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阈中的通俗小说兴盛的现象描述和意义探析
2012-08-15王四四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现代性视阈中的通俗小说兴盛的现象描述和意义探析
王四四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五四”之前的明清时期已进行了有效积累。在局部地区,例如京杭运河文化圈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发生了现代性的某些文学文化现象。这些现代性质的文学文化现象普遍表现在民间叙事中,比如通俗小说。现代性在非官方叙史的民间领域的文学界业已发生。
通俗小说;现代性;运河文化圈;意义
一、引言
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解决好“现代性”问题是重写文学史的关键。“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讲到他到印度参加了一次主题叫做Alernative Modernity(另类的现代性)的会议。“另类现代性”概念的提出,其实是试图打破西方话语对“现代性”理论的垄断和对东方传统学术概念的压制。笔者认为,纠缠于现代性和另类现代性的概念之争实际意义不大,“现代性”应该是一种具有全球共识的普世情感,西方话语主导的“现代性”范畴客观地讲,的确揭示了近现代以来人类进步的追求。李欧梵指出,有人认为像中国、印度、日本这些国家,其现代性都源自西方,表面看似乎如此,但是事实上,在文化的内涵上却很难说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现代性的发源对于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现代性的发展有主宰作用。[1]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在外因的条件下发挥作用。那么,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源流就应该从它本身来寻求。既然是流,就不可忽视“区域性”和“民间性”的问题。换言之,文学的“现代性”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不可能同时期在全国发生,另外,文学史的书写还存在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两种可能,现代性的发生时间在官方叙史中较为一致,可是在民间叙事中,“现代性发生”的情况如何研究较少,在本论文中,笔者尝试把文学的“区域性“和“民间性”范畴引入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考察中。
如前所述,“现代性的发生”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不平衡性。一般来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生的早些,偏远落后地方晚些。普遍认为,“五四”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一个分水岭,那五四之前中国文学必然存在一个现代性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地域分布是不平衡的,它主要表现在具有民间性质的文艺当中。本文拟以“五四”前不入官方叙史的“明清小说”为例,从“明清小说”的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成熟两方面来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的问题。
二、明清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现代化的艺术积累考察
范伯群、孔庆东主编的《通俗文学十五讲》一书中谈到通俗文学的现代化时,强调中国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萌芽是晚清小说。[2](P40)那么,晚清小说之前的小说又怎样了?在80年代的文学现代化想象中,“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设定了一种较鲜明的现代价值尺度:“世界文学”总体视野,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立场,以“悲凉”为核心的美感特征,语言及思维的现代化。[3](P132)这一设定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文学现代化的价值内涵,所以我们就以此为参考,来讨论明清小说的现代化问题。
以四大小说为例, 《西游记》、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都有明显的历史依托。《红楼梦》虽不是历史小说,但显然以清代社会生活作为故事背景。正因为四大小说有了现实的基础,所以对人性、人生、命运、世界的思考就有了某种永恒性,揭示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和普世价值,因此小说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红学”的经久不衰,《三国演义》在日本等地的盛行等现象说明了这点。明清人已开始把眼界放远到了海外,并不是一味地盲目自大,皇命在此,不可一世。清嘉靖年间问世的《镜花缘》,便是以“异国”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书中的“君子国”、“女儿国”莫不对海外世界充满幻想。明代凌濛初的“二拍”中还出现了描写海外贸易的内容。有研究者指出,《红楼梦》是18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茅盾也认为,从世界文学史看来,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巨著中,《红楼梦》是出世最早的,它比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整整早了一百多年。[4](P287)小说深入地揭露封建社会的弊端,广泛地涉及各个领域,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引起读者对现存秩序的强烈不满,因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了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女性的美好品质。