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季民初时期哈尔滨城市现代化的维度及特征

2012-12-16李博强

关键词:中东哈尔滨现代化

李博强,邵 华

(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清季民初时期哈尔滨城市现代化的维度及特征

李博强1,邵 华2

(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经历经济、政治与文化变迁后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经济产业化、政治民主化与文化理性化逐渐改变自我,实现社会的现代性。清季民初时期,偏于东北一隅的哈尔滨通过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三个现代化的维度,逐渐实现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国际都市的转变。在经济层面的现代化维度中,哈尔滨基于殖民扩张的背景实现国有工商业的崛起与对外贸易的拓展;在政治层面的现代化维度中,哈尔滨自治机关与工商社团的设立,推动了哈尔滨的社会变革;在文化层面的现代化维度中,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城市规划的建立,促动哈尔滨成为浓厚西洋色彩的都市。在历经以三个维度为中心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哈尔滨的现代化表现了基于外生性因素的后发型现代化与殖民色彩浓重的依附型现代化的特征。

清季民初;哈尔滨;现代化;现代化维度,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是科学进步、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变革的整合过程。如果把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的内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就是它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又共同对现代化母系统产生影响,不仅如此,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哈尔滨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变迁过程,而这些过程也正是哈尔滨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阶梯式地由经济层面的发展向政治层面的改革过渡,最后形成哈尔滨独具一格的社会文化形态。

一、清季民初哈尔滨城市现代化的维度

(一)经济层面的现代化

1.基于殖民扩张背景下的工商业发展

清季时期,沙皇俄国政府采取软硬兼施之策,诱使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允将中国黑龙江与吉林地区接造铁路。“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逐渐发展起来。”[1]在中东铁路修建时,俄国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抵达哈尔滨,这些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资本,他们在哈尔滨投资商行,哈尔滨的商业开始发展,并日趋发达繁盛。1898年,“俄国人罗西安在哈尔滨香坊开办了第一家俄国商店,即罗西安洋行”[2](P20),中东铁路通车后,许多俄国侨民都来到哈尔滨开办商店。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视察远东时,明确把哈尔滨定为俄国在远东的商务“总埠”,要求中东铁路管理局锐意经营。“1903年俄国政府在哈尔滨设立领事机构,首任驻哈领事为博果牙楞,帝俄官方在哈埠设立的最大商务机构就是中东铁路管理局总务部下属的商务公司”[2](P21),其在中东铁路沿线设置粮仓和货栈,用来收购粮食,以便出口和储存输入的商品。

1898年7月,中东铁路修建时,哈尔滨最早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在香坊成立,并逐渐垄断哈尔滨的金融市场。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开业后,开始办理修建中东铁路的经济事宜,在中东铁路沿线强制推行卢布、收取赋税等,随着帝俄资本输出的增长,卢布很快成为哈尔滨占统治地位的流通媒介和支付手段。“据统计,到日俄战争爆发之时,华俄道胜银行在东北地区发行纸币达l亿卢布以上。”[3](P20)在此期间,哈尔滨已经成为“北满”地区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铁路运输、进口商品的批发、农副产品收购等,均以俄币支付,哈尔滨进入了历史上以卢布为本位的“俄币时期”[4](P69)。

自哈尔滨被确定为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后,随着铁路的修建,俄国技术工程人员及随迁家属进入哈尔滨,这些俄国侨民带来了俄国先进的现代化工业设备、技术和经营理念。除了少数是规模大、直接服务于中东铁路的企业,如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东铁路哈尔滨制材厂等由国家资本开办外,其余均是围绕生产生活与外贸出口的加工企业,如制粉业、酿酒业、榨油业和卷烟业等。190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用铁路资金38万卢布在道里警察街创办了满州第一面粉公司,这是东北第一家现代制粉企业,因其有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制粉业逐渐成为在哈俄侨投资的热点。榨油业是哈尔滨的第二大工业部门,到民国时期,哈尔滨的榨油业超过面粉业,成为哈尔滨的支柱产业。“据1909年末统计,哈尔滨市‘自治会’地界内的俄国各种混合企业 (包括其他国家工业企业)为1000多家,俄国对哈尔滨的工业投资额达4500万卢布以上。”[3](P43)

