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家长如何让权威有效运作

2012-02-15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国平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权威家长幼儿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张国平

许多孩子上幼儿园后,对老师百依百顺,甚至将老师的言谈举止奉为模仿的“样板”。相比之下,幼儿时常对家长的要求或置之不理,或公然反抗。有些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又是威胁又是利诱,但都无济于事。家长们为此感到失落,苦恼不已。那么家长如何形成对幼儿的影响力呢?家长必须要有权威,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幼儿家长拥有权威的必要性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张人杰,1989)。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权威不可或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权威也必不可少。幼儿从2 岁左右开始,一方面依附家长,发展其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有意无意地用捣蛋策略挑战已有的规矩和家长的权威,控制家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威信。幼儿在3~6 岁时个性开始形成,如果此时幼儿缺失有效的权威引导与约束会无法及时树立规则意识,以致养成不良的行为,将问题带到以后的发展阶段中,为其健康人格的塑造埋下隐患。

洛克(John Locke)认为儿童刚懂事的时候是树立家长权威的最佳时机(林海燕,2006)。在学前期,由于幼儿的知识和能力非常有限,他们的想法、意见深受周围他人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担当好重要他人的角色,以权威的身份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地引导,让幼儿更安全、有效地明白是非、善恶与美丑,指导他们思考与做事,帮助其建立起诚实、友爱、慷慨等品格。

二、家长权威的类型

家长权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传统权威,即家长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影响的约定,因长辈身份和地位而共生的、外在的、强制性权威;二是人格权威,主要包括知识权威与道德权威,即家长具有令人信服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其智能、道德修养对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子女因崇拜家长而自愿受其影响,包括接受暗示、遵从请求、服从要求等,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内在的权威。家长权威不单纯取决于某个层面,而是这两方面的合力。

三、家长如何拥有权威

(一)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保有权威奠定智能基础。学前期正是探索世界最为旺盛的时候,幼儿有问不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在这一阶段要履行较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科学育儿的知识,还得有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当幼儿有问题时,能正确地解答幼儿的问题,不能马上回答出来时,也应该和幼儿一起想办法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家长的学历和知识,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而影响家长权威。如果家长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那么家长的权威也会相应提高(赵静,2005)。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必须要参加家庭教育班的专题学习,才能“持证上岗”。此后,随着幼儿的成长,父母还需要经常阶段性“充电”。在我国,许多早教机构、幼儿园也有类似的父母培训活动,许多网站也有家长培训的视频,育儿的相关书籍也为数众多。家长应主动进行父母职责和理念的培养,从经验育儿向科学育儿转变。只有掌握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懂得尊重幼儿的个性,将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才能顺应教育规律,更加有效地树立和保持权威。

(二)家长应积极开展亲子活动,为保有权威构建情感基础。一般来说,我们更愿意接受自己喜爱的人的要求与指令,因此被人喜爱是树立权威的前提。影响幼儿喜爱家长的因素有许多,如家长的体貌特征、能力、性格,另外熟悉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时间是培养亲密感情的基础。但现在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把幼儿托付给长辈来抚养,有些是白天由长辈带,晚上则自己带;有些家长一周才能见幼儿一次,有的甚至一年都未必见得到一次。这种教养方式对于父母的权威是最大的损伤,祖父母成为了实际的权威,易造成“权威断代”。 应尽量减少隔代教养时间,父母要尽量花较多的时间与幼儿做游戏、收拾玩具、做家务、一起吃饭、给幼儿讲故事等,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

交谈是亲子互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自我暴露是交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使亲子关系更亲密的重要途径。奥特曼(I.Altman)与泰勒(D.A.Taylor)认为,人们喜爱逐渐进行自我暴露而且相互之间彼此暴露的人(泰勒,2004)。因此,家长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并与子女共同讨论问题。家长自己也要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工作、想法、情感,让子女知道家长对他们的理解与关爱。

(三)家长应科学设置家规条约,为保有权威提供制度保障。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倾向于“民主”地对待幼儿,这确实会使亲子间的感情更加浓厚。但家长是教育幼儿的责权人,不能因为幼儿的无知与任性而放弃严格管教。幼儿的自控能力较低,主要依赖成人控制,设立界限和规矩也更能够帮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缺少了严格的管教,幼儿可能反而会感到被忽视和遗弃。

幼儿的思维以表象思维为主,言语发展水平不高,生活阅历尚浅,他们对成人提出的任务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制定与解释行为规范时要考虑其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不能太过抽象、繁杂。研究表明,行为规则的明确程度以及幼儿是否明确行为规则,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控制表现。此外,家规制定后要张贴在对幼儿来说非常醒目的位置,而且当有违规的苗头时,家长要提醒幼儿。希尔迪尼(R.B.Cialdinn)等人发现,规范只有很明显而且能引起注意力时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巴伦,2004)。另外,家规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要求过高。如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情况下最多维持20 分钟,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家长要求幼儿在活动中注意保持过长时间是不切实际的;又如幼儿情绪不稳定、比较外露、极易冲动,如果家长硬让幼儿喜怒不形于色或迅速控制自己的强烈情绪,那也只能让家长的命令失去作用。还有,在制定家规时要民主,让幼儿参与其中,否则幼儿会因家长“一手操办”而拒绝执行,还要让幼儿当众做出严格遵守规定的承诺。研究发现,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拥有较高的父母权威(赵静,2005)。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有自由选择权、对自己的决策作出承诺、应该自觉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时,人们会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

