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论林语堂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留白技巧
2012-08-15葛小颖张德让
葛小颖, 张德让
(1.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2.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论林语堂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留白技巧
葛小颖1, 张德让2
(1.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2.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学文本中隐含的文本空白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林语堂对于诗词中隐含的文本空白的美学效果有充分的认识。在其译作之中,林语堂通过对应原诗简洁的语言,再现原诗中生动的意象,以及重构原诗中含蓄的意蕴,从而保留了原诗中的空白效果,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使得译文呈现出含蓄隽永的美感,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林语堂;闭合性;留白;语言;意象;意蕴
林语堂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作家、学者和翻译家。这位著名的幽默大师撰写了大量的英文著作,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积极处世的儒家思想,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超然物外的佛学精髓,以及知足常乐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深深地渗透于作品之中,给西方读者带来了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放松。同时,他在翻译上的造诣也非常深厚,不但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精通熟练。其全译作品主要是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同时他还选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及散文等,许多都包括在他的两本影响甚大的英文著作《生活的艺术》和《吾国与吾民》之中。这些他所选译的中国古诗词和散文的中英文对照版本被百花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为一套林语堂翻译作品的中英文对照丛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当一个不规则、不完满、带有空缺的物理形状呈现再眼前时,人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张力,迫使大脑皮层激烈的运动,极力改变这种形状,使之恢复完整和谐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在的平衡。比如,一个缺少顶角的三角形,既可以在知觉中被恢复为一个梯形,也可以被恢复为一个三角形,这种通过知觉对不规则、不完满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完整和谐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闭合性。格式塔心理美学中的这种闭合性原理对于文学文本中的文本空白效果,特别是诗歌中的留白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根据闭合性的原理,正是由于文本中隐含的空白才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去填补这些空白点,刺激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去充分解读诗歌的内涵。林语堂在英译中国古诗词时充分认识到原诗的留白效果,在其译文中再现及重构原文中凝练的措辞,生动的意象,含蓄的神韵,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将原作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因而他选译的汉语古诗词呈现出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的美感。
一、语言凝练 言简义丰
诗歌一直被视为最高的文学成就,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如林语堂先生所述,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1]240。汉语古诗词存在许多语言层面的空白,特别是人称代词的省略极为常见,因而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最为典型的特点便是用词凝练,寥寥数笔便勾画出诗人所要表达之景、所诉说之情。这种简洁的措辞以及不合传统语法的句法结构是形成诗歌空白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林先生认为,中国绘画在神韵和技巧上与中国书法和诗歌是息息相通的。中国绘画在材料上极为节省,其标志为画面山留有的许多空白。这种构思的出发点在于取得画面本身的和谐,结果造就出某种生动的气韵,其运笔的大胆自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91。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绘画和诗歌艺术的留白技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国诗歌的神韵和留白的暗示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闭合性所示,完满的图形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刺激人们在心理上不断去填补这种不完满,使之恢复完整和谐。在英译汉语古诗词的过程中,绝不是机械的结构对应,而是整体图式的转换,将原诗中的语言意义和美感因素整体的再现出来。译者既要在译文之中再现了原文凝练的选词,保留了诗歌语言上的空白效果,同时根据中英文在文化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进行重构。因为汉语重意合,以意念联系表示语法及逻辑关系,形式上的因素常常只剩下语序,注重以神统形;而英语则是重形合,以形式部件(如词尾、介词、连接词等)表示语法及逻辑关系[2]188。因而,在重构原诗语篇时,通常要通过添加形式连接词等来填补原诗语言层面的缺失,同时又要保持选词的简洁性,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
林语堂翻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被公认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在前半阕中最经典的叠句的处理广为流传。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为“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3]21。译文字字珠玑,将原文的意境充分地再现出来。原句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字字入扣,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将自己的寂寞和忧戚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译者充分把握原文意蕴和措辞,在充分考虑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上,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手法,用词简洁而考究,烘托出原文中百无聊赖的愁绪和孤寂清冷的气氛。再例如,林语堂翻译的一首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Here empty is the country palace,empty like a dream,
In loneliness and quiet the red imperial flowers gleam.
