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12-08-15范可章姜双林朱茂英
范可章,王 荣,姜双林,朱茂英
(阜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地方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范可章,王 荣,姜双林,朱茂英
(阜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遵循国家教育部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精神,结合阜阳师范学院对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从如何明确理解和认识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功能,如何配置课外科技活动的要素,以及实施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推进大学生成才的主要渠道,也是符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人才培养
大学生大学学习期间所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学校为适应新时期对大学生人才培育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一切科技实践活动[1]。“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以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的成才[2]”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现有的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亟待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方面能力进行提高,……非常需要使用相应措施,逐步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过程中对有创新性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技能应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依据和前进方向。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及设置相应的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3,4]。目前,各高校已经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结合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老师的组织引导下,依托学校实验室及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在课余时间开展的不同于第一课堂的科研兴趣、技术创新及学术研讨等方面的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有很大差别,它隶属于课堂之外或称作是第二课堂的范畴。大学生所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应是众多同学积极参与的大众化学术活动,不应当只是少数或者个别所谓“精英”同学进行的动员活动。怎样合理认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正确高效地操作其运行机制,得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课题[5]。院系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科技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对整个学校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水平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课外科技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性
实践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帮助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加强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以便促进专业训练而设置的目的性较强的现实活动内容[6]。课外科技活动正是与此相符,即是把所学课本知识内化整合于实际操作中,同时还会因客观实际的需求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课本知识的外化提升。所以,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不仅是实践,而且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二)课外科技活动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非常有助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更能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充分体现实践需要相应理论知识指导的客观事实,也能使相应的理论在科技实践中得到加强和升华。举个实例,在食用菌栽培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微生物的无处不在,但微生物实在太小,肉眼不可能直接窥其踪迹,有些同学对此根本不放在心上,在菌种制作的操作实践中,原来认为非常干净无菌的地方出现了污染,这样的失败无疑给理论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的学习,还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了杂菌无处无时不在的理念,再制作菌种时就会严格按操作规程,灵活迅捷地操作,那种想当然的马虎毛病通过这样的实践就能克服。所以开展科技活动对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构建的一个主要平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的实践更是由于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而日益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利于培育学生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得到促进”[8],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与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所以在现有的大学创新教育形式中,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无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明确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功能
(一)对大学生的思想有良好的正面教育作用
课外科技活动在思想正面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认识,另外,科技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科技实践需不断补充知识才能进行;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只有科学才能真正引领人的进步;也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帮助拓展大学生的科学视野、传递科学方法和发扬科学精神,鉴别科学真伪等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锻炼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培养能动性
动手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课本所学而进行的实践操作能力[9]。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遵循老一套,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排得满满当当,学生的学习只是背好老师的讲义,考试只求过关,不求甚解,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欠缺,与教育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离甚远。而在大学期间,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规定定期的科技活动课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平台,也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拓展和延伸,能很好地把书中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的方法和解答的思维过程[9]。只有进行创造性思维,人们的创造力才能体现出来。让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且主要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就会为激发同学们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我们指导同学们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科技实践活动中,遇到食用菌袋在高压灭菌后,袋口冷凝水在短期内不易消除的问题,接种培养时导致杂菌污染,给食用菌的生产造成损失。同学们经过思考和摸索,想出了用干石灰粉撒袋口的办法,既消除了水分,又抑制了杂菌,抗污染效果非常好。这样的创造性不通过科技活动的实践是很难达到的,很显然,科技活动加强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验证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地动手、动脑,一方面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在验证和挑战权威地结论,能够培养大学生敢于破除迷信和尊重客观事实地精神。如动物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验证鱼鳔功能的科技活动中,书本上所讲鱼鳔是帮助鱼类上浮和下沉的,即鱼鳔充气,鱼体变轻,会上浮;鱼鳔排气,鱼体变重,会下沉。但是经过同学们大量观察发现:在大的圆柱型玻璃鱼缸中,如果鱼向下沉,头首先向下,然后借助尾鳍的摆动;如果鱼向上升,头则折转向上,同样借助尾鳍的摆动,在此期间水中并未出现气泡。进一步将鱼解剖以后,观察鱼鳔也并无进出气孔,海生的游泳速度很快的鱼如鲨鱼没有鳔。因此,把鱼鳔说成是鱼上升和下沉的功能至少不够全面和符合实际。通过这项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对书本上知识进行了验证和拓展,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有助于养成大学生优良的品格
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能够养成大学生的优良品格,我们进行的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过程就有很好的说明。食用菌栽培过程需要很强的体力劳动和极强的耐心,其中还有许多脏且艰辛的活,比如,食用菌栽培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料,所以就有作物秸秆收集、拉运、晾晒等重体力劳动,拌料时又有撒石灰、撒石膏、加水、翻堆等比较赃累的活,装袋时又需要耐心和协作,灭菌因为需要连续时间所以要熬夜,紧接着还有接种、培养、管理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体力、智力和坚韧的品性的投入。所以整个食用菌栽培过程实践完毕,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心理素质都得到锤炼。其它方面的科技活动虽各有特殊性,但都具有同样的育人效果。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训练上也是一样。”[9]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大学生必然会有体力和智力的投入,会经历艰辛的摸索,会有失败和成功,但无论经历成功还是失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会慢慢养成。像食用菌栽培用农业废弃物生产出对人类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食用菌,同学们由此而培养出来的治理环境和服务社会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也会养成敬畏自然和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的和谐精神。
