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类型与特点
2012-08-15纪德奎
纪德奎,秦 弦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类型与特点
纪德奎,秦 弦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课堂隐性文化是课堂文化结构研究的出发点,它不同于课堂显性文化、课程隐性文化和课堂亚文化。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堂无意识文化与课堂潜规则文化,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课堂隐性积极文化与课堂隐性消极文化。它具有存在方式潜在性、形成方式内在性、发展方向不可控性和研究方式主观性等特点。
课堂隐性文化;内涵;类型;特点
课堂隐性文化是课堂文化的灵魂所在,是课堂文化结构研究的出发点,它影响着课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优质和谐课堂构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拟对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类型与特点试加分析。
一、课堂隐性文化的内涵
(一)课堂隐性文化的理解
有研究者将隐性文化理解为诸如信仰系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气质等难以用文字或符号或者仅以文字或符号难以显现于外的文化,这是一种非组织的,并无一定日程安排而主要靠历史积淀过程形成的文化。[1]而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提出的 “隐型文化”,是一种二级抽象,它们是构成文化内容多重性的基础,是由纯粹的形式构成的。他认为隐型文化的模式并非归纳性的、概括性的抽象,而是具有纯粹推理的结构。隐型文化的模式是研究引进的主题原则,用它来解释范围广泛又不直接显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中的相关性。[2]克拉克洪的隐型文化显得抽象而模糊,无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归纳,难以把握。我们从字面上进行解析,“型”有两种基本解释,一为铸造器物用的模子,二为样式的意思。而隐型在词典中则没有解释。如果单从汉语理解上,隐型只能理解为隐藏了类别形式和样式,与本文所论及的隐性文化相比,隐性文化的范畴更为宽泛与丰富一些。
关于课堂隐性文化的相关研究相对不多,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对隐性文化的模糊认识上:其一,对于隐性文化的内涵人们说不清、道不明,克拉克洪虽然对其进行了说明,但说的极为抽象,隐性文化的内涵难以确定。其二,隐性文化的范畴难以确定,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的界限难以确定,很难对一种文化现象界定为 “隐性”还是 “显性”。其三,隐性文化的表现形式难以确定,如在课堂隐性文化即可以以学生文化呈现出来,也可以从教师文化中折射出来,难以对其进行概括和分类。
对于课堂隐性文化的理解,我们主要通过把对课堂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定义进行相结合,将其成立条件进行归纳,形成课堂隐性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我们可以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双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共同形成的没有外显的实体、形式、表现的群体观念和行为的总和,是与课堂显性文化对应存在的非组织化、非正式化、非具体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从课堂隐性文化形成过程来说,课堂隐性文化包含了在课堂中有意识形成的或无意识形成的隐性文化,如无意识继承的传统课程或课堂文化、有意识维护的课堂 “潜规则”文化等;从课堂隐性文化具体表现形式来说,如课堂隐性物质文化、课堂隐性精神文化、课堂隐性制度文化等;从课堂隐性文化的特征来说,包含了课堂隐性的非组织非正式的“非主流文化”、“次文化”,如隐性学生文化、隐性教师文化等等。
(二)相关概念辨析
1.课堂隐性文化与课堂显性文化
课堂隐性文化是相对课堂显性文化而存在的。课堂显性文化的存在是能为人主观意识到的,它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外在表现形式,课堂显性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课堂隐性文化则相反,而且与课堂显性文化相对立而存在的。因此,把握课堂隐性文化需将课堂显性文化与之比较。
首先,课堂隐性文化与课堂显性文化的实现方式存在着差异。课堂显性文化主要通过有意识教育(学)而实现,课堂隐性文化则主要通过无意识教育 (学)得以传播和交流。有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内容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施加一种影响身心变化的活动。它主要是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说理灌输。它和理性心理活动密切联系,起教化作用。[3]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它是教育者利用人们的无意识心理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有意识可通过教学主体的语言行为、教学内容、课程等途径进行传播,可以观察记录,且容易被人所意识到。无意识教育则不具有语言表征性,不具有外在可测性,无意识教育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不可描述性的特点,是意识教育的核心和根源。其次,课堂隐性文化与课堂显性文化的实现心理机制存在区分。有意识教育的心理依据是 “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高级反映形式,是个人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无意识教育方式的心理依据是 “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不知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当动作的原因来不及被意识所了解以及当意识天然或人为的被切断时,自动的、射的完成的动作。[4]再次,课堂隐性文化与课堂显性文化的传播媒体的也有不同。“文化的空间载体是课程、教学方式以及学校中除教学活动之外的其它生活方式。”[5]课堂隐性文化的传播载体主要是隐性课程,而与之相对则是显性课程。
2.课堂隐性文化与课程隐性文化
课堂隐性文化与课程隐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便是隐性文化,直接可称为隐性文化。以教育行为的观点,把学校对学生习得隐性文化的过程叫隐性教育或隐性课程。