然而,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约束,《红楼梦》杂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明清民间性质的文学的审美意蕴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很多通俗小说具备了悲剧意蕴。寄托仁义理想的蜀汉政权,农民的乌托邦水泊梁山,自由世界花果山,没上没下的大观园,这些乌托邦的命运无一不是毁灭。王国维指出:“故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5]小说写出了无可挽回的衰败,宝黛爱情悲剧都是小说主要着眼点。“好了歌”更是颓废之极。《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仁者之政“的代表蜀汉政权大加赞扬,但由于蜀比魏弱,蜀将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说,因而有着相当浓重的悲剧色彩。贤人兼智者的诸葛亮得其主而不得其时,辅汉三十年,虽竭思殚虑,苦心经营,终不免鞠躬尽瘁,无力回天。诸葛亮这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代表具有了悲剧的审美意义。这一理解还包括姜维、徐庶、杨修诸人。《水浒传》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患难相扶,各无异心”以至于“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梁山泊的“乌托邦”,但这一理想世界难逃灭亡的命运。小说最后从宋江滴泪斩卒到毒死李逵,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一幕幕惨烈悲壮、动人心魄的悲剧。《西游记》前七章塑造了一位藐视权威,要求平等,反抗束缚,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孙悟空。而这么一位神通广大的反抗者后来却与现存秩序取得了某种妥协。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最后取来的不过是一群贪财世俗之徒编辑的读物。一个天上、地下与人间昏暗的秩序虽经孙悟空一番震荡,但这一秩序的根本并无任何动摇。
二是面对封建社会末期民间蕴藏的巨大社会转型能量和趋势,明清小说流露出类似西方“世纪末”似的情绪。李欧梵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颓废”小说,他认为这部小说描写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入侵前贵族生活的最后回光返照,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的文明已经走到尽头了。同时又是两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他把对未来产生乌托邦式的憧憬也看作现代性对中国文学的冲击。[1]那么四大小说中水泊梁山、蜀汉政权、女儿国、花果山、大观园算不算明清人的美好理想呢?明清小说以《金瓶梅》为例,出现了许多淫秽小说,津津乐道于表现两性。李欧梵在论述“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时,举了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春光乍泄》,指出性别问题后现代理论非常关注。他还谈到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中“色、空”的纠缠。[1]其实,“色与空”本就是《红楼梦》探讨的主题之一,况且《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薛蟠,贾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都是双性恋者,作者也不厌其烦地描述了他们的同性生活。“颓废”是贵族少爷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当然不明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中国文化史大交接的时代。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明清社会。明代中叶以后古老的封建社会日趋衰亡,传统的道德规范已失去维系社会人心的力量。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壮大,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崇拜金钱,贪求财富,人欲横流,统治者穷奢极欲,荒淫糜烂,鲁迅也指出: “……,于是颓风渐及士流。”[6]这样一个时代,显然是非常吻合“世纪末”情绪产生条件的。
三是审美视角的转向。从世纪末“颓风”兴起的美学层面来考量,《金瓶梅》已暗合了法国波德莱尔“审丑”的美学原则,以丑为美,在丑中有所思考。不同于以往小说,而去接近丑,从西门庆一家的生活中挖掘出恶美、怪美、畸形美、荒诞美和病态美等一系列负美,这是一种暴露似的文学。另外,《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开始关注下层人士,甚至展现普通人的优点,对他们加以肯定、褒扬和同情,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审美对象平民化的特点。《西游记》作者虽主观上否定了猪八戒追求尘民享乐,没有高远目标的人生态度,但客观上却达到到了另一种效果,他将一个在追求受人尊重的世俗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的普通人的形象描摹得淋漓尽致。这表明了明清小说已出现了客观上审美理想世俗化的趋势。[7](P110)
