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诛笔伐背骂名 春华秋实且留存
——梁实秋译事述评

2012-08-15张秀娟

关键词:梁氏莎剧论战

张秀娟

(宿迁学院,宿迁223800)

口诛笔伐背骂名 春华秋实且留存
——梁实秋译事述评

张秀娟

(宿迁学院,宿迁223800)

通过翻译研究的纵观视角管窥翻译家梁实秋的翻译思想,在分析梁鲁论战的基础上梳理了梁实秋是如何提出其翻译思想以及其如何将“存真论”的翻译思想实践在莎剧翻译活动中。

梁实秋;翻译思想;莎剧翻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文坛对于梁实秋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雅舍小品》、《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脍炙人口的散文和小品文的作者,梁实秋更多地被人们所熟知。但“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的名号也常常被人“津津乐道”。而作为中国第一位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作的梁实秋,其学术观点和成就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是误解。学界对梁实秋的关注多集中在散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对其翻译活动的研究不多,甚至是有失偏颇。个中缘由,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鲁迅先生的论战不无关系。这场历时八年、震撼当时文坛的笔墨官司让梁实秋背上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恶名。时至今日论战的硝烟早已平息,而梁实秋的作品也在大陆译界被学者们重新认识,其中也不乏学者站出来为其“喊冤”。撇开历史的是非功过,本文试图聚焦作为翻译家的梁实秋,分析梳理其翻译思想和它是如何在莎剧翻译活动中实践的。

一、梁实秋学术生涯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余杭。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梁实秋受其父亲影响从小就与英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书房内四壁图书、盈室卷轴更是使梁实秋自幼就浸泡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之中,并因此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于清华求学期间,梁实秋与同学创立了“小说研究社”,开始了他翻译生涯的试笔。1923年夏,梁实秋远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期间,梁实秋从师于人文主义创导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深受其人文主义影响。1926年夏梁实秋学成归国,后与叶公超、徐志摩等创办了《新月》月刊,这也成为梁实秋与鲁迅等人论战的阵地。梁实秋应胡适的倡导着手他一生中最为艰巨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49年梁实秋移居台湾,开始了他后半生40年的学术和翻译生涯。梁实秋旺盛的创作欲和写作生命,达70年之久,特别是在80岁以后,耳聋目花仍坚持写作,实为难得。

二、梁实秋翻译思想管窥

“存真论”是梁实秋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先生在谈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说:“我努力试行恰如其分地把原文忠实地翻译出来,以存其真”。然而长期以来,梁实秋在翻译界却一直被视为是“宁顺而不信”的典型代表。这明显有悖于他自己提出的理论,而有关这种“悖论”的成因又不得不从上世纪梁氏与鲁迅先生的论战说起。

1929年9月10日梁实秋发表了一篇题为《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成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在这篇文章中,梁实秋提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主张。他发难的矛头直指鲁迅从日译本编译的苏联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文艺与批评》。对于“硬译”,梁实秋提出这样的观点:“硬译”无异于“死译”,其危害更甚于“曲译”,并不止一次地枚举过鲁迅“硬译”的例子。鲁迅所谓的“硬译”与梁实秋所指的“硬译”包含不同的内涵。鲁迅先生为了做到“信”的标准而选择“硬译”。而梁实秋所指的“硬译”却与“直译”的概念相去甚远,是不遵循章法的“胡译”。梁鲁对“硬译”所指含义的相左也招致后来鲁迅一连发表了措辞辛辣的文章进行强有力的反驳。并给梁实秋等人扣以“宁顺而不信”的典型。而梁实秋究竟是“信”还是“顺”,我们可以从鲁迅转译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对比梁鲁译文。

原文:It may be well first to premise that I do not wish to maintain that any strictly social animal,if its intellectual faculties were to become as active and as highly developed as in man,would acquire exactly the same moral sense as ours.In the same as various animals have some sense of beauty,though they admire widely different objects,so they might have a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though led by it to follow widely different lines of conditions.

鲁迅译文:我想,在最初,是有将〔我〕和恰如各各的群居底动物,如果那知底能力而发达到在人类似的活动和高度,便将获得和我们一样的道德底概念那样的思想,是〔距离〕很远的事,宣言出来的必要的。

正如在一切动物,美的感情是天禀的一样,虽然它们也被非常之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它们〔也〕会有关于善和恶的概念,虽然这概念也将它们引到和我们完全反对的行动去。

梁实秋译文:我首先要声明,我并不愿主张说,任何严格的群居动物,假如它的智力变得和人类一样活泼,并一样高度的发达,便能得到和我们完全相同的道德的感念。同样的,各种动物都有一些美感,虽然它们所欣赏的是颇不相同的东西,故它们也许有是非的感念,虽然会被这是非的感念引导着去做颇不相同的行动。