20世纪初期,日本、英美等国开始向东北地区拓展势力范围,许多日本、英美商人来到哈尔滨经商从业,并逐步取代俄国商人的优势地位。1900年,在香坊地区,首先出现了日本人创办的饮食店,以后日益增多。“到1904年至1905年时期,日本人在哈尔滨的饮食店、洗衣铺、理发店、商店等已经为数不少。”[2](P22)“1906年日本人岛田运一在道里地段街创办熊泽洋行,同年,志方虎之助、钟江利三郎、中山十吉等日本商人纷纷从海参崴、长春及大连等地来哈经商,创办商号。”[5](P27)19世纪末期,英国开始向东北地区拓展势力范围,随着京奉铁路与中东铁路支线的衔接,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张活动也开始延及哈尔滨。1909年12月,英国驻广州领事馆领事克兰特来到哈尔滨,接替了兼署理事吴理斯的职务。克兰特认为,哈尔滨不但是东省粮食之“总汇区”,而且也是各国在“东省商战之场”[2](P67)。此后,克兰特积极推动英国行商在哈尔滨投资商业,许多英国企业都在哈尔滨建立贸易商行或建立分支机构。继英国之后,美国也开始向东北进行势力扩张,其凭借雄厚的财力,积极在哈尔滨投资设厂。“日俄战后,美国商业决满洲颇有进步。只煤油一宗,已尽夺俄国之利。1908年由美国输入满洲的货,当值900万美元。”[6]

2.国有工商业的逐步崛起

哈尔滨的国有工商业在清季民初时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受到外国资本获利的刺激,以制粉和榨油为主的国有工业不断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外国资本在哈尔滨呈现退潮趋势,国外市场大量需求小麦、大豆及其加工制品,哈尔滨的国有制粉和榨油工业也趁势崛起,“有机械设备之工厂则迅猛不已,又因近年国人对于国货之提倡,不遗余力,是以各种工业更日益进展,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曩者北满一带之日用品,多为日货,今我国货已大有取而代之之势”[7](P1)。在哈尔滨国有工商业中,既有官营又有私营,官营工业由于有银行等出资兴建,“其余原料之收集及担保借款等,皆较私人有许多便利,至于制品之麦粉,更可免除关税,此外尚有种种保护”[7](P1)等,其发展远快于私营工业。在制粉工业中,官营工业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刺激,同时政府给予特别保护,免除关税,降低运价,因此哈尔滨的制粉工业异常发达,尤其在一战之后,“其出品之行销,南可达天津,北讫黑龙江省,对俄输出,其额亦钜”[7](P1-2);在私营制粉工业方面,1915年,张伯源收购第一满洲制粉厂,改名为“广源盛火磨”;张廷阁收购地烈金制粉厂,改名为“双合盛火磨”;1918年营口“亚义顺商号”来哈尔滨购买了俄侨的伊尔库次克制粉厂,并将其更名为“亚义顺火磨”;黑龙江军阀资本投资于俄侨的加沙特金制粉厂,并将其更名为“大顺昌火磨”。[8](P215)“据统计,中东铁路沿线有33家机器制粉厂,其中,有24家在哈尔滨,并且有中国企业21家,整个制粉业中,在总生产能力上,归国华侨接办的制粉厂约占47.2%;外资制粉厂约占15.2%;新建厂约占 37.6% 。”[9](P36)

表1 哈尔滨国有工业中制粉工业状况表

资料来源:《哈尔滨国有工业之调查》,《东北新建设杂志》,1929年第1卷第9-10期第2页。

由于哈尔滨所在地区盛产大豆,其榨油工业获得较快发展,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榨油业的中心,民国初期,因为榨油工场较少,所以许多国有工业获利甚丰,而后由于工场增加,外国资本在一战后重新侵入哈尔滨,国有榨油工业获利日益减少。与此同时,哈尔滨的制铁工业与纺织工业也在民国初期逐步崛起,不少私营资本亦投入其中,投资额大多在一万至两万左右,虽然这一时期,国有工业规模难与外国资本相比,但是,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国有工业也在不断壮大,呈现不断发展的前景。

3.对外贸易的迅猛拓展

哈尔滨在中东铁路修建后逐渐成为俄国向东北扩张商业势力的主要据点,作为“北满”粮油集散和运转中心,哈尔滨同时出口小麦、面粉、杂谷、皮毛等农产品和畜产品。“1906年进出口商经铁路运往各国的农产品达325万普特,其中,运往乌苏里280万普特,运往外贝加尔地区44万普特①普特 (ПУД),沙皇俄国的主要计量单位之一,是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8](P229)。俄国的贸易组织几乎控制了哈尔滨的进出口业。

表2 1908-1917年哈尔滨对外贸易统计表 (单位:千海关两)

