与高校人才状况
教学型院校,顾名思义,是以教学为主导,其培养目标是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即所谓的社会一线工程师;研究型院校则是除具备基本的教学职能外,在某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教学偏重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科研水平已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科研工作比重相当或高于教学,且具有成熟的科研团队[2](P43-47),如国内多数的“211”、“985”院校。
以规模促发展就是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大力扩大现有教学规模,奠定层次发展的基础,最终实现高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其中,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而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科研。以应届博士生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就责无旁贷地成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主要承担者。
三、应届博士生教师人才资源效能的发挥
(一)明确目的,长远规划
以规模促发展的发展战略着眼于普通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远景目标;而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人才引进正是以高校转型为根本目的的。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其根本落脚点是人才资源效能的发挥。这里强调引进以应届博士生教师为主的人才结构,其首要的或者说惟一目的就是充实科研实力。在教学型普通高校实现科研水平的突破,也就赋予了应届博士生教师群体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所有工作必须服务于科研。
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长期性一方面是指科研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的点滴积累需要时间;一方面是科研队伍的凝练、融合、稳定高效,即整体实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一味追求数字指标,贪多贪大,往往欲速不达,久而久之,造成人才知识老化,甚至人才流失。要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一个包括制度在内的、详尽的人才使用整体规划。这种规划首先表现在人才引进的环节上,即人才引进的条件或者待遇,可分为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当然总的支出受制于各高校财力、物力、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3-4]。生活待遇包括补贴、安置、住房等各种费用,是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工作条件则泛指办公条件、科研启动和职务聘任等方面,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形式等灵活把握。在有限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必须注意二者的兼顾。这里也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生活和工作投入的兼顾;另一个是不同专业背景下,工作条件支出的兼顾。如对于电信工程领域,应届博士生科研经历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理论论证或算法仿真研究,成果形式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主,充其量有一台高配置计算机和少量的资料费就可以满足需要。而对于半导体物理、电子系统设计等专业方向,则要求设计软件、制板、外围组装等软、硬件支持,科研投资很大。因此,大到学科领域,小到研究方向都要区别对待,合理支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体现了用人制度复杂性的一面。
(二)教学与科研工作时间的矛盾
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为引进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或科研平台,如果从科研平台的角度来讲,可将上述投入分别称为生活平台和工作平台。但这也只是科研工作的先决条件。而工作平台还存在一个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就是所谓时间平台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应届博士生教师,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经验,在以教学为主导的省属普通高校,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到科研工作的突破,实属不易。无论激励有多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保障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底线,排除个人正常生活所需的最少休息和个人事务处理时间,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科研与教学工作时间的比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过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科研时间工作平台的保证,必然会消磨青年博士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从而使人才强校流于形式。
但保证规模是教学型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保证相当数量学生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生命线。中青年博士教师所特有的严谨求实、认真敬业的特点使他们成为了教学科研的主力军,若繁重的教学和事务性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必将牵制科研工作的进度和质量[5]。表1为河南某省属高校电信工程专业2005年入校前后的博士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情况统计,表中的两项加项,前、后两项分别表示一级核心以上及以下期刊的文章数量。
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绘制图1(a)、(b)两组曲线,可以较清楚地反映教学压力对科研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图1(a)可以看出,在岗与非在岗人员人均发表文章数入校前后大体持平。2005年度出现的低谷是由于入校前后的一个适应期所致,但影响非常有限。2006年很快又表现为上升趋势,这说明博士阶段的科研经历使青年博士教师在原有研究领域正处在科研创作的成熟期,科研成果仍不断涌现。这种增长趋势从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起一直持续到了入校工作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2006年以后增长趋势开始趋缓,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仍能维持论文数量上的小幅增长。但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的背后,是文章质量的下降。由图1(b)可见,年度一级核心以上文章在总篇数中的比例在2006年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里是通过在岗与非在岗两类人员的比较来反映科研论文质量的。由于非在岗人员担负的教学事务相对较少,有充裕的科研工作时间,而在岗人员的科研工作时间受影响较大,经过了入校一年多的时间,这种分化是显而易见的。2007到2009三年的比值平均相差了0.62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科研工作受冲击的严重性。目前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名目繁多,但真正权威性的学术期刊,要求的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文章。
表11999 —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引进人员发表论文情况