课堂隐形文化与课程隐性文化存在着差异性。首先,定义的区别。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程奖励方式等。隐性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双方共同形成的非计划性非有意识的一种深层价值观、态度、信仰、情感等潜在文化。其次,概念范畴的区别。国内学者更多地把隐性课程看作是一种校园文化。隐性课程建设,即校园亚文化建设。其主要由以下几要素构成:一是学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二是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文化。三是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心理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隐性文化的物理范畴相对课程隐性文化来说更小一些。最后,存在方式的区别。隐性课程强调教育这一活动的目的,强调单向传递的方式和结果,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隐性文化更强调的是存在的方式和交互影响的方式和结果。隐性课程强调的是一种期望和非期望的学习结果或信息,而隐性课堂文化的存在则是无计划的或者说是无预设的,它是非主观性的客观存在,是作为群体共有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一个总的呈现和概括。
3.课堂隐性文化与课堂亚文化
所谓课堂亚文化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课堂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课堂亚文化是区别于学校或课堂主流文化的特殊文化形态,其形态具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它与课堂隐性文化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首先,产生途径不同。课堂隐性文化的产生是在课堂教学双方交互作用下共生的,而课堂亚文化的产生是在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群体中形成的,是为文化主体所公认的能动意识状态下形成。而课堂隐性文化则不需要外在的行为模式的共同性,也不需要文化主体的主动意识的约束。其次,来源不同。课堂隐性文化是来自历史的传统积淀和同时代的文化环境,课堂亚文化则是主要来自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社会中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最为直接的映像。最后,内容指向不同。课堂隐性文化既存在着与课堂主流文化相悖逆的成分,又包含了顺应课堂显性文化的文化因素,而课堂亚文化则主要是指与课堂主流文化相矛盾和对立而存在的群体文化,是具有一定 “反文化”性质。
二、课堂隐性文化的类别
课堂隐性文化虽然隐于课堂,难以意识和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表现形式和表现作用来对其进行分类。
(一)表现形式:课堂无意识文化与课堂潜规则文化
根据课堂隐性文化的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课堂无意识文化与课堂潜规则文化。前者是指文化存在或形成过程中教学双方没有察觉、意识,基于集体无意识形成的无意识文化。后者则是在一方或双方有意识的情况下,却因为社会的道德、法律、规则等原因不能将其显现和外露,隐藏于行为之后,类似于 “潜规则”,后面我们暂将这类文化简称为课堂潜规则文化。
课堂无意识文化是指在课堂中为教学双方没有察觉、意识到的隐性文化。课堂中存在着由于历史文化或社会意识沉淀下来的一些教育传统、习惯、规则、价值观,但作为身处于此文化氛围中的教学双方早已 “习以为常”,对这些隐性文化的存在是不去觉察、思考乃至反思。从这一角度而言,课堂文化中存在的痼疾难以根治,而课堂文化的精华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效能。课堂无意识文化的形成基于文化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机制。集体无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这种潜意识的产生是基于族群的生物性发展而来,是“先天性的”“非后天获得的”。它的形成机制是环境→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而文化无意识则是补充集体无意识的 “先天性”而产生的,怀特认为无意识具有 “后天性”,是个人在后天学习和积累后的文化技能高度熟练化、习惯化、自动化而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文化反应机制。也就是说当个体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后,某些文化行为的产生是条件性的无意识的。文化无意识乃人类文化在人类心理无意识领域的沉积物,无论人们把它视为个体性的还是集体相综合的。形成的基本途径为:社会环境刺激→有意识文化活动→文化无意识。不管是基于集体无意识还是文化无意识形成的无意识文化,从形成过程来看,都要经历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因此从历时性来说,它曾经是有意识的,它的存在是有迹可寻的,是可以通过历史而追溯。
课堂的潜规则文化,指的是在课堂中没有公开却被教学双方所意识的不可表达的文化。潜规则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吴思先生定义潜规则:一是私下认可的;二是约束彼此的行为,以达到稳定;三是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四是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6]在对 “潜规则”文献研究发现,现今潜规则大多被引作贬义的一种反社会文化,在本文中潜规则是一种中性的文化形式,只为突出它的 “潜在性”而引用其名,它包括了 “良性潜规则”和 “不良潜规则”。课堂潜规则文化实质上是介于课堂显性文化与课堂无意识文化的过渡形式,它与显性文化之间的界域是模糊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可见,课堂潜规则文化具备课堂显性文化的意识性和能动性,又具备课堂无意识文化的隐蔽性,它就是课堂无意识文化向课堂显性文化转化的中间媒介和关键所在。
(二)作用形式:课堂隐性积极文化与课堂隐性消极文化
根据课堂隐性文化的作用形式,课堂隐性文化可分为隐性积极文化和隐性消极文化。
隐性积极文化是指对师生交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双方良好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课堂隐性文化。如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文化重要性的 “孟母三迁”,强调教师与学生 “教学相长”的教学文化,都能对师生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当代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是构建积极课堂文化的必要选择。
