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去的“鹤”声聆听心灵的“琴”音: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2012-08-15■鲁黎
■ 鲁 黎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鹤琴,二字,与武汉有分割不开的渊源和情感,在许多人心中,鹤与琴恰好是武汉的城市象征。千年前,黄鹤因妙笔生花般的点睛而飞翔天空;子期、伯牙两位知音因古琴的音律而留下千古佳话。似乎,千百年前,黄鹤与古琴就已经注定了陈老先生的武汉情缘。在逝去的30 年里,我们始终怀念陈鹤琴老先生,在白云黄鹤的故乡——湖北武汉,有着一批沿着先生足迹前行探索的幼教人,陈老先生的幼教思想在武汉得到传承、发扬。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在于其理论价值,而且在于当今中国教育现状中对本土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教育思想之间对接的历史性问题。我们都知道陈老先生师从当代美国多名教育大家,1918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可谓是正宗的“海归派”实力人物。但是他在中国大地上所展示的一切教育实践,却深深印刻着“中国”二字。
学习陈老先生的思想,对当今幼儿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有道是酒是陈年香,在当前教育改革关键时期,各种改革思想理论交汇碰撞之时,回顾陈老先生的光辉一生和经典理论,让这些曾经在各种理论面前迷惑、彷徨的我们内心激动不已,仿佛从陈老先生的指引中见到了万里晴空。
回顾陈鹤琴先生的理论思想,我们感慨颇多,他的幼教思想对我园的办园工作,有着极大的启发,引领着我们。
一、做思想型的幼儿教育者
陈老先生的思想形成历程,处处闪烁着思想与人性的光辉。从陈老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第一代幼儿教育家深厚的思想力。从经历上看,陈鹤琴就曾师从克伯屈、桑代客、杜威、孟禄等世界知名教育家,深受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影响,并和陶行知并肩在中国推行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陈鹤琴还担任过大学教授、大学院长等职务,也佐证了其在理论思想上的造诣之深。然而我们知道陈鹤琴获得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掌握了多少国外教育理论,师从多少名家。虽然在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见杜威的痕迹,但是更多的是他自己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成果。
陈鹤琴教育理论的形成,也给我们颇多启示。对幼儿教育者而言,掌握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在于能否在充分吸收他人观念、理论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思想与理论。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反思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想型的教育者呢?我认为主要有几点内涵:
1.学习者。这是成为思想者的先决条件。正如一个人的发展,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其发展的关键基础,幼儿教育者拥有的知识体系是其今后获得源源不断思想营养的智力支撑。
2.运用者。这个阶段是在知道某些理论、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在办学、教学中尝试,成为一个活学活用者。
3.反思者。一个合格的思想者,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发现,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对幼教者而言,总结、汇报并不少见,但是反思的内容并不多,常常出现的是只总结而不反思,长此以往,进步便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二、做实践型的幼儿教育者
陈鹤琴是一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教育实践家,在其六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理论研究始终与实践相结合,两者成为陈鹤琴从事幼教事业的两大动力源,推动着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幼教事业操劳着。从最初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到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再到后来的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难童义务小学、中国幼稚教育社、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筹办中国第一个儿童玩具厂等。无论社会环境多么恶劣,办学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能够在自己的教育田地上默默地用心耕耘。
可以说,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精神应该是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的精神模范,他指引了我们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理论中跳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对理论的认知。
有言云:实践出真知。陈鹤琴先生的理论很多都是从实践中慢慢积累而形成的。正如起初关于幼儿教育课程以及教材的设置问题,陈老就指出中国幼儿教育是培养中国人的,应该有中国特色,他反对盲从国外的幼儿教育内容和形式。陈鹤琴提出的课程论——“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的课程中心制”,就是在多次实验中探索出来的。
作为一个实践型的中国幼教者,需要具备几个素质。首先,对理论的研究与吸收能力。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决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吸收前人的理论营养,经过不断研究、反思、再经过长期实践的验证而形成的。其次,在办学过程中要有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成为一个实践型幼教者的前提条件。实践意识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参与性,幼教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亲身体验者,他直接感受着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第三,具备强烈的时代意识。正所谓立意高,才能发展好。幼儿教育实践要获得成功必须是立足现实,而又能将时代赋予的新内涵自觉落实到实践过程中。第四,作为实践型的幼儿教育者,要有系统意识。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必须是有意识的、有延续的实践,要尽量避免没有关联的、零碎化的活动。否则,看似做了很多探索实践,总结起来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内容,难以成为一个体系。
三、做关怀型的幼儿教育者
一切为了儿童,是陈鹤琴献身中国幼教事业的最好诠释。被誉为现代中国儿童教育之父的陈鹤琴说,“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 但是曾几何时,我们的校园中,没有了儿童,只剩下背书包的“读书郎”。我们的教育和校园变成了一个生产知识的工厂,生产各种可以灌输到儿童大脑中的文字符号,儿童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被忽视,教育中也出现种种诸如体罚、教师暴力等忽视生命、漠视生命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改变必须以转变教育者心中刻板的学生印象为基础。
