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
2012-08-15高岩松
高岩松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语码即在社会语言学中被看作是一个中性词语,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语体或语域。语码转换即是两种语言的变化运用[1]。这种变化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从句或整个句子结构中。英国的语言学家甘柏兹认为语码转换是两种语言共同存在于一段话与内容中。美国语言学家迈尔斯·斯哥特认为语码转换不应该受到话语数量的限制,它可以使几个词语,几个句子,甚至可以是几分钟的话语内容[2]。语码转换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变化。通过语码转换,说话者可以限制听者的收听范围。同时语码转换能够使得说话者的话语更加生动、风趣,更加专业,而且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因此,语码转换能够表达双语和多语的使用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中心论题,语码转换已经备受语言学家的钟爱。他们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即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话语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大量的理论成果。
本文以语言学中的语言适应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是比利时的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理解语用学》一书中所提出的选择与顺应理论。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被语言学家认为是迄今为止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性的语用学研究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拥有三个本质特征:即变化性、协商性和适应性[3]。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选择恰当的语言也是取决于这三个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变化性意味着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选择的[4]。这种变化也同时体现着语言的不确定性。协商性意味着人们在选择语言进行交际时也不是机械的,而是在一种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语言的适应性即是说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而不断的对自身的语言进行调整的过程。
语言的以上三种特性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特征即语言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语篇关系的适应;2)语言结构的适应;3)语言动态的适应;4)意识的适应。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于国栋,在对语言适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适应理论的研究模式[1]。他认为,从语言的实用性,社会普遍性和心理动机角度来看,语码转换是语言适应性的主要表现。语言的选择必须符合上下文的意义要求。只有选择正确的语言,说话者的意图和效果才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这是语码转换存在的有利条件。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英语听说学习的行列中。目前,在我国的各大院校里大学英语课程已经成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突现出其固有的特点。它已经成为中国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方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汉语教学。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它是指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英语知识同时,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传授西方文化的过程。这里不仅把英语作为了一门外语来学习,而且通过语言来向学生传递大量的西方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和实现其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所教授的内容要进行必要的中英文语码转换。
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即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用语不必完全的局限于汉语或英语中的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特征。笔者根据对诸多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五大特点,示范性、制约性、丰富性、发展性和自觉性。
1.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英语输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所有语言对其学生来说都是他们习得英语的有效来源。例如:
T:Who can tell the answer of my question:“How do you like your steak?”
S:Yes,I like it.
T:No.You are wrong.
S:Why?
T:My dear classmates:“In western countries,steak is the most popular food in the restaurant.So,it is a custom for the waiter to ask the guests such a sentence.”The translation for this sentence is:“您要几层熟的牛排?”Let's pay attention and try to remember.
S:Oh,I see.
T:Now try to think about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S:Sorry I don't know.
T:Western people like to eat the steak a little rawer,because it tastes gender.So,half cooked is better.
S:Thank you!
2.制约性
制约性是指教师的语码转换受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制约。与学生们的母语相比,学生们的英语输出受到发音,单词量,语法结构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
T:Anyone can read the word“detail”for me?
S:de'tail
T:Not correctly.When it is used as a verb it is pronounced as de'tail,and when it is used as a noun form,it should be pronounced as'detail.
S:Oh,I understand.
3.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大学英语课堂的语言在最初阶段可能是从词语或短句入手,而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的课堂用语会更加丰富多彩。例如:
T:他们两个中一个姓陈,一个姓吴,小陈和小吴。小是对他们的称呼。For example,you can call Tom as Tommy to show you love and care to him.Do you understand?
T:他们在对话。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4.发展性和自觉性
发展性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英语语码越来越多,而汉语语码越来越少。自觉性是指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来的。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使用英语和汉语的语码转换时通常是在潜意识下进行的,旨在知识传授,课堂管理,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5]。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英语可以起到补充,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加快学生掌握英语的进程,,因此,在本论文中,作者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语言国际化的研究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性和政策性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考虑的关键就是如何保证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参差的条件下尽可能明白地传授知识,以便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课堂观察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出于以下动机:
(1)减轻大学生对某些词语学习的困惑感,使记忆变得轻松自如,并且很容易产生比英语解释所能给予的更丰富的概念联想。
(2)为了方便表达。当教师发现某些汉语表达不符合英语说话习惯时,他就会直接采用英语表达。以达到方便快捷和表达准确的目的,避免了搜索汉语对等值的麻烦。
(3)修复之前的话语。当说话者意识到之前话语不完全正确,并希望通过对比做出修正时,这种语码转换便会随之产生。这项功能尤其适合讲解有关文化习俗,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如习语或固定搭配等。
(4)鼓励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海勒曾经说过语码转换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创造模糊性,以应对存在潜在冲突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学生的面子,较多使用隐性和非直接的表达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当学生未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教师会说:“No,try again.”经过冷静思考,学生很可能会说出正确答案。这样,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会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并取得成功。
五、结论
从笔者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的语码转换有助于降低课程的难度,给学生们心理上的满足。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过度地使用汉语语码会剥夺学生们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机会,同时,频繁的使用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英语的示范作用。这将大大的挫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一点: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汉英语码转换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更好的交流的一种过度方式,随着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应该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完全英语课堂。
研究大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对评价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英语教学都有着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1]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2]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17 -237.
[3]Vercs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A Hodder Srnold Publication,United States,1999:67.
[4]Vercshueren.New Pragmatics[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赵一农.理性的有标记语码转换[J].当代语言学,2003:26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