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探析
2012-08-15董杭斌
董杭斌
(滁州技师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探析
董杭斌
(滁州技师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对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进行阐释和论述,并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其实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策略和建议,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探索新思路。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效性
自《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正逐渐冲击和取代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试行、实施和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所认可,并且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和趋势。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分析,以期这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21世纪高职教育发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工作部门根据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以项目划分俱乐部项目,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课程安排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以学校运动设施、场地器材为依托,围绕所选体育项目,以俱乐部的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特点
体育俱乐部注重激发、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擅长之处,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俱乐部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集技能教育、体能教育于一体,主张将课内外学习与锻炼的有机结合,重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将学校体育更好的与社会体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学生本位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三)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统一安排课时计划,在正常的上课时间进行教学,突出教学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课程相对乏味和单调,课堂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而新型的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个性要求和兴趣爱好,提供了多元化的俱乐部类型,满足学生自身的选择需求,在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和积极性。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突出“三基”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三自主”模式——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考核方式,让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时有自主选择权;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弹性化,便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分析
(一)侧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俱乐部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日常安排,选择兼顾学生学习和生活并有利于体育学习的时间来确定上课时间,若条件充足,学生也可以选择理想的场地作为上课地点。在尊重学生情感和实际需求上的体育教学,其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优长之处,有利于各种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一般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项目,因此,该项目的尖子生自然会出现在该项目的俱乐部中。教师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容易发现该项目能力突出的学生,有利于优秀体育运动人才的选拔。而在聚集着多数运动特长生的体育俱乐部里,学生竞争意识有所增强,干劲十足,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得到提高。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由于体育俱乐部是某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载体,因此俱乐部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甚至还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容易打成一片,敞开心窗,放飞心灵的翅膀,彼此之间真诚交流和沟通,容易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良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把学生在体育运动上的兴趣和特长延伸到课外和社会,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同时也发挥了体育老师的专长,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四)提高了体育教师工作效率,简化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俱乐部的实行,使得体育教师不用在多个项目里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这样在业务的深造上有了时间的保证,促进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更加快速的提高和充分的发挥。由于分工明确,体育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体育部门领导不用再为体育教师工作和责任出现“交叉地带”的现象花费心思,绞尽脑汁。体育俱乐部的实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简化了体育工作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
(五)提高了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价值,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涵盖了多个运动项目,使得各个运动项目的体育设施都得到了利用,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体育课上出现不少场地设施上不被利用的现象。例如,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育课上每个班都在学习广播体操,那么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就失去了学生的身影,而体育俱乐部的实行改变这一现象,使得每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都被很好地利用。另外,由于学生的热情被激发,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加上俱乐部提高了其才能,所以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不难发现随处可见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课内外一体化的蓝图不断被描绘和渲染。
三、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逐渐改变和取代着传统教学模式,但毕竟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想完全摈弃传统教学模式,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欣欣向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
(1)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足或陈旧,缺少相应场地,部分运动项目无法开展。
(2)师资力量不足,新兴运动项目无法开展。
(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消弱了体育教师非专业领域的业务水平,造成体育教师业务面变窄的现象。
(4)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一定的实习时间,有时要到校外或外地实习,体育课停课,俱乐部系统性教学不够。
(5)不同俱乐部的学生数量不平衡,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二)采取的对策
1.增加俱乐部的资金投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价值,满足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需求
一方面,体育俱乐部在获得学校资金投入支持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甚至可以与校外企业和市场挂钩,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另一方面,要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价值,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需求,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2.增大体育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完善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
学校应及时引进紧缺体育专业人才,使俱乐部项目设置更加广泛和全面,增大学生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定期对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体育教师,使他(她)们能非常出色地胜任自己在俱乐部担当的角色,尽快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要。
3.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应积极与教务处交流和沟通,协调好学生实习和上课的时间
根据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学校教务部门要考虑学生体育学习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实习时间和体育俱乐部上课时间适当地错开,做到互不影响。
4.平衡不同俱乐部的学生数量,避免数量上的此多彼少,使各俱乐部都能很好发展
由于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对俱乐部的项目选择具有个体倾向性,常常导致不同俱乐部的学生数量此多彼少,这就要求体育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对项目的选择,采取措施抑制个别俱乐部学生数量过多的现象,从而提高每个体育教师的信心和积极性,促使各俱乐部都能达到健康均衡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行在高职院校有着良好的实效性,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一致,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当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难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只要本着“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精神,深入领会教学模式的选择理念,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扬长避短,建立适合实际发展要求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相信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功能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好地实现,从而一定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 唐伟华.高职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
[3] 彭 曼.俱乐部教育模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0,(11).
[4] 李慧林.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5] 陈保如.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6] 张 莉.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
[7] 何 斌.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
book=0,ebook=115
G642
A
1673-1794(2012)03-0122-02
董杭斌(1956-),男,江苏大丰人,讲师,研究方向:蓝球。
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