Some white-haired palace chambermaids are chatting,
Chatting about the dead and gone Hsuanchuang regime.[4][14]
原诗用词简洁凝练,寥寥数语便勾画出唐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后的由胜而衰的历史。全诗弥漫着诗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昔日荣耀的伤感,读起来有一种寂寥落寞之感。原诗采用的是aaba的押韵方式,译文也巧妙地押韵,富有节奏感。在处理技巧上,译者既根据英文形合的特点适当添加一些形式连接词,使之成为地道的英文表达,同时尽可能地保留了诗歌艺术的凝练性。“empty country palace”,“red imperial flowers”和“white-haired palace chambermaids”所呈现出来的人物与景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突出寥落之感,译者加上了“empty like a dream”,通过“dream”更加强了这种冷清凄凉、恍然如梦的感觉。“gleam”给译文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更充分地映衬出“白”发宫女与“红”的宫花之间的对比。同时,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对于原文中文化信息的陌生感,在“Hsuanchuang regime”前面加上“dead and gone”,使读者领会到诗中表达的对于兴衰变迁的伤怀之感。诗歌不是从细节上铺叙事件,而是通过凝练的语言烘托出一种气氛,通过这种空白效果诱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些白发宫女在说什么?玄宗时代发生了什么事件?林语堂在整首诗的翻译中,在调整译文语言句式的基础上,再现了原诗用词的简洁性,通过留白技巧给译文读者留下了解读的空间,充分的再现了原诗的意味。
二、意象生动 音韵和谐
文学中的意象在读者心中形成了感官画面,不同的意象能激起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文学文本就是由一系列的具体或抽象、模仿或创造的意象组成的,是通过语言再现的感官体验。语言是诗歌的躯体,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5]357。意象是诗人在感情、情绪的能动作用下对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而来的,是诗人用感觉捕捉而来,又诉诸读者感知的形象。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同型论,在每一种情形里,任何一种实际的意识不仅盲目地与它相应的心物过程相结合,而且在基本的构造特性上还与之相近[6]62。因而当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契合时,就会物我合一、身心和谐,审美体验便油然而生。因而,诗歌中的意象能让读者感知其紧密相连的气氛和心情,譬如,诗中的姹紫嫣红能让人心情愉悦,而满地秋叶让人心绪寂寥。
林语堂认为,诗歌一般清新练达,而汉语恰好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诗歌需要运用暗示的手法,而汉语里充满了意在言外的简洁的表达法。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意思,而汉语中表达意象的词多不胜数[7]238。正如格式塔闭合性所示,不完满或空白的部分形成的张力激发了人们去填补空缺,使之恢复完形。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对所描述的对象并不长篇铺叙或细致描写,而只是描写几个生动的意象,其背后隐含了大量的空白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去解读,寻找和体会意象背后所传达的情感与意蕴。因而在汉诗英译时,一定要恰当转换原诗中的意象,采取对应或变通的手段对其进行重构,保留原诗意象背后隐含的空白效果,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如下例:例如林语堂翻译的韦庄的《金陵图》非常恰当的再现了原诗的意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The rain on the river is mist-like,and the grass on the bank is high.
The Six Dynasties passed like a dream,and forlorn’s the birds’cry.
Most heartless of all are the willows of the palace walls,
Even now in a three-mile green,lurid resplendor they lie.[7]244
原诗通过金陵雨景渲染氛围,感风景依旧,叹六朝如梦,人世沧桑。诗人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诗人通过几个生动的意象创造出感怀的气氛,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联想。江雨霏霏和鸟声空啼所营造的凉意和冷清与柳树依然烟笼堤岸的绿意和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烘托出原诗中的对比效果和伤怀之情,译者用了“forlorn”来表示鸟声空啼的凄凉氛围,同时描述柳树时添加了“green”,“lurid”这些明快跳跃的形容词,强化了柳树的浓浓绿意,反衬出其“无情”,从而更能烘托出自然界的安详宁静和人间的盛衰变迁之间的鲜明对比。译文成功地转换了原诗中生动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唤起读者对逝去朝代的无限遐想和对故朝旧梦的感怀之情。同时,译者在韵律上也尽力地取得了音韵和谐的效果。刘宓庆认为,英诗汉译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以尽力保留原诗的韵美[2]101。原诗是aaba的押韵方式,译文在重构原诗意象,再现原诗意境的基础上,也采用了aaba的押韵形式,从而译文还呈现出音韵和谐的节奏美感。
再例如,林语堂翻译的蒋坦的《秋灯琐记》中的一首趣味生动的诗。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Morning tapping,
Evening tapping!
It’s you who’re lonesome,fretting!