在进口方面,随着哈尔滨的开埠通商,外国商品陆续进入哈尔滨的各大商场。在进口商品中,日用消费品占90%。其余进口产品还有纺织品、石油制品、乐器、砂糖、纸张等,此外,还有外国商人从“北满”进口皮革原料,在本国加工成品后,再运回哈尔滨市场销售。“1924-1928年,经中东铁路运进东北的纸张及纸制品达3.8万吨,化妆品约169万元,麻袋约8000-10000万条,烟草约 3 万吨。”[10](P47)

1906年至1918年,在哈尔滨对俄国直接铁路出口商品结构中,大豆渔居高位。“1906年哈尔滨向海参崴和爱格尔舍依特出口大豆10万普特,1907年出口大豆131万普特。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公司是当时收购哈尔滨地区农产品的主要商行。”[2](P78)1908年2月,圣彼得堡大出口商纳坦松公司,租用英国货船格列涅斯克号,从哈尔滨一带运出产品30至40万普特,其中主要是大豆,经由海参崴抵达伦敦,由詹士毕父子公司收货;“是为大豆输出欧洲之始”①东北年鉴[M].1931年版.1309-1310,转引自赵德久.哈尔滨近代对外经贸关系史略 [M].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78.。由于大豆成为哈尔滨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在欧洲与俄国广受欢迎,成为欧俄商人竞相收购的货物,哈尔滨也随大豆的出口而声名鹊起,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城市。

表3 1908年—1913年哈尔滨对俄直接铁路出口贸易商品构成统计表 (单位:万普特)

(二)政治层面的现代化

1.具有殖民内涵的自治公议会

日俄战争后,俄国失去对东北南部的控制,此后,哈尔滨等地自开商埠,日本、英美等国纷纷在哈尔滨设立领事机构,逐步染指经济、政治管理事宜。“在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角逐下,如何保持在哈尔滨行使管理权而不致于权力旁落,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起一个听命于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自治’政府。”[8](P168)1906年,俄国制定了管理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方针,并于11月提出了《哈尔滨自治草案》和《中东铁路附属地内建立民政处大纲》十条,规定:俄国侨民可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组织“自治会”,由中东铁路决定该组织的机构和职权。中东铁路公司设立民政处,民政处直接管辖哈尔滨各方面的事项[12](P2)。1907年6月2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召集哈尔滨俄侨召开会议,商讨拟定《哈尔滨自治章程草案》,颁布了《民政处大纲》和《哈尔滨公共地方自理会草案》。在《自治章程》中, “共包括条款55条,其中所涉甚广,如抽收各项租税,管理地方产业,以及卫生善举,商业工场,事事干涉,俨以使公司总揽机关成自治团体之性质”②哈尔滨地方史研究所.地方史资料.转引自王学良.美俄在"哈尔滨自治公议会"问题上的勾结与争夺[J],1985,(2):80.。1908年,清政府外务部发布《对沙俄政府的公议会章程》,反对沙俄政府干涉中国地方行政,私划租界的行为,沙俄政府无视这一切,成立了非法的组织“哈尔滨自治公议会”。3月11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并通过选举投票的方式成立董事会。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成立后,董事会接管了哈尔滨的商业事务、市政管理、城市设施、园林绿化、文化教育事业等。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奉外交部电示,在哈尔滨设立中国自治局以抗拒中东铁路公司颁布的《哈尔滨市自治章程》[13](P60-61)。1909年,中俄两国协定哈尔滨之新章,其中议定:俄国在此设置税关,华人应遵章办理;俄国不占中国地方之权;两国所定之章不得妨碍他国利益[14](P27)。哈尔滨之治权已被俄国实际掌握。虽然,“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的成立,被俄国政府所操纵,带有殖民统治的色彩,但是却由此引进了西方政治制度与管理方法。诸如,在《哈尔滨公共地方自理会草案》中,就有如此规定:哈尔滨地方的一切公益事项,都由“哈尔滨自治公议会”通过选举产生的议员进行管理。正是在这种选举制度和西方式的管理下,逐步对哈尔滨进行规划和布局,使之向现代化都市的方向发展,促动哈尔滨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

