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师素质提升——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视角

2012-08-15王万良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课幼儿教师技能

王万良

(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浙江 松阳 323400)

一 学习新标准,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提出了新要求。《标准》倡导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要求专业理念与时俱进,与学校的发展相一致,这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可对教师的教书生涯起指引作用。我们说,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所认定和追求的目标、原则、方法等。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有义务构建与学校发展一致的专业理念。

《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1]对今天的幼儿教师来说,其教育职能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朋友与伙伴,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幼儿教师不单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德行方面的熏陶,并身体力行地将“德”的要求践行于教学活动始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和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既然《标准》已经明确了当代幼儿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着眼于认知、情感的和谐发展,我们就要让《标准》中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学各环节和各个教育活动设计中,要让未来的幼儿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理论、运用新理论。

(二)新标准对幼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重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终身发展和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量。”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才能担当起 “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

当前,人们对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识程度还不高,往往将其看做 “高级保姆”,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 “专门化的职业”,这导致了我国目前许多幼儿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当前幼儿教育出现一系列不足乃至失误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既要具有各种教学技能,还要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常识。”[2](P174)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技能过硬、素养良好的学前教师队伍。幼儿是国家的希望,他们如在入学前就能受到良好教育,这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渴求 “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用《标准》所提到的专业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迫在眉睫。

《标准》提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幼儿保育、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知识,这些知识要求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及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们说,良好的教育能力是跟教育知识相联系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才有可能具有那方面的能力。所以,未来的幼儿教师为了能适应将来幼儿教育工作,一定要具备能胜任正常教学的相关教育知识,如《标准》所提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幼儿教师只有牢固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正确地了解幼儿和掌握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并最终将学科知识教给幼儿,进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教育效果。

(三)新标准对幼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在以前教育理念基础上的丰富、更新与发展,如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标准》提到的这几种能力是幼儿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提升,它们是联系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实践之间的桥梁。

幼儿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结合起来,要让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专业教学能力,若所学知识不能跟实践结合,那就不符合《标准》对幼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例如在舞蹈教学中,虽然幼儿教师具有很强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具备舞蹈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不跟实践结合,那就一定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尽管自身的专业素养较好,但却不能教会幼儿跳舞。这也说明在知识运用上,如果缺乏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将导致幼儿学习能力薄弱。为此,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必须由传统的保姆型教师向高知识、强能力的教师转化。

目前,很多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习意识不强,对课堂缺乏教学反思,也不能进行专门的科研,长期以来只能被动接受专家、领导的决策,这就是目前学前教师队伍整体缺乏竞争机制和发展动力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评价的模式是以教师评价的准则为核心,把评价准则与评价途径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3](P113)。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素质,新时期的幼儿教师绝不只是一位具备相当知识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业务能力高的教学工作者,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标准》对幼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二 坚持新标准,科学论证、着力构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幼教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因此,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的落脚点。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构建课程体系。

(一)保证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幼儿师范学校如何正确对待文化课,往往存在不少错误观点。许多学生认为文化课只要通过学校的考试就可以了,技能课对将来的择业影响最大,这种学习态度导致许多幼儿师范毕业生文化理论基础相当薄弱。

我们认为,文化课是幼师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助力和推手,文化课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学好它,第一是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接受能力,为以后就业创造条件。第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课对学生有着春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往往会形成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同时,文化课还可奠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继续学习进修必备的基础,此外,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很多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实际、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因此,学校要从专业教学需要出发来确定文化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能较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和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文化课知识体系。

杜威说:“当今教学上最大的失败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教授特定的东西。”[4](P203)为了避免学生个性发展被忽略的问题,幼师学校不仅要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 “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一专多能的 “复合型”人才,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 “复合型”人才,说到底,还是要抓好文化课。因此,学校要认清文化课的重要作用,要将文化课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发挥其学科价值。

(二)加强技能类课程的训练

幼儿师范学校要积极面对当下幼儿园改革的需要,要科学规划技能课程的设置。在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新发展、新问题时,要积极地关注个体的心灵成长,科学合理地开设技能类相关课程。现在许多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艺术技能特长不过硬、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及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幼儿师范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第一要明确基本技能在专业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应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人才培养方针,准确定位富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关系。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

第三要技能课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完善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术技能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艺术。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认为,学校是 “学”校而不是 “教”校,在 “教”与 “学”两个方面中,突出学生的 “学”,要通过教师的 “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徐悲鸿曾这样说:“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这些观点对技能课的教学也依然适用。

(三)侧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

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十分注重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打下基础,它们影响着学生是否具备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能力,也影响着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 “学有专长”的课程,学好它们有利于丰富以后的职业知识。如学校开设的学前卫生学,它是研究如何保护学前儿童、增进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有利于初入职场的学生顺利掌握儿童的突发生理症状。正因为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具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所以,幼儿师范学校要科学开设,要让开设的课程能反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是古人讨论教与学关系的至理名言。结合幼儿师范学校专业课的讲授问题,教师要让传者与受者双向交流,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自己的 “知识辐射”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抓住学科关键问题,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也是急需考虑的问题。

三 实施新标准,深化改革、全力提升幼儿教师培养的水平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实施新标准工作的领导

实施新标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教育行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怎样的 ‘人’的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育学理论。”[5]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实施新标准工作的领导,第一要成立领导小组。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色教育优势。怎样更新教育观念,怎样办出幼儿师范特色,离不开学校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厘清幼儿师范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办学思路。领导小组成员首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要用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的教育行为。

第二要建立课题组。课题组的任务主要是研究制定学生培养规划、科学研究思路等有关幼师专业发展方向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幼师专业的发展把握方向。如何培育学前特色专业,做强学前教育专业,并把它打造成品牌专业,这需要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规模和专业发展,科学合理地做好学校发展相关的课题。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与建立课题组,都是为了用创新发展的观念来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最终形成幼儿师范学校发展的亮点和个性。

(二)改善育人环境,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育人环境,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幼儿师范学校的关键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 (2010-2020)》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今,社会发展呼吁优质的幼儿教育,当然也呼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社会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提高幼教队伍的整体水平。田慧生教授曾经说过,“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所以,必须在师资队伍上下工夫,只有优良的师资团队,学校育人大树才能根深叶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校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三个部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教学一定要在净化学生灵魂、纯洁思想、提升人格、健康情感方面显现作用。但当下的幼儿教育中出现了许多反教育的现象,如专业理念落后,师德不高,专业知识不多,专业能力不强,甚至出现对幼儿威吓、斥责等,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说明了幼儿学校的教师队伍对毕业生素质的培养力度还不够。为此,学校更要 “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师资,重视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形成合理的运行程序”[6](P240)。

(三)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陶行知先生说:“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这说明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基于幼儿教育的这种重要地位,幼儿师范学校要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

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幼儿师范学校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把培养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还要有相关的措施予以保证。学校要明确幼师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将人才培养方案同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要根据自身的传统的优势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多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很强的优秀人才,这样脚踏实地地做实做强学前教育专业,努力打造品牌专业。其三要开展幼儿园实习活动。幼儿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有以 “儿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原则。所以,服务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学校还要组织开展幼儿园实习活动,要让学生参加包括参观、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

总之,学校在决策服务学前教育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时,不仅要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还要优化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意识,处理好 “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 “实践锻炼”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服务学前教育的需求,达到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N].中国教育报,2011-12-12.

[2]唐 淑.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叶 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6]张 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化课幼儿教师技能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画唇技能轻松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