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在创新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2012-08-15陈爱娟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陈爱娟

(合肥学院 外语系,合肥 230601)

试论在创新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陈爱娟

(合肥学院 外语系,合肥 230601)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加之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问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为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多学科整合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阵地问题、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就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增进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抢占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交付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现实与理论课题。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迫切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正实现一个巨大转变,即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国民教育。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在18-22岁的青年人中,3-4个人中就有1人在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15%~50%),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1年,我国内地高校在校学生总数3000多万。[1]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更加突出。在校大学生在青年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大,且有逐年上升的势头,对于引导更多的青年人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青年一代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奠定了更好的文化基础、认识基础和更大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对象持续增多,复杂性、多样性、个体性持续增加,也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环境和难题

伴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步入工业化中期,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社会观念、学习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可程度显著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开放心态、创新精神、主体性意识、公共精神萌发,特别是欧美深陷危机,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快速推进相伴而来的物化倾向、二元结构加大、基尼系数高居、鱼沙俱下、道德滑坡等矛盾,一些领域和地方的垄断、腐败和负面因素,以及一些青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现实问题(结构性就业困难、部分家庭贫困)和过激认识(对未来过度焦虑、面对挫折心理脆弱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和高教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处于“只进课堂、难进心、难入脑”的尴尬境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正逐步被一些高校学生排除在主流价值观之外,消极厌学、拜金主义、社会责任感淡薄、现实主义严重、信用缺失、漠视生命等问题和倾向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通过建立健全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和鼓励教学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深入分析发现,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应当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数量和学历已基本达到要求。不过,在师资 “软”素质方面的不足是明显的:对所从事的工作热心不够,不能深入认识该项工作的意义和独特性;教师尤其是辅导员来源和培养路径单一,终身学习、多领域涉猎意识和毅力不足,很多从业人员知识面不宽,社会阅历较少,仅仅局限于思想说教,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新颖性;教学研究意识薄弱,主动投入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横向重复和纵向重复较多,横向重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之间的一些理论内容存在重复;纵向重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些内容与中学政治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复。[2]此外,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经验的距离较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方法上,看起来表面形式多样,可其实仍然以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说教为主,缺少互动、实践和内外协同,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真理辨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学习效果差。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实现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实现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民化的形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深入研究大学生丰富、多元、易变、上升性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积极需要和向上追求,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教育内容,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化理论、付诸实践的主动性,把追求真善美的育人目标与政治性和社会性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避免因目标设置过高、操作过硬而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等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反映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意识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审美理念及崇高理想传导给受教育者,并使其转化为他们每个人的信念、品质和行为规范,进而保证其教育活动的政治功效和社会使命。”[3]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成为高校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在传统模式下,老师们只是单纯地将课本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是一种“以师为本”的教学思维,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人都有交往、实践、尊重和爱、价值实现的需要,对于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理论渴求和个体差异,特别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大学生(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的了解能力和需求兴趣,研究、精选教学内容,梳理课程体系,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引入问题讨论、案例教学、两难辩解、经典阅读、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将双向互动式的真理辨析和价值探讨,体验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沟通、对话和思考的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拉近学生和思想政治课程的距离,达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还要适时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提升。

(二)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推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删除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陈旧内容,增加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具有实践操作性和时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先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我们要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的前提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局,关注青年学生所关注的就业、社保、安居等热点、难点和身边事,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实践化特征,体现出其哲理性魅力和科学性魅力。

(三)发挥多学科整合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跳出学科界限,综合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了基础。例如,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显示,道德认知、道德情绪等都不能完全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人格则能够弥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缺口,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就启发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凭理论说教、动之以情,更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道德人格培养的角度入手。心理学研究还可以提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团体心理辅导、价值观辨析等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教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均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整合多学科的师资和资源来开展工作,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是一项复杂艰巨、收益长期隐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及时高效的软硬件支持,还需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一要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当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成立了类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等虚设机构,但这些机构并非是党委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经费和制度等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作用的发挥。[4]除了在校内形成合力之外,当前十分迫切的是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要支持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支持高校净化提升校园周边环境。二要增强开放意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拓宽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来源渠道,丰富高校教师人员结构(如:打破身份、年龄界限,选聘有志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社会人士;聘任校外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和教师本身的社会阅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提升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面回答、科学解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实事求是,健全评价机制,要正视3000万大学生群体在知识水平、专业特长、学习阶段、理想追求、未来发展、发展环境特别是个体小环境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打破实际操作中部分存在的“高、难、空”一个标准考核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办法,根据不同高校和学生群体的实际,结合所处层次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不同高校和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原则,实施梯度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设计及评估体系。

[1]朋友网联手百企进校园 零距离分享成功[EB/OL].http://cio.zol.com.cn/262/2624328.html,2011-12-01/2012-05-07.

[2]江 涛.教学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永恒主题[J].滁州学院学报,2007,(5):96.

[3]李 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整合向度[J].教育科学,2008,(7):20.

[4]夏绪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41.

O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Innovation

Chen Aijuan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macro environment,it is imperative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ecaus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faced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some questions still remain outstanding for a long tim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instruction mod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 the light of the People-First principle;meanwhile,it is a must to updat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make the most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G641

A

1673-1794(2012)03-0010-03

陈爱娟(1964- ),女,安徽天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梯度化评估与对策研究”(AHSK11-12D265)

2012-02-15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