表4 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会长表

2.工商社团的建立与政治运动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开通,哈尔滨的商业经济日趋繁盛,各种商会组织纷纷建立。“1900年哈尔滨傅家甸、埠头区和田家烧锅等地商民经呈请地方当局备案,分别筹建了‘滨江公议会’、‘哈尔滨商业公所’和‘上号商务会议所’商会性质的组织”[15](P461)。虽然这些商会组织尚有旧式商会的特征,但是,随着欧俄商业的侵入,在外力的逼迫下,哈尔滨旧式行会较早地开始了向新式工商团体的转换。1904年,清政府明令各地方政府劝办商会,随后,滨江关道杜学瀛以“哈尔滨商务已臻极盛,为吉、江两省商货汇归之所,且为外国交易之中心点”[15](P462)禀请清政府设立哈尔滨总商会,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各城镇设立分会,同时议定商会章程21条。1908年时,哈尔滨旧式商会纷纷进行改组,哈尔滨商业公所改组为哈尔滨商业总会,而滨江公议会改组为滨江商会。哈尔滨商务总会及旧式商会改组后,积极应对西方商业的入侵,维护商民利益。在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辛亥革命的影响,哈尔滨各商会积极支持革命运动,推动哈尔滨地区的民主独立运动,并发动抵制洋货,与西方“商战、学战、兵战”的号角。

1906年,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工人,展开反抗俄国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其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的领导下,成立了“俄国工人工会”,不仅如此,还在哈埠内的各种店铺中成立工会组织,而且,这些工会组织中也有中国工人参与。1917年之后,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自发成立工会性质的工人团体,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斗争。1918年,中东铁路沿线的中国工人,进行了两次反俄大罢工,在哈尔滨铁路总工厂的发起下,通过申请于1918年10月30日成立了“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华工维持会”[16](P35)。 “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工业维持会”颁布《章程》,规定:会长和副会长均由选举产生,受其影响,其他站段的中东铁路沿线的中国工人,也纷纷要求加入该会,于是,为了满足工人阶级的参政欲望,便于1926年4月成立了“东省铁路哈尔滨工业维持会总会”,并在中东铁路各段设立分会。“东省铁路哈尔滨工业维持会总会”成立之初,就与“俄国职工联合会”联合成立了“中东铁路罢工委员会”,为反对铁路局裁减职工,在东省铁路哈尔滨进行过两次铁路工人大罢工,大大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同时,哈尔滨的手工业者也建立了工人团体,民国初期,这些团体获得较大发展,它们以手工业社团为后盾提出反对资本家剥削,反对阶级压迫等政治口号,举行罢工、示威。上述工会社团的出现,以及哈埠工人、手工业者以此为平台所进行的斗争,表明哈埠的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相对于全国的工人运动而言,虽然他们的斗争还很微弱,但其斗争构成了哈尔滨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哈尔滨的政治现代化。

(三)文化层面的现代化

1.近代哈尔滨新式教育中的现代化元素及表现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建,各国侨民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各国侨民的教育需求,哈尔滨出现了新式教育,并呈日渐发达之势。“1898年,第一所俄人小学在香坊开办。1899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又创办了松花江小学,以满足众多的适龄儿童的需要。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中东铁路局的职能发生变化,转变为管理机关,在其诸多下属机构中的民政部内部,就设有学务处,对学校教育进行统筹安排”[15](P376-377),负责学时、学制、招募教师及编写教材等事项。由此,在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西式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17](P137)。

日俄战争后,哈尔滨工商业和中东铁路的营运业日益发展,需要大量商务人才。1906年3月,中东铁路局在南岗区开办了男子商务学堂,随后,又先后创办了女子商务学堂和临时电信学校。在新式教育生发的过程中,各学校的教材有的从西方引进,有的是由师范学堂肄业的教师编写,其主要特点是:所学的知识理论能与社会实践密切关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社会,使用西方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先理解后记诵,博闻强记,在课堂上,老师多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到班级与学校的教务和事务管理。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这些学校也开设了体育课,学校每年开办运动会,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

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也促进了具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及新知识、新技能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新式学堂的设立,教材的改革,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更为实用。在教育改革中,政府还向国外派出了大批的留学人员,这些接受了国外教育的学生,成为新式知识分子,同时,也确立了西方近代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教育体系逐渐完整。哈尔滨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外省迁移人才,他们对哈尔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作用,这对哈尔滨早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转型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现代化进程中哈尔滨早期的城市化