图11999 —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引进人员发表论文统计
因此,充分利用应届博士生教师科研创新的高峰期,创建一个宽松的科研时间工作平台,是发挥人才资源效能、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的关键。
(三)教学科研工作的统一计量和预付工作量办法
对引进人员生活平台的投资激励是一个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对工作平台的投入,而科研工作时间的保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科研工作时间平台的保障实际就是一个合理均衡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问题。因此,首先应建立阶段性科研指标与相应教学工作量的等效机制,统一二者的工作计量。
与教学工作不同,科研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其不确定性,二者的结合正可以以教学工作的确定性来弥补科研工作的不确定性。对于刚入校的青年博士教师,可将完成相对稳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基础工作量,力争超工作量,超工作量部分可作为下学年的预付工作量,这样就可减少下学年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为科研工作腾出时间,对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可同样计入年度总工作量中,形成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即使科研工作未产生预期成果,仍可以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差额为最低保障,以待下年度继续创造条件,为教师开辟了一个科研工作的努力空间。上述计量方法可用如图2所示的流程表示。
图2 统一教学科研工作计量流程
图中:Wj为年度完成的教学工作量;Wk为年度完成的科研工作量;Wb为年度规定完成的基本(教学或科研)工作量;Wz为年度完成的总工作量;△W为年度完成的超工作量部分。若△W=0,则回到起始状态,可力争在下年度有超工作量。当然,也可在基本工作量部分就已完成有相当比重的科研工作量Wk;若△W>0,就为下年度科研工作的大力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论
人才强校战略包括从人才引进到用人机制的政策实施,必须综合考虑创建人才生活平台和工作平台两个方面。统一教学、科研工作计量,实行预付工作量方案,是保证以科研为目的的工作时间平台的一部分,这也是普通高校发挥人才资源效能的核心保障,尤其对应届博士生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普通省属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要走以规模促发展的发展道路,必须树立建设省内外一流研究型院校的发展目标,即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任务,如生活和工作平台的兼顾、保持规模和科研提升的兼顾、建立科研成果形式和教学工作的等效机制等,都是一些细微、琐碎、需要耐心的工作,这都反映了院校转型复杂性的一面。另外,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化并无一个严格的界限,除科研实力的提高外,还有一个为社会认可的过程,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高绝不是仅靠数字指标就可以办到的,人们的看法和传统观念也是反映长期性的重要因素。
[1]王耀中.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9,(3).
[2]卢德馨.研究型教学20年:理念、实践、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杰.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4]李斌.关于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技术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
[5]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Creating Research Time Working Platform for Graduating Doctor Students Teacher in College
GUO Qiang1,SHANG Bao-ping2,WANG Xiao-lei1,WANG Dong-yun1
(1.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2.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In more than ten years,for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to-research transi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ollege though talents,a talent contingent mainly composed of graduating doctor student has been built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he paper suggests that under existing financial ability and system,it is accounted on consolidated basis that teaching and research load completed by graduating doctor student teachers under the science research conditions of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First,completing an annually excess workload mainly including teaching and considering its as prepaid part next year so as to create enough research time working platform,making a good beginning for personal talents flourishing best and research work developing smoothly.Steady enhance the college's research strength keeping existing scale of teaching unchangeable.
Graduating doctor student teacher;The scal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Teaching-to-research transition;Research time working platform.
G642
A
1008—4444(2012)01—0150—04
2011-11-22
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资助(2005-JKGHAG-442);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项目
郭强(1965—),男,河北衡水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士。
确切地说,博士学位获得者只是高学历人员,他们年富力强、富有激情、严谨求实,具有扎实的科研工作基础和较强的公关能力,但研究方向较窄,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对于科研起点相对较低的中西部省属普通高校来说,除博士学位获得者外,那些在学术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富有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或具有特殊技能的专门人才更是不可多得。以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为学术骨干,才是构成科研创新团队的最佳配置。但实际情况是,普通高校往往缺乏这种团队领军人物,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真正在某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职专家、学者寥寥无几。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缺乏学科带头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在职应届博士生教师的科研潜力,就成为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