(六)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由于需要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知识,可促进大学生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科技活动不断有创新需求,这就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新的需求;因为只有实践的需要才能促进人们了解愿望,所以大学生在科技实践中才能更了解自己专业,更明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责任,从而确立稳固的专业思想。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的“学”应该是学习与研究相结合[5,10],而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正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近年来,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与大学生科研立项为平台的科技活动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11],这种科技活动能积极发展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进一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条件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校重视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能否切实发挥作用,课外科技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12]。这主要是因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人员和经济的投入,如一方面会加大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需要实验设备和相应药品等方面的投入,还有交通、学述交流等方面的支出。如果学校不重视,不投入,没有经费和实验条件的保障,活动很难进行。近年来我校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制定了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相关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立项,保证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实习实训基地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
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学科特点,开展科技活动仅靠学校实验室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批实习实训等产学研基地,如动物科学专业涉及动物科学饲养、动物优良种群繁育、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采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先后与周边的十几家动物养殖和饲料生产企业签订动物科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相关课程的实习问题,而且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应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力度,建立一批种植和养殖等方向的产学研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
(三)科学配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是基本前提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既不能与第一课堂冲突,又要达到相辅相承的目的。最好是每周规定两节课作为落实科技活动课程计划的必修课,编入课表,根据所学理论内容以及科研立项所要完成的目标决定是进实验室,还是到其它类别的基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在各类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分头学习,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保障
没有专业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就没有保障,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对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积极组织指导教师与基地技术员学习和交流,以便积累一些开展科技活动的成功经验。另外,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对广大学生的爱心,否则,很难做到高效地开展科技活动,只有指导老师明确职责,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指导教师要以专业课程相关知识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还必须认真履行相关活动计划,每次活动都要有相应的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小结,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四、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渗透性和科学性原则
开展科技活动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努力把课本所学内容应用于科技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在发展大学生智力水平能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为了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才会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才会从图书馆和网络上加强知识充电。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有关血压的知识,在科技活动上,学生们可以利用实验室中的血压计,相互测量血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我校生科院曾组织学生到附近食用菌生产基地参加食用菌生产实践,学生不仅学到技术还的到锻炼,对科学方法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科技活动中,采取渗透性和科学性原则,可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的意识,树立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尊重科学、发展科学”的观念。
(二)坚持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要把握住学科专业课和学生科技活动课在教学原则上的区别:学科专业课与学生科技活动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但前者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明显些,教师起到了“显性”作用,强调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知识的传授是第一位的;而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隐蔽些,教师起到了“隐性”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更加突出,教师只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自己准备器材、自己动手试验、自己观察记录、自己讨论交流,凸显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坚持层次性和灵活性原则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差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所以所接受基础教育千差万别,个人能力水平和创新潜力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在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到个体的不同,一方面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兴趣氛围,另一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因人施教,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也应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化,以方便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创新才能的发挥,尤其对于特别有个性的学生,绝不能采用任何形式的讽刺挖苦而泯灭创新热情,而应采取鼓励和引导,培育科技创新的芽苗,便于造就创新人才。对于相对平庸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鼓励发挥其积极的能动性,从科技活动中寻得乐趣,获得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和谐美好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科技创新活动中,采取灵活性原则并兼顾学生的层次,积极研究科技作品的制作和发明,开展科技作品展示、科技竞赛、科普宣传展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辅助,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阜阳师范学院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到首要地位,并结合课外科技活动来展开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资助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200余项,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大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科技创新氛围,设置合适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良好的科技实践活动创新体系,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1]黄伟中,李青山,刘键夫,等.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51.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19.
[3]王 烨,李姝丽,苗 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1):44-48.
[4]陈毛美.强化实践教学是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21-126.[5]陈 艳,曾嘉华.发挥课外科技活动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科技创业,2006,(3):119-121.
[6]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45.
[7]贠大强,王晓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119-121.
[8]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185-186.
[9]肖北方,杨雪梅.教育学(第3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10.
[10]候志军,黄 燕.高校院系学生科技活动现状及其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0(3):94-96.
[11]郑美玲.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5,(5):43-44.
[12]张继德.教学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7):93-97.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Fan Kezhang,Wang Rong,Jiang Shuanglin,Zhu Maoy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cultivation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such questions as how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how to deploy the factors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in relation to the relevant practice at Fuyang Teachers College.Then the explanation is given to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eges,which proves that these activities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bringing up colleg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science diathesis and innovation ideation,these activities are the important channel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talents,and these activities are also the important constitutes of collegial abi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y;talent cultivation
G644
A
1673-1794(2012)03-0095-04
范可章(1970-),男,硕士,讲师,从事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KJ2012A215);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00640);阜阳师范学院生物学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项目(2009SYZX02)
201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