民间性质文学的思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某些认识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世界文学,并且影响深远。明清小说中市民已有自觉意识,有了反抗的强音和某些民主的要求。明清社会状况前面已做了简要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在一个专制社会即将崩溃的前夕,在某些明清小说中反抗封建统治的深度和力度其实是空前的。它们有王守仁、李贽等的哲学思想来做理论支撑。以《西游记》为例,作者借孙悟空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对“家天下”思想的当头棒喝。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抗男权社会,甚至比今天还要彻底。《西游记》里女儿国内,政清人和,堪称“王者之政”,甚至连生育都不需要男子。羊、鹿、鱼、兔、凡龙、虫他们一旦成精,就会兴风作浪,要求重新安排社会秩序,这极有可能反映了新兴市民参政议政的愿望。再者,现代性质的性爱观得到初步确立。清华大学徐葆耕先生在他的《古希腊神话及其现代性》一文中提到,天后赫拉无时无刻不在追踪着宙斯,这种嫉妒中带有某些现代性爱的特点。[8](P17)古人把男女之间的关系看作性欲或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到《红楼梦》已经把封建道统宣扬的夫妻之事专为传宗接代升华成了一种追求享受和爱的现代美感。 《红楼梦》里王熙凤,外号“凤辣子”,她对贾琏近似病态的约束确实已有了“一夫一妻”制的意识。再一个就是《金瓶梅》中众妇人大胆地以“性”来取悦西门庆,这反映了一个女子由被动转向主动的“性意识”,甚至主动表现出“性欲”欲望。“二拍”中的《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抱怨》写巫娘子被骗奸,但与丈夫一起既抱了仇恨,亦全了声名。 《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写陆蕙娘毅然离开不成器的丈夫,自择配偶,并称赞她“女侠堪夸兮陆蕙娘,能从萍迹识檀郎”。这些都是对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的大胆冲击与反抗。[6]第三,在部分明清小说中反映出了浓厚的“重商观念”,甚至以“钱”看人。封建社会重农轻商,讲求“君子取于义,小人取于利”。金钱万能,重视商业活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金瓶梅》里西门庆不崇奉道德,也不敬畏鬼神,相信的是金钱万能。在他看来,只要有了钱,便可为所欲为,他集官、商、恶、霸于一体。“二拍”中的《嶂芝麻识破假形,撷草药巧谐真偶》、《叠居奇程客得助》等篇对商人和经商活动也予以肯定以至颂扬。[6]最后,部分明清小说产生了对“个体”的初步认识以及个体与集体的疏离取向。中国古代一般强调“整体”观念,较忽视个体的存在与欲望。尊重个体意识,显然是“现代性”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金瓶梅》里的潘金莲都奉行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她们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与集体的疏离姿态。王熙凤虽主持着一个庞大家族的开支,却留了一手,不断给自己存私房钱,以备后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小家庭”意识的体现。
明清民间性质的文学还在形式和艺术技巧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 《红楼梦》里运用诗词、寓言、谐言等来象征、暗示众人物的命运及贾家的兴衰,早有定论。茅盾认为,《红楼梦》开头几回就把全书的结局和主要人物的归宿用象征的笔法暗示出来。[4](P288)例如,林黛玉的住所名“潇湘馆”,这里长满了竹子。竹子本喻悲凉,凄婉之物。诗云:“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李白《远别离》)预示着这里的主人凄凉的境遇。在笔者看来,《西游记》的象征意味也是很强的。有相当一部分在平时生活中令人充满怜爱的弱小动物在《西游记》中成了精,比如兔子、鹿、羊、鱼,这些是不是暗示明代市民的觉醒呢?它们神通广大,可入朝为相,下海为王,表现出与现有秩序的格格不入。尤为引人注意得是,西海小白龙偷吃了唐僧的马,那他就得化成马让唐僧来骑。“龙”在中国古代有特殊的地位,天子向以“真龙天子”自居。在这里除了象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观念以外,是否还隐喻“人骑龙”似的市民的反抗?我们习惯上认为,中国小说偏动,西方小说偏静。中国小说长于动作和语言描写,而缺乏心理分析。但是,“缺乏”不能说“没有”。《红楼梦》里内心独白并不鲜见,只不过表现有些独到,“葬花吟”不就是黛玉的一次深入的心理展示吗?黛玉任凭意识流动,天马行空,自怜自叹,让人潸然泪下,小说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探寻也具有了较强的深度。宝玉到宁国府玩,在侄媳秦可卿的房中小憩,神游太虚幻境,竟和可卿在梦中云雨起来。这里显然契合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心理探索主题。 《红楼梦》情节还相当的荒诞,似神话但真切,似迷信又现实。宝玉的前世是“石”是“神”就很离奇,最后的出走更是荒诞离谱。宝玉的几次失玉和发病、凤姐和宝玉各自的梦境,黛玉与潇湘妃子的关系等等如同迷雾一般。这些情节有着深厚的儒、释、道文化以及原始迷信观念等,形成了小说浓郁的神秘主义特点。小说中人神相交,虚实相间,现实生活与超现实并存。荒诞离奇既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基因,又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反叛与升华。
三、外部条件的区域性成熟:具备某些现代特点的城市的出现和思潮的活跃
文学现代性的民间发生还离不开成熟的具有现代性质特点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之一是具备某些现代特点的城市的出现。这些城市集中在京杭大运河沿岸,拥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总体上看,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明代,通俗小说的作者主要出现在江浙一带。据许振东先生统计,在由明入清的17世纪,有明确姓名和籍贯的小说作者与序评者共53人,其分布的具体地区是:福建4人、浙江19人、江苏2人、广东1人、江西3人、湖北3人、山东1人、甘肃1人、山西1人。在这个统计中,江浙两省的小说作者与序评者占到73% ,其余省份仅占27%。这个统计数字说明,在由明入清的17世纪,江浙一带始终是出产通俗小说作者最多的地区。整个明代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局。而江浙两省的通俗小说作者又大都出现在南运河岸边或与之临近的地区中。[9]换句话说,明代通俗小说的作者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的运河文化圈内。在这个文化圈内,商贸活跃、印刷业迅猛发展、书刊盛行,不仅为通俗小说提供了出版交流的便利条件,还提供了具有商业文明特质的小说素材。这些城市的出版印刷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印刷业是明清江南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10]