在中东铁路修建前,哈尔滨大致包括老哈尔滨、秦家岗、埠头,已是有近百个村屯和数万居民的城镇聚落。随着沙俄在哈尔滨的统治力量逐步扩大,1905年,吉林将军达桂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上奏请示设“滨江关道”,管理铁路交涉和征税。1910年,吉林省滨江关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道,并加设“滨江关监督”关防,道署仍设在哈尔滨傅家店境内。沙俄政府方面,在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后,“利用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利用特权强行在哈尔滨征用土地约12.5万亩,哈尔滨区域也随之被扩大,其间,铁路工程局私自将哈尔滨地区划分为老哈尔滨、新市街、埠头区、马家沟、兵团村、卫戍医院村等8个管辖区域,并将其作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势力范围”[18](P184)。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和市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沙俄当局又将哈尔滨地区划为老哈尔滨、新市街、埠头区三个区域,此时,哈尔滨地区中心地带被分割为香坊、南岗两部分,道里属中东铁路附属地,归中东铁路民政部管辖,傅家店归吉林将军管辖。

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沙俄势力强行进入哈尔滨,也开始了按照莫斯科的城市规划模式对哈尔滨进行规划的进程。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区域功能,在街道周围建起办公、住宅、商业网点等配套建筑[8](P575)。俄国文化强行进入,古典的俄式建筑是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但是,随着哈尔滨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他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建筑文化,也随移民进入哈尔滨,并对哈尔滨的建筑产生影响。19世纪20年代,由于城市建筑具有浓厚的西方风格,哈尔滨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8](P576)。

哈尔滨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体现在其他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上。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所立《章程》中规定:“设立公共学堂、观书处、博物院、戏院等,以及私立学校。”[15](P408)按照规定,在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与中东铁路管理局的统筹规划下,一些公益文化事业兴办起来。例如1901年,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开办了第一家图书室,继而各种图书馆也陆续兴办。1902年,俄人考布切夫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随后,又开办了数家剧院和影院。不仅如此,一些文化研究机构也为适应哈尔滨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成立,如“哈尔滨俄国皇家东方学会”、“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处”等,这些机构都创办了一些较有影响的刊物来发表研究成果,如“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处”出版的《黑龙江》,更是详细介绍了中东铁路沿线的政治、经济、人口、金融等方面的状况[15](P409)。

二、变革时期哈尔滨城市现代化的特征

1.基于外生性因素的后发型现代化

纵观哈尔滨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东铁路的修建是哈尔滨现代化的外部诱因,史料记载:“30年前的哈尔滨,荒烟凄凉,只有几家渔户。现在的哈尔滨,高楼林立,人口稠密,机器轰鸣,已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市场。其变化速度非同一般,而此种变化则开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19](P159)中东铁路修建,使哈尔滨的经济日益繁荣起来,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哈尔滨成为东北最大的国际城市,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异国风情充满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为使中东铁路能良好运转,俄国人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建立了在当时国内乃至亚洲先进水平的金融、工业、教育、新闻、邮政、水电等系统,这也为日后哈尔滨成为“国际都市”以及“北满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开辟了重要的道路,因此,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得益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这个外力冲击因素。同时,哈尔滨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创造其早期现代化的主体是来自国内外的各类移民,哈尔滨的移民有来自中国华北地区的移民,也有以俄、日、朝等为主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移民。国内移民都是来自现代化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城市和地区,如山东、河北、上海等地,他们把所在地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带到哈尔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哈尔滨自给自足的渔猎生活,不仅满足了哈尔滨早期现代化对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他们自身的需求,使他们在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利益。国际移民中,尤以俄国移民为主,其次,还有日本、犹太和波兰侨民,这些国际移民都是来自已经完成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他们中大多数是科学技术工人、工商业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文化水平和先进的创新意识,不仅带来了早发现代化国家现代性成就的成果,而且也创造出了更多的适应哈尔滨早期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哈尔滨“华洋杂处”,两类移民共同为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使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开始于18世纪末,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由英国开始并逐渐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拉开了世界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而就中国的现代化启动的时间来说,是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中国,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1861年洋务派在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国力,这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场学习西方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改革运动,它也是一次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现代化相对于世界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来说,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后发型”的特点。而对于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哈尔滨来说,它的早期现代化启动时间更晚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再加上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就相对滞缓。因此,哈尔滨的现代化是基于外生性因素的后发型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历程是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较为典型的范例。