Banana getting,
Banana regretting![8]11原文语言灵动,音韵和谐。在音律方面,用尾音“iao”来押韵,而林的译文中,则在“ing”上押韵,/i?/这一韵脚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充分地再现了主人公之间幽默的打趣,将原文无穷的韵味展现在译文之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的语言意义和美感因素有着充分地整体性的把握,从而展现了原文音韵和意象之美。译文中充分地再现了原文中雨打芭蕉的意象,在这娴雅之极的情景之中,情投意合的夫妇俩相互斗嘴打趣的画面似乎跃然于纸上,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原诗意象背后隐含的空白效果,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三、多重暗示 意蕴隽永
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客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即格式塔质,它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艺术作品的完形性特征[9]2。文学文本就是由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而组成的。对于诗歌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生动的意象来传达最含蓄的意境,通过其留白技巧,不断唤起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去填补诗歌中的空白,获得审美上的愉悦。有些诗歌通过“言”与“象”就能让读者通过想象体会其所蕴含的“意”,而有些汉语诗词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义性的艺术特性,而这种寄情于景,多重暗示的特点使得汉语古诗词尤为含蓄隽永。对于中国古诗词的多义性,袁行霈指出:“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暗示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10]6。中国古代诗人常通过托物言志,多重暗示的方式将深层次的思想寄予自然景物之中,有时读者仅仅从言与象并不能完全解读其内涵,而是要联系诗人的年龄、阅历、处境等相关背景去揣摩,才能感悟其蕴含的启示义。
伊瑟尔认为:“在虚构性的文本中,空白是一种典型的结构;它的功能是在读者那里引起有结构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把文本位置的相互作用传输给读者的意识。......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想象力中才变得栩栩如生”[11]278。文本的这一召唤结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让读者充分发挥其审美想象力去解读与品味。想象和联想是心理活动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诗词翻译中,译者应不去破坏这种语义的张力场,既要尽力保留原作中的空白,又要考虑到中英文读者在文化思维,历史背景和语言表达上的巨大差异。英文读者对于原作者的背景常常知之甚少,对于一些中国古诗词所暗示的启示义的解读上存在难度和障碍。因而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译者既要为读者保留原诗中的想象空间,又要适当变通,将原诗中难以被译语读者所理解的蕴含的暗指适当解读,从而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林语堂在翻译苏东坡的《西江月·梅》时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保留原诗的想象空间,同时引导读者去体会其暗示之意。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Bones of jade,flesh of snow,
May thy ethereal spirit stand unafraid,
Though the dark mist and the swamp wind blow.
May the sea sprites attend thee,
The paroquets and cockatoos befriend thee.
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
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y lips learn.
Flesh of snow,bones of jade,
Dream thy dreams,peerless one.
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12]108-109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译者通过“bones of jade”,“flesh of snow”,“thy white face doth powder spurn”,“vermilion must yet from the lips learn”的表达变通地再现了原文中朝云的风姿。其高洁脱俗、清新雅致的气质跃然纸上。译文中画龙点睛之笔则是“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处理方式。东坡慨叹其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如果译者仅按照表面的意思直译的话,译文就会支离破碎,神韵全无。译者在充分体会原文蕴含的启示义的基础上,将其译为“Dream thy dreams,peerless one.Not for this world thou art made”,空灵含蓄,韵味无穷,将朝云之玉骨冰姿及东坡之细腻缠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给予译语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感知作者以梅咏人的手法,体会词中所暗指的女子脱俗的美和诗人对她深切的情。
四、结束语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机械地结构对应,从原文的接受到译文的建构不是一个“刺激 — 对应”的结果,而是经过一个整体图式生成和转换的过程。译者在认知文本语言意义的同时,也获得对原作某一场景、人物,或事件所蕴含的情感和氛围等的审美体验。林语堂在英译中国古诗词时对原文所隐含的文本空白的美学效果有着充分地把握,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意义和美感因素。他在译文之中充分地再现了原文中的言,象,意,通过留白技巧展现了原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含蓄的意蕴,充分激发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味到中国古诗词蕴含的无穷的韵味。
[1]林语堂,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林语堂译.扬州瘦马 (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林语堂译.不亦快哉 (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Koffka,Kurt.Principles of Gestalt of Psychology [M].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Co.,LTD,1935.
[7]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林语堂译.记旧历除夕(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9]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伊瑟尔.霍桂恒等译.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2]林语堂译.东坡诗文选 (林语堂中英对照丛书)[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Implicit in Expression and Charming in Spirit——On Lin Yutang's Blank-leaving Technique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Ge Xiaoying,Zhang Derang
This paper,from the angle of the law of closure in Gestalt psychology,explores Lin Yutang's blank-leaving technique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The blank spaces in literary text can fully arouse the reader's aesthetic imagination.Being fully aware of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implicit blanks in poetry,he reproduces the brief language,vivid imagery and implicit flavor of the original,so tha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presented in his translation to the target readers to stimulate their imagination and give them great aesthetic pleasure.
the law of closure;blank-leaving;language;imagery;flavor
H159
A
1673-1794(2012)03-0036-04
葛小颖(1983- )女,安徽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张德让(1968-),男,安徽定远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对比与翻译。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下的林语堂汉译英作品研究”(2011sk149)
201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