另外,外部环境局部成熟的第二个条件是明清活跃的思潮。明代思想活跃程度开秦汉以来之空前,产生了许多对文化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例如李贽的“童心说“和黄宗羲的“非君”思想等。他们的思想为通俗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先声和思想支撑。
早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就已经移至江淮一带。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江淮的文化繁荣,同时文化繁荣又推动了经济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特点的城市在江淮大量涌现,这一切都为现代性的发生提供了文化沃土。这样,在江淮地区文学的现代性积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甚或可以说,现代性在非官方叙史的民间领域的文学界业已发生。
四、结语:在民间而非主流文学界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五四之前的明清时期已进行了有效积累。在局部地区,例如京杭运河文化圈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发生了现代性的某些文学文化现象。这些现代性质的文学文化现象普遍表现在民间叙事中,比如通俗文艺。
其实, “现代性”的价值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甚至有的人化繁为简,认为“现代性”就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学就是现代文学。这种提法在笔者看来,是避重就轻的做法。小说从一产生就被认为是“小道中的小道”,属于非主流文学。但是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小说显然是明清文学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最能折射当时的文学真实。明清之际正如中国自身资本主义萌芽在孕育一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同样在进行着“现代性积累”。当“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催化剂到来,中国的现代文学就开始建立发展起来了。
[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贺桂敏,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标晶.茅盾智语[C].长沙:岳麓书社,1999.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雷达,李建军.百年经典文学评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6]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冯雅静.漫话西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8]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苗菁,宋益乔.明清通俗小说和京杭大运河[J].东岳论丛,2009,(8).
[10]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3).
Description of Prosperous Phenomenon and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about Popular Fiction in the View of Modernity
WANG Si-si
(Chinese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may fourth movement”before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s effectively accumulation.In local areas,Hangzhou canal in some cities of cultural modernity has been some of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phenomenon.These modern nature of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ppears in popular novels.In unofficial history of Syria modernity in the field of folk literature had occurred.
popular novel;modernity;canal culture;meaning
I207.4
A
2095-0292(2012)02-0093-05
2011-12-23
王四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讲师,硕士,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西部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薄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