2.殖民色彩浓重的依附型现代化

哈尔滨现代化的启动,是从1898年俄国在此修建中东铁路开始的。由于哈尔滨正是处在“丁”字形铁路的交叉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具有铁路枢纽功能,而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开始转变为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发展就带有依附性,依附于外力的作用。毋庸置疑,中东铁路的修建、自开商埠、外国移民是哈尔滨的早期现代化的外力推动因素,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较先进的制度、思想与技术的注入,哈尔滨不会有较快的城市现代化发展速度。同样,因为哈尔滨所具有区位优势,外国更需要哈尔滨,国际市场也需要哈尔滨。通过哈尔滨,外国列强获得了中国更为广阔的内地市场,并从中购取廉价的农产和土产原料,以供其本国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之用。同时,俄国对哈尔滨实行殖民统治,侵夺中国主权,在哈尔滨设立自治公议会,要求哈尔滨市民在其管辖范围内缴纳关税,虽然清政府试图以建立哈尔滨自治局抗拒俄国的政治压迫,但是,随着哈尔滨的开埠与经济发展,俄国对哈尔滨的控制更为加强。不仅如此,哈尔滨早期现代化发展中的殖民化色彩,还表现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风格上,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具有俄化和欧式杂糅的特点,早在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便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寓意就是对西方建筑文化在哈尔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影响而言的[8](P575-576)。

由此可以看到,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是与外国的殖民化杂糅交织的,其关系是双向的,带有互补互惠的性质。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思想、管理制度、技术、文化观念等,有促进哈尔滨早期现代化发展的一面,但是,哈尔滨与日俱增的兴盛和繁荣,也同样为外国侨民在这里的各种商业活动的繁荣提供了地域优势。应该指出的是,近代哈尔滨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化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三、结语

19世纪末,哈尔滨开启现代化的历史嬗递过程,哈尔滨社会的各子系统都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并以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维度实现现代性。在经济维度上,现代商业的发展和大机器的引进及工厂的出现,以及国有工业和企业的兴起,对外贸易的快速拓展,促进了哈尔滨的经济快速发展;在政治维度上,自治公议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引介西方政治制度,各类工会团体的成立,为大众参与政治提供了可以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强化了社会动员和整合的能力;在文化维度上,新式教育在哈尔滨的兴起和发展,其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显著的俄式风格。在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下,哈尔滨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城市和社会生活上,哈尔滨的交通、市政建设、区域划分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现代性景观,哈尔滨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哈尔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了独特的现代性的外在表征,逐渐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等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呈现了外生性的后发型现代化的特征,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侵入,哈尔滨的现代化又呈现具有浓重殖民地色彩的依附型现代化特征。

[1]张正.浅析二十世纪初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4-12-07.

[2]赵德久.哈尔滨近代对外经贸关系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3]孔经纬,朱显平.帝俄对哈尔滨一带的经济掠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石方.哈尔滨一二十年代的金融市场[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3).

[5]军司义男.哈尔滨草分时代之回顾[J].满蒙,1934,15(7).

[6]盛京时报[N].1908-02-13.

[7]哈尔滨国有工业之调查[J].东北新建设杂志,1929,1(9-10).

[8]石方,等.哈尔滨俄侨史[M].第2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中国人民政治防商会议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的制粉业[C]//哈尔滨文史资料:第4辑.1986.

[10]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外事对外经济贸易旅游[M].哈尔滨:哈尔滨档案馆,1998.

[11]盛京时报[N].1909-12-09.

[12]方世泽,关成和.哈尔滨之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3]杂报:哈尔滨设立中国自治局[J].广东四方自治研究录,1908.

[14]中俄在哈尔滨之新章[M].大同报(上海),1911,11(16).

[15]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6]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群团[M].哈尔滨:哈尔滨档案馆,1997.

[17]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学习与探索,1995,(4).

[18]哈尔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政侨务[M].哈尔滨:哈尔滨档案馆,1994.

[19]戴鞍刚,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The Dimens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of Harbi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 Bo - qiang1,SHAO Hua2
(1.School of Histor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80,China)

The Moderniz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xperience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to modern society process,in this process,the human economy through industrialization,democrat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ationalization gradually alter ego,achieve social modernity.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n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partial Harbin through economic,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three modern dimension,gradually from a traditional country society to modern international city transformation.I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Harbin based on the dimension,colonial expansion of the background to realize state-owned business and the rise of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in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the dimension,Harbin organ of self-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community to establish,promote the Harbin social change;in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modern dimensions,rising of new education and the city the planning establishment,promote Harbin become strong Western color city.After the three dimensions as the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the modernization of Harbin performance based on exogenous factors of modernization and colonial color of strong 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The Qing Dynasty;Harbin;modernization;modern dimensions;characteristics

K207

A

2095-0292(2012)02-0123-08

2011-12-26

李博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中东哈尔滨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