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假说的建立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2012-08-31钟耀平
钟耀平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541006)
互动假说的建立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钟耀平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541006)
回顾互动假说理论的提出,阐述其理论来源,并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说明互动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互动假说;二语习得;启示
一、引言
人类学习语言很大程度上说是为了进行沟通。Pickering&Garrod[1]指出:人类使用语言最自然最基本的方式是对话,而从人际对话当中可以探索语言使用的特征和机理。对话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需要进行互动,特别是双方母语不同或者双方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的时候,互动对于低水平一方达到理解高水平一方的话语尤其重要。本文将介绍互动假说的建立过程然后探讨其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二、互动假说的提出
本文讨论的话语互动的实质是语言能力较强的说话人对话语结构的认知调整,并非指人际之间的社会互动。赵飞和邹为诚[2]指出,互动假说的本质是语言互动的认知功能,核心是语言互动的结构调整,也就是意义协商基础上的形式协商。因此,互动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际互动。互动假说的确立经历了两个渐进过程:一个是初步提出,另一个是完整提出。
(一)互动假说的初步提出
互动假说的提出首先来自Long[3]对外国式语言(foreigner talk)研究的质疑。外国式语言由于简化了形式,因此在语音、词汇以及句法上具有与标准本族语不一样的特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外国式语言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Long则对外国式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并且通过科学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质疑。Long的实证研究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互动调整能够更好地解释输入调整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于是在并不否认其他变量因素会影响二语习得的进程和速度的前提下,Long提出了互动假说:非本族语者与本族语者借助互动调整,进行对话交流是二语习得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互动假说的最终确立
Long[4]重新分析了之前的试验,从6项任务中发现本族语者惯常使用的8项话语互动结构调整类型以及15项具体的互动调整手段。这8项话语互动结构调整类型是:话外框、事实确认、理解确认、澄清请求、重复自己的话语、重复对方的话语、扩展、混合。15种互动结构调整手段分为三类:策略手段、技巧手段以及多功能手段。策略手段包括:出让话题控制权、选用凸显的话题、简单处理话题、凸显新话题、理解确认。技巧手段有:容忍随意转换话题、要求澄清说明、确认本人是否理解、容忍歧义。多功能手段则包含:语速调慢、关键词强调、关键词前稍微停顿、话题评述结构、重复自己的话语、重复别人的话语。Long对话语互动结构类型特征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区分了输入调整与互动调整,从而在输入与互动之间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至此,互动假说完整地提出来了。
三、互动假说的理论基础
互动假说的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Hatch的话语分析思想,Krashen的输入假说以及Givn的认知功能语法思想。
(一)Hatch的话语分析思想
关于语言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学习者通过和其他人进行大量的对话来进行句型操练,不断地模仿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最终促成语言的习得。因此,话语交流也就成为了语言操练的工具。Hatch[5]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让二语习得者先习得句法结构然后再进行交际对话是本末倒置。她从社会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儿童二语习得过程后发现:二语习得者通过参与和本族语者的对话交流,可以直接习得一些语言结构[6-7]。因此,Hatch[8]推断:学习者通过语言交互活动来发展句法结构能力,语言学习源于学习如何进行语言对话。Hatch的推断已经意识到语言交互活动对二语习得的重要作用,Long[8]在她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推测:话语互动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而且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二)Krashen的输入假说
互动假说很大程度上受Krashen[9-10]的输入假说的影响。输入假说的主要观点如下:1)学习者遵循自然顺序,通过理解比自己当前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i+1)自然地习得该语言;2)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必要的但并不充分的条件;3)经过简化,语境和语言外线索的提示能使输入变得更易理解; 4)输出是习得的自然结果,而非习得的必要条件。
Long支持第三点,但他同时强调了在意义协商过程中互动式调整所起的作用。通过以下两个图可以看出这两个假说的区别。图1中灰色部分为中介语知识,由学习系统和习得系统组成,输入通过习得进入习得系统,学习系统则是用来监控输出过程的。图2中主要是在话语输入前进行了互动,经过互动后输入才进入习得系统[11]。由此可以看出,Krashen单纯强调可理解性输入,而Long则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经互动后调整的结果,也就是说Long把互动确定为二语习得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同时,互动假说又把可理解性输入确定为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
图1 Krashen’s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图2 Long’s Interaction Hypothesis
(三)Givn的认知功能语法
Givn[12]主张,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关系问题上,应当采取认知功能语法立场,以此来确定语言形式在人类语言及其习得中的作用。他认为,至少从人类个体发生学的角度,当然也不排除人类整体发生学上的可能,语言学习会产生两种交际模式:语用模式和句法模式,后者源于前者的进步和发展。学习者总是首先习得语用模式,然后慢慢地习得句法模式。Givn的认知功能语法思想采用了互动主义的认知论,其认知功能语法强调了话语交际互动在语言习得中重要地位:话语和互动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互动语言习得就会受阻。
Long的互动假说把互动当做语言习得的充分必要条件和Hatch的话语分析思想以及Givn的认知功能语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语言习得离不开话语互动,话语互动是语言习得的动力。
四、互动假说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中国不存在二语环境,所以英语在中国是二语还是外语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外语学习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外语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比例,现在仍摆脱不了耗时长、低效率的现状。互动假说对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交流的重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