在幼儿园中,儿童是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常常反思,作为一名幼教者,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知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作为幼儿教育者,最应该给予儿童的是关怀。关怀才是一个“小人儿”最需要的。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抚摸,一个会心的眼神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会是影响孩童成长的隐性因素。虽然不如知识、唱歌、写字等能力那么明显,但却能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形成。
作为关怀型的幼教者,要具备以下几个意识。
第一,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被尊重和爱的需要。教师要尝试用儿童般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般的心灵去感受,走进每一个儿童的世界。但在许多教育者面前,学生、儿童首先是作为教育的对象、被管理的对象这一固定而呆板的形象出现。这样的定位往往使得教育过程中充满着规戒、惩罚、训斥,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作为自然人的儿童的起码尊重。第二,进一步讲,如何尊重儿童?就是要尝试着去重视儿童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幼教者,尝试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是进行关怀的重要跨越。只有教师付出关怀行为,才能让儿童从关怀中形成良好人格,同时也可以用关怀打消其对一些知识的隔膜感,用形象的人格魅力感染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做肩负幼儿教育本土化、民族化重任的幼儿教育者
陈鹤琴先生的很多话,我们至今仍然受益匪浅。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本土幼儿教育和国外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陈老指出:“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诸士的方法,在当时当地有他们的特殊地位、相当价值。我们现在是中国的幼稚园,似乎不便来抄用。”一席话道出中国人应该办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面对不断更新的幼儿园办学思想等现象,陈鹤琴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倘是一些主张都没有,仍旧像中国初办教育时候,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1]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110-111.”
上面的话在今天看来,更能启发许多幼教者,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在很多幼儿园忙着把国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搬进校园时,在许多学校忙着重新制定五年计划之时,寻找新的所谓“亮点”与创新,忙着学习国外并与国际接轨时,陈鹤琴曾经说过:“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个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的,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2]北京市教科所编.陈鹤琴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110-111.”所以,坚持本土特色和走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是陈鹤琴给我们今天幼教人指出的一条明路。
一是坚持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生活中实现本土化。课程是知识的体系化,而任何一种知识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在地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影响,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言语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认清这点后,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坚持回归生活的教育。而如何回归生活,陈鹤琴的“以大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的课程论,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无疑是贴近生活的最好办法。贴近中国社会实际,结合社会需要,既解决了本土化难题,也满足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积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获得认识与发展。教育应力求逐渐使儿童充分意识并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现时的、实在的儿童生活,从而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启发他们对生活目的、意义的自我确认,真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他们现时的生活,并同时产生对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的兴趣。如语言的习得,音乐、舞蹈的欣赏与实践,对科学现象及数字的理解等。教育者可以通过引领学生积极地去感受、理解、观察、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为未来生活提供一种儿童自我确认的、积极的切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充盈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
三是把孩子引向生活,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陈鹤琴也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四是本土化的课程实现途径,必须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当前,幼教改革成果日益增多,在各种理论和指导面前,使得有些幼儿园因忙于标新立异而陷入迷失自我的状态。面对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倡从本园实际出发,通过总结自己的办园经验,研究自己的日常保教工作,构建园本课程,先形成框架,再逐渐充实,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内就能出成果。课程的建设,应该保证教学质量并和幼儿师资水平相结合,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局面。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幼教者可以从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中得到许多启示。我们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汲取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有民族特色的幼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