隐性消极文化是指对师生交往具有消极的削弱、阻碍作用,不利于师生互动,甚至恶化师生关系的课堂隐性文化。如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及为争夺教育资源而进行的不正当的竞争等。在前文中提到的八大教育潜规则就是属于隐性消极文化,此类文化的危害极大。首先,隐性消极文化对学生产生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教育结果,教师与家长的行为否定了社会公平的存在,夸大 “潜规则”的作用,通过隐性消极文化的长期 “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能理性和客观的看待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容易误入歧途;再者,课堂生活也成为 “潜文化”泛滥的领域,课堂“潜规则”层出不穷:班干部潜规则、评优潜规则,奖学金潜规则,这些不合理的隐性消极文化是课堂教育教学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课堂隐性文化的特点
(一)存在方式潜在性
课堂隐性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学双方的言行模式、价值观念等,其过程是非直观的、逐渐积累的。隐性文化所构成的文化主题,在根本上不为群体的绝大多数成员系统而切实地认识。[2]课堂隐性文化虽然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课堂及课堂教学中,但是因为它不是直接通过语言或行为直接传播和影响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交互着文化信息的,因此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不明确性。而当课堂隐性文化成为了公认的、成为正式的行为标准、成为规章制度,就变成为显性文化。
(二)形成方式内在性
课堂隐性文化的形成过程为环境→个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必须通过个人意识或者无意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人主体是被文化了而自身不察觉,价值观或思维方式等心理活动是非意识的,也是内在的文化系统的重构和组合。在有意识情况下,虽然文化个体察觉到了变化,但是由于不可说不能说,这些外在环境带来的刺激或冲突也只能是个体自己 “内化”。因此可以说课堂隐性文化的形成方式具有 “内在性”特征。
(三)发展方向不可控性
首先,因为课堂隐性文化的 “隐性”和 “潜性”,文化主体无法对其察觉和意识,更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其次,课堂隐形文化的形成方式和影响方式都是 “内在”“潜行”的,从外进行干涉或调控也是难以实现的。最后,由于课堂隐性文化主要是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存在和影响教学主体的,因此它具有 “无时性”特征。即无意识无时间性。弗氏认为 “Ucs(无意识)中所进行的活动,都是无时间性的,换言之,它们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也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与时间没有任何关系”。[7]没有发展规律的事物是难以对其掌握和控制的。
(四)研究方式主观性
“隐型文化”这一概念是人类文化学家克拉克洪提出的,并在他的论文 《文化的研究》中做了详述。他认为对隐型文化的研究是以系统的外推法为根据的,对隐型文化所用的概念模型其有效性则在于:在敏锐的科学想像力与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之间取得平衡。[2]根据克拉克洪对隐型文化的研究方式的描述可以看出,课堂隐性文化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的人为参与,就难免产生 “主观意识”和“主观色彩”,完全的客观是难以实现的。
[1] 陈钧.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论稿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 肖盛安.浅谈无意识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12).
[4] 李朋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 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欧文容.亚文化视域中的潜规则探究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7] 邰尚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The Connotation,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Culture in Classroom
JI De-kui,QIN X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30387,PRC)
The implicit culture in classroom is the start point for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structure of classroom,it differs from the explicit culture and the subculture in classroom.Based on its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culture of sub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ure of classroom invisible rules.Based on its ways of function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positive culture of the implicit culture in classroom and the negative culture of the implicit culture in classroom.It bear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being implicit in its way of existence,being innate in its way of formation,being uncontrollable its way of development,being subjective in its way of research.
implicit culture in classroom;connotation;types;characteristics
G 423
A
1674-5779(2012)02-0089-04
2012-02-21
纪德奎 (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 苏二利/校对 舒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