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文关怀视域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2012-08-15

关键词:关怀人文职业

陈 历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 361021)

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对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怀,使高校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文关怀的价值一致性

(一)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做到人尽其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只有立足于人,从现实的人出发,并最终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才能真正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时,必须注重人文关怀,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促进价值实现。

在恩格斯与西方学者阐述的“认识主体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反应正是由于主体的内心活动引起的[2]。可见,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职业生涯规划要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内心活动”的效能,才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涯心态,而人文关怀恰好能够发挥这种“润滑剂”的效能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文关怀与教育内容相融合才具有吸引力,否则教育的成效就很有限。若是缺乏人文关怀,职业生涯规划则将大学生简单地看成是客体、手段和工具,仅仅视其为“规划”的对象,那就失去了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也失去这项工作的意义。

(二)人文关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

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存在,追求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未来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迎合了大学生主体能动、勇于探索的心理,提供了张扬主体意识的有效平台。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必须切合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并立足人文关怀去理解、对待、引导、鼓励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上来。通过发现优势与不足,通过理性、科学、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符合大学生自身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促使人的本性得到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低效现状

(一)大学生规划意识薄弱

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指出,85%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过了解,同时有81%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寻找职业规划服务,但仅有1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规划服务[3]。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局限于概念上的理解,无法根据个体自身情况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正是由于这种应用层面上的自主规划意识不强,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这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对职业了解甚少,尚未形成自身择业观,缺乏对职业内涵的深刻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其次,部分大学生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乐观地认为毕业之后总会找到工作,没有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紧迫感。因此,也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能动性不足,导致未能将大学学习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学习任务不明确,以及在关系到自身未来发展的事情上不能独立主张。可见相当比例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必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将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二)大学生认知不全面

自我认识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即是自我认识,对自我认识与评价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性和持久度。进行明晰的自我评估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即正确客观地分析与评估自身的性格、特长、兴趣、智商、情商、需求、心理、技能、行动力、社会经历、社会关系等个人的基本素质,使本人对自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避免因自我认识不清而做出错误的职业选择。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各种测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了解,由于认识途径单一,易造成两种认识误区,要么过分肯定,产生自负的心理;要么过分否定,陷入自卑的低谷。从而导致两种职业规划结果:一,职业发展期望值偏高,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二,职业发展期望值偏低,自我价值不明确,对职业前途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隐疾。

职业环境局限于静态分析。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所处的职业环境自然是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大学生需及时把握职业环境的动态,通过严谨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目前大学生对职业环境的认识局限于静态分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许多大学生对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等宏观职业环境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解上,缺乏创新性。二是大学生普遍能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却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整合信息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技能与具体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三是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通过间接渠道,并且缺乏亲身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对职业世界缺乏感性认识。

(三)大学生规划与行动脱节

行动是在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之后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锻炼职业生涯决策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系统训练职业素质。尽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了解,许多大学生也能够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没有把他们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不能将规划落实在行动中,认真按规划执行,而是规划完就了事,纯属“纸上谈兵”,将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

三、凸显人文关怀维度,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

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世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处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首先,要重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性地位,改变教育者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凸显个性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4];其次,教育者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给予肯定,激励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激发出大学生个体的所有才能,使其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以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达成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要为实施人文关怀奠定基础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教育者要摒弃从前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改变传统的将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供需信息、就业政策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层面上的做法,应寻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开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以充实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力量。高校之所以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对专业性、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既必须掌握很强的心理学知识,又必须与劳动力市场有较强的衔接。高校要定期做好组织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指导要体现人文关怀

职业生涯作为系统教育,依靠短期、突击行为是万万不行的,它要贯穿整个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进行“全程化”追踪指导。从新生一入校,就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目标、培养计划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有正确的行为规范、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目标设计规划,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这样,在强化大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5]。

具体来说,大学一年级,准备期,注重自我认知,关注职业意识教育,正确认识理想和前途,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就业趋势,引导学生初步计划大学学习阶段性目标、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可以主要通过家庭与学校联合教育法、集体与个别结合教育法、目标激励与日常训练结合法等途径来实现;大学二年级,选择定向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去发展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能力,在调适自己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再拓展个人兴趣,可以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日常心理辅导等途径来实现;大学三年级,冲刺期,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明确适合自身的职业定位,自觉、自主地为职业做好准备,可以主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途径来实现;大学四年级,转化期,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实施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实事求是的岗位定位、岗位选择,为真正的职场累积经验,可以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建立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等途径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同个性的,每个人的思想道德层次和需求层次都差异很大,那么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必定不同[6]。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指导应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在强调共性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大学生的个性更多的包容,关注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要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条件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尚年轻的科学,其目的不是为大学生直接找到一个岗位,而是在生涯规划的发展中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世界,根据现实状况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当然,绝不能单纯根据就业率来衡量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也必须放在动态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考量。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评价体系,在动态发展进程中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实施测评。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行动要相统一,不能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少行动力,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渗入到每一位教育者的心里,还要落实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1]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1):62-64.

[2]邢志民,马桂霞.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 -59.

[3]雷骅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7):34 -35.

[4]杨应慧,黄志荣.以人为本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93 -96.

[5]李辉山.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09(22):157-158.

[6]赵毅.转变学生就业择业观念 树立学生主动就业意识: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1-83.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我爱的职业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