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注重语法结构的讲解,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语法知识,学生即使有机会表达也多数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王初明[13]指出,对话是一种人类社交互动活动,互动需要相互合作,合作需要相互协同(alignment),协同是对话互动的一个重要机理。对话双方相互协调,交互启发,默契配合,自动对焦,无意识地不断构建相互趋同的情境模式,从而相互理解话语意思。因此,老师可以有意地淡化语法教学,让学生从和老师的对话或同学的会话训练中附带习得语法知识效果会更好。
(二)提高输入与输出的数量和质量
了解了对方的话语不完全等于是成功的交流,能否给对方正确的反馈同等重要,只有双方顺利地进行沟通才是最终的目的。王初明[14]通过对话特征分析指出这样一条完整的语言习得有效路径:互动→理解→协同→产出→习得。从这条语言习得有效路径来看,有效的语言习得植根于互动,经历理解、协同、产出等环节,得益于产出与理解紧密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学习者经历所有前列四个步骤的自然结果。要提高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的地道的输入,这对大规模课堂授课来说是最佳途径之一。保证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通过课后布置一些产出性的作业,比如英语写作,或者让学生准备一些英语情景剧在下一次课表演等。此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与外语本地人交流,或多看外语文学作品、电影以及学唱外文歌曲等。
(三)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学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心理的内在发展和他们的心智能力,而不是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是客观刺激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15]。在课堂环境下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互动只是空谈。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宣扬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此外,多向学生介绍国外的优秀文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用英语来教授其他科目,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水平。
五、结语
无论是外语学习者、外语教师还是外语研究工作者,都应该明白语言是为交流而存在的,因此,语言的成功习得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合作。在教授和学习外语的时候,充分利用语言合作这一特征,创造积极互动的氛围,做到学用结合,听、说、读、写全面锻炼,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 Pickering,M.&S.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 (27):169-226.
[2] 赵飞,邹为诚.互动假说的理论建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2):78-87.
[3] Long,M.H.Input,interaction,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H.Winitz.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Vol.379)[C].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81.
[4] Long,M.H.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5] Hatch,E.M.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universals[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4(3):1.
[6] Hatch,E.M.&J.Wagner Gough.Explaining sequence and var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Special Issue,1976(26):4.
[7] Wagner Gough,J.&E.M.Hatch.The importance of input data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J].Language Learning,1978(25):3.
[8] Hatch,E.M.Discourse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E.M.Hatch.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Book of Readings[C].Rowley,MA:Newbury House,1978.
[9] Krashen,S.Som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monitor model[A].H.D.Brown,C.A.Yorio&R.Crymes.On TESOL.77.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 rend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C].Washington,D.C.:TESOL,1977.
[10] 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A].J.E.Alatis.Current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80.
[11] 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2] Givn,T.On Understanding Gramma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13] 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297-299.
[14] 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540-549.
[15] 向前进.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19-2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LA
ZHONG Yao-p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re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Then it addresses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llowed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made by the Chinese researchers.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interaction hypothesis;SLA;implications
book=78,ebook=150
H314
A
1009-8976(2012)03-0078-03
2012-02-10
钟耀平(1985—),男(汉),广西玉林,硕士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