比较两段译文,孰优孰劣显然是一目了然的。梁实秋的译文正体现了他把“读者看得懂”作为第一要义的思想主张,平白朴实,通顺易懂,且不掺杂任何政治因素。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的旗手,他的历史地位和在文坛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鲁迅先生的这段译文读起来确实费力,甚至有的地方令人费解,尤其是“宣言出来的必要的”实在是让人一头雾水。

此后,在翻译方面的论战主要围绕四个焦点:“信”与“顺”的问题;直译与意译的问题;“欧化”与“归化”问题;“重译”问题。学者赵军峰曾先后撰文三篇讨论梁氏翻译观并详细分析了这四个焦点问题,观点大致可总结如下:(1)梁实秋强调“信”与“顺”的统一,亦即译文既对原文忠实,又通顺可诵; (2)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3)主张译入语的“归化”,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4)反对转译,认为译者应该从第一手的原文翻译文学作品。应强调的是梁氏的这些翻译观点是有机统一的,如主张直译正是强调“重视”的延伸,但又不仅仅是直译,同时要与“通顺”相结合,二者不可孤立开来。而梁实秋反对转译的思想也正是他后来译莎时版本选择的实践。

三、莎剧实践——“存其真”思想的践行

1930年在胡适的倡导下,梁实秋开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最早译成的莎剧译本是《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和《暴风雨》、《第十二夜》,后又相继翻译了《仲夏夜梦》和《亨利四世》。移居台湾后又陆续译出27剧,全部共37剧。直至1967年,这部梁氏耗时近半生的鸿篇巨著终告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梁实秋凭借一人之力“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克服重重困难使之得以问世,愚公精神为人钦佩。梁实秋翻译前对莎剧的研究以及翻译过程中版本和文体的选择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无不反映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忠实”的翻译主张。

莎士比亚的作品自出版以来有很多的版本,梁实秋动笔翻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版本选择。“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作为译者主体,梁实秋最终选定没有经过删选的牛津版本。出于时代背景的原因,莎士比亚的剧本为了迎合当时观众的喜好,有不少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猥亵的内容。而梁实秋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随意删除或者添加任何情节,“也没有顾及任何忌讳,我努力试行恰如其分地把原文忠实地翻译出来,以存其真。”其“存其真”的翻译主张为后来学术界展开莎士比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这正是梁氏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贡献所在。

在文体的选择上,梁实秋采用的是散文体。后来学术界对梁译本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散文体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旨意,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显现在字里行间。在标点符号运用上,梁实秋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存莎士比亚原文的标点符号,为了保留原文的节奏翻译就以原文的句为单位,有一句原文就有一句译文。译者在翻译的各个方面都步步为营,尽量践行“存其真”的标准。梁氏译本以其朴实无华、忠实准确的风格使众多莎剧研究者受益。

四、总结

梁实秋穷其一生笔耕不缀,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很多颇有价值的译作。然而过去几十年,由于一些比较狭隘的观点,对梁实秋的贡献和成就,评价往往不够全面。抛开政治的因素,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位文坛、译坛大家。梁实秋大量的译作已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梁先生“搔首踌躇,不敢落笔”的严谨的治译的态度可以说是后辈翻译工作者的楷模。在翻译方面,不管是他的翻译思想还是译作,尤其是《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其成就是不容忽视的。但唯一令我们惋惜的是,如若不是处在那样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梁实秋和鲁迅,这两位文坛乃至译坛之执牛耳者或许也不会成为“忘年宿敌”。

[1] 高旭东.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J].中国文化研究,2004(3):153-159.

[2] 柯飞.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46-51.

[3] 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中国翻译,2000(3):56-60.

[4] 唐艳玲.谈哈姆莱特人物性格的多重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5-37.

[5] 赵军峰,魏辉良.梁实秋的翻译观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4):93-97.

[6] 赵军峰.30年代翻译标准论战分析[J].外国语,1994 (5):18-22.

[7] 赵军峰.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J].中国翻译,2007(2):30-34.

On Liang Shiqiu'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practice

ZHANG Xiu-juan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the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Li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Liang Shiqiu and Lu Xun's argument about their translation thoughts,it examines how the translator Liang Shiqiu puts forward his thoughts and applies his thoughts into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Liang Shiqiu;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book=72,ebook=68

H059

A

1009-8976(2012)03-0072-03

2012-06-25

张秀娟(1984—),女(汉),江苏宿迁,硕士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梁氏莎剧论战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梁氏情境应激箱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导作用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曹刿论战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浅谈莎剧形式化与思想性的关联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