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图式理论浅析英汉翻译中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的重要性
2012-08-15白晓红
白晓红
依托图式理论浅析英汉翻译中逻辑推理能力运用的重要性
白晓红
在翻译过程中逻辑推理的至关重要,解析逻辑推理的表征依据及其优化条件,有助于翻译者提高推理能力,从而提高翻译的水平。
翻译;推理能力;语言转换;图式理论
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是译者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其它的语言输出形式,它是对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综合检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翻译思维本身是一种逻辑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便成为提高翻译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逻辑推理能力是英汉翻译的必然要求
逻辑推理指的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引出结论。一般而言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概率推理以及类比推理等,这里所说的推理是指将两个或者更多的知识中位联系起来,利用相互之间的关系引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译文的布局得体与否是保证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布局,从语篇角度看,主要指文章的段落安排。一般来说,原文的某篇布局是作者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风格习惯着意安排的,已成定势,不宜打乱重排。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为了更能忠实地表达原文内容,局部调整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一般来说,英语的自然段比较短,二三句语义相关的话放在一起即可成段。有时,为了突出某一内容,一句成段的现象也不少见。汉语的自然段一般大于英语的自然段,因为汉语强调段落中心意思的单一性和完整性。鉴于上述情况,翻译时需要运用逻辑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把意义相同、相连,反映同一中心内容的段落合并,译成汉语一段。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也制约着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因此译者需要用思维科学和他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去判断和推理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推断出其语义和整体语义结构;同时要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有关领域的认识源语,推断出语际间各种逻辑关系和客观规律。按照巴黎释义派的理论,翻译可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翻译词的本义、翻译话语或句子的含义和翻译意义。
二、逻辑推理能力在英汉翻译的介入表现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推理不仅能够促进对源语的字面理解,有助于词义的提取使读者能够利用语言知识理解文字符号的表层结构的意义,而且能够促进读者依据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知识对源语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推理判断,从而将源语意义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最终达到翻译有效度的目的。其中,在词义的选择、句子的理解和语篇理解方面,都需要逻辑推理能力的介入。
(一)词义选择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义。英语中一词多义、汉语一词多义,这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逻辑实证主义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姻曾指出:“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途。”因此,有时对词义的理解不应拘泥于词典上的释义,也不能单靠语法评析,而应根据其特殊语境,通过评析句中及句际间显性的或隐性的逻辑关系,才能完成对该词义的准确判定。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如果置有关语境于不顾,望文生义,致使译文产生逻辑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或文不对题,物不应景。
(二)句子的理解
众所周知,翻译至少有两大阶段:理解阶段和表达阶段。所谓理解阶段是译者对原文深入透彻的理解,所谓表达阶段是译者用目的语完美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以英译汉为例,译者首先充分理解英语原文的意思。理解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文史作品的翻译是最为复杂的。译者仅仅精通英语是不行的,如果对原文的背景知识,对原文作者的观点立场,对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把握不足,在用汉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而在表达阶段,译者必须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去重新组织话语,译文才会顺畅。
(三)语篇理解方面
一个正常的语篇总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根据夸克的理论,语篇的关联手段有语用和语义暗示、词汇手段、韵律与标点、语法手段等等。英语中往往使用较多的衔接词体现显性的逻辑关系,但同样存在语义暗示、标点、语法等手段体现的隐性逻辑关系。要想对语篇整体理解,需要正确把握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逻辑关系。译者在理解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视句际之间、句段之间和句篇之间的逻辑关系,造成对源语的错误解读。
三、逻辑推理能力在英汉翻译中运用的表征依据
(一)命题与命题网络是思维推理的基础
1.命题。语言信息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这是当前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对事物的意义如何在人的记忆中得以表征最为流行的观念。认知心理学家将命题看作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即一个命题大致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观念相当,一个命题总是有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一个句子可以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命题构成。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代表关系。因为在有些时候,论题与论题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被确定的,所以在英汉翻译中,对于多义的选择,则可以根据命题之间的搭配关系来判定中词的意义。
2.命题网络。命题代表了观念本身,人是用命题而非句子将言语信息贮存下来的。而人在长时记忆中的任何信息中都不是孤立的,其中分享命题的若干命题会发生相互联系,构成了人推理及解决问题的基础。这种对信息的表征方式称为命题网络,存在着层级关系,或者称作上下位观念。翻译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上下位的关系对中词进行概念上的替代,可以通过命题网络的形式,对所涉及的观念进行激活传递。
3.根据图式表征来推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这一理论,英语学习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也可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最后再通过文字或话语进行输出。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一思维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图式的转换。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源语图式进行正确解码才能达到“信”,同时还必须将解码了的源语图式恰到好处地移植到目的语中去才能达到“达、雅”,也就是说,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图式转换的过程,翻译的核心就在于译者在脑海中构建好“图式文本”,即对源语进行正确的解码。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对源语文本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之后,能否构建出上乘的译文,其关键在于对译语的编码,这一编码的效度在于它能否让读者最大限度地从译语中得到源语转达的信息。根据国外语言学家的研究,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成功地激活读者脑海中与阅读材料(译文)有关的图式。而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激活与文本(译文)相应的图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译者)在文本中不能提供充足的线索,使阅读者不能成功地激活自己已具备的图式;二是阅读者本身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因此,在译语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图式现象充分体现了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信息加工的全过程。在理解翻译文本时,译者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对相应图式进行分析、判断和修正。人们的先存知识越丰富,大脑中建立的图式就越多,图式越多,解译新知就越容易、越准确、越快。
四、逻辑推理在英汉翻译中运用的优化条件
推理是一种思维技能,思维技能是程序性知识的范畴。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本来就是相互作用的。翻译也是一种动态过程,通过译者将一种文字的含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将一种语言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即用目的语去传达原语文本的意义。在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这样一条完整的翻译链中,信息的传递具有双向性,译者首先理解源语,然后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译成具有交际效果的译文。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推理能够促进译者的理解源语,从而提高译语质量。但是推理的运用也是离不开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条件能优化推理的进程。
一是熟悉运用推理的表征依据。如果缺少推论的基本线索,没有使用推论的意识,那么读者根本不可能运用推理从而发挥推论的作用。
二是掌握与翻译过程中有关的所有陈述性知识,包括关于词汇和语法的语言知识,即译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关于文章中与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图式,即包括关于某种文化的知识和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的语篇知识,即指对文章的格式安排、结构排列等的熟悉程度。翻译活动是结合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不同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译码的过程,因此译者所具备的相关知识越多,推理就越容易实施,重新组织译语也就越顺利。
三是在推论过程中实行理解监控策略。推论是有意识控制的策略,不可能完全达到自动化水平,需要灵活性,表现出多样性。在推论中往往不是利用一个表征来进行推论,而是几个表征、几个方法同时启用。所以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认知与调控,在翻译中灵活使用概括精致等手段,对于源语重新组合和调整从而更加适合于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台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中英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在领会源语意图之后,译员不必拘泥于原文,而是要考虑目的语的思维习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1.姜邱焰.安徽电了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6).
2.王志军.如何提高阅读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刘潇,李孝奎.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
4.牛新生.论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实践中的“翻译症"[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5.叶邵宁,邓英华.翻译中思维的转换[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黄雁.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
8.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v Press,1994.
责任编辑:贺春健
H306
B
1671-6531(2012)04-0022-02
白晓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辽宁大连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