(四)家长应严格执行奖惩规范,为保有权威展示效力反馈。瑞温(B.Raven)和他的同事认为,惩罚是导致遵从行为的基础之一(泰勒,2004)。为幼儿的言行制定了准则后,就应该严格执行,教育态度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因为幼儿耍小聪明、撒娇,觉得可怜而过于宠爱和迁就,让其“逍遥法外”。也要避免情绪性管理,不要随家长的情绪好坏而改变惩罚力度,否则规矩形同虚设,使得条约失去效力。破坏规矩要及时惩罚,幼儿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家长要告知惩罚的原因,以说明过失的后果代替责骂。讲话时态度要严肃,语速放慢些,低沉而有力,不要翻旧账,让幼儿听清楚你所表达的态度,则更有利于幼儿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避免公共场合责骂、羞辱幼儿,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幼儿,这样会使幼儿自卑、胆怯、逃避等,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父母应在幼儿有悔过表现时,如:伤心、流泪、反省时,通过替幼儿擦眼泪、搂抱、抚摸等举动,表达家长的爱。这样,你的责备不仅让幼儿认识到了错误,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霍曼斯(G.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认同、赞赏、报酬,也就是说这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个体来说越有价值,他会非常高兴,愿意继续做类似的行为。因此,幼儿行事正确时,要及时强化,给予关注、表扬、奖励,并说明的原因。但尽量少用一级强化物或固定的强化物,避免过度理由效应。也要避免奖赏过于频繁或过于空泛,让幼儿觉得稀松平常,使其失去效力。因为个体如果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感到非常的满足,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影响力就会降低。

(五)家长应努力维护师长形象,为保有权威构筑统战阵营。家长切记不要在幼儿面前数落其他家长和老师,家长可以利用幼儿的向师性,委托幼儿老师帮忙改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包括不听家长话的坏习惯。每个家长有义务维持家庭中长辈对幼儿教育的权力平衡,维护家长集体的权威。家长要保持与幼儿关系的“亲密平衡”,尽量使每个家长与幼儿间保持同等的亲密程度。弗洛伊德(S.Freud)认为,3~6 岁是幼儿成长中的性器期,幼儿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恋父”、“恋母”情结。如果这时期女儿过分依恋父亲或儿子过分依恋母亲,家长对此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也许会使得其中一方家长在幼儿面前权威降低或尽失。

家长间要尽量避免公开的教养分歧。如果家长总是就幼儿的教养问题发生争执,意见不统一,幼儿不但会觉得无所适从,时间长了,冲突中弱势方会丧失权威。因此如果家长意见不统一,也不要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来。当遇到意见相左时,尽快形成一方主导管教幼儿的局面,其他人不妨保持沉默。之后再在幼儿不在场时进行商议,这样才能够避免一方在幼儿面前丧失权威或让幼儿不知所措。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时,长辈切记不要溺爱迁就幼儿而失去原则,无原则的妥协、迁就会让幼儿想方设法寻找“避难所”,逃避制裁,也会让父母渐渐地在幼儿面前失去权威,陷入被动的局面。

(六)家长应尽量避免滥用强权,为保有权威创设批判机制。不少家长在教育幼儿时,耐心用尽后,往往会在心里或口头上说:“我就不信还治不了你了。”于是便开始下达强硬指令或运用暴力威胁,甚至启用体罚手段。可是,以权谋“威”只能激起幼儿的反感,难以使幼儿信服,与树立权威的愿望背道而驰。家长应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幼儿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言传身教,言出必行,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也应主动、及时地对奖惩制度、教育手段进行反省和改进。模仿性强是幼儿的典型特点(史献平,2011),[8]幼儿会更多地模仿家长与老师的行为,获得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家长是幼儿的偶像,因此家长要同幼儿讲道理,不要让幼儿觉得家长滥用传统权威。

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学前期是幼儿获得主动感的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身体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家长可能会从成人视角或安全的视角对幼儿的探索行为横加阻挠,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影响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时蓉华,2007)。幼儿有能力在自己不断的人生经验中获得成长,家长不要处处设置“保护屏障”,强令幼儿执行家长要求,这样会造成幼儿以别人为导向,丧失自我。因此,家长要为幼儿打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定期举行“家庭民主生活会”,让幼儿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多倾听幼儿的意见,认真思考幼儿提出的反对与质疑之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小结

家长的权威必须合理地体现在制止幼儿想做或正在做不应该做的事时;也要体现在不想做,但有能力且应该去做的事时。家长教育幼儿不能过度依赖天赋的传统权威,更应依赖自致的人格权威;不能通过威胁、暴力等强制手段,而应通过柔性、隐性的方式使幼儿自愿接受家长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树立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提升自己对幼儿的影响力,让幼儿明白被禁止和拒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他们必须学会放弃,并且懂得并非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愿望都会得到满足。家长还要在幼儿能够独立时,不断减少控制,淡化权威,促进幼儿发展自己的个性。

巴伦,伯恩.(2004).社会心理学[M].第十版.黄敏儿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海燕,邓胜柱.(2006).洛克的家长权威观探微[J].石油教育.4.

泰勒,希尔斯,佩普劳.(2004).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谢晓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献平.(2011).幼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时蓉华.(2007).现代社会心理学[M].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静.(2005)父母权威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张人杰.(1989).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权威家长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