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志愿选择行为的趋向分析与引导

2012-08-15王晨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应用分析

王晨曦

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志愿选择行为的趋向分析与引导

王晨曦

摘 要:平行志愿在浙江省实行五年来,在改变了以往志愿优先的填报方式的同时,也为高校招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高考考生的志愿选择判断,高中毕业生对相关信息掌握状况、相关因素的关注程度以及其选择行为的特点等内容,要想对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进行改进,要从微观的角度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平行志愿;选择行为;应用分析; 传播策略

王晨曦/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教师(浙江金华321004)。

平行志愿在浙江省实行五年来,在改变了以往志愿优先的填报方式的同时,也为高校招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作为高考志愿选择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大多数人仍无法针对自身的选择与需求做出明确决定,以致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差强人意。

一、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志愿选择行为

(一)志愿选择行为的主体与特点

志愿选择行为是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参与高考志愿选择的主体在不同的研究中,界定的范围和名称也不尽相同[1]。有的将高考志愿选择主体界定为考生和家长,有的则界定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本文既研究高考选择主体的个体特征,也研究其群体特征,因此本文的志愿选择主体既指学生的个体,又指学生群体。

志愿选择的过程是考生及家长综合自身、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成绩,在已有的经验、爱好与价值观的作用下,对自己将来所受教育的可能状况进行博弈的环节。目前,在我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般都被要求通过高考和高考志愿填报两个环节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选择。

自2007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平行志愿,文理科录取共分五批进行,本科共有三个批次,在志愿设置方面,本科批次均设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按照省内院校一般不高于1:1.05、省外院校一般不高于l:1.1的比例投档。每批次正式投档前一天,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院校公示的投档比例,至少模拟投档两次,第一次模拟后,及时向院校通报生源分数段分布情况,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追加计划,并及时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反馈意见;此后进行第二次模拟投档,形成模拟投档线。

由此,平行志愿模式下的志愿选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分数优先”即对所有考生按照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排序靠前的考生优先投档;“遵循志愿”是某考生投档时,遵循其填报院校的志愿顺序,即前志愿优于后志愿。2.志愿具有一次投档机会。考生已进入某志愿学校后,其他志愿学校则不再检索。如果考生在投档后被院校退档,不会被补投至曾填报而未被检索的院校,只能参加征求志愿填报。

(二)志愿选择行为的特点与趋向性分析

高考生主体的志愿选择行为通过平行志愿所体现出的特点反映出其志愿填报的方法也与以往不同。

1.以高考成绩作为投档第一标准。高考选才是以考生学业水平来衡量其升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平行志愿的推行,使得以往“志愿优于能力”的价值判断得到了理性回归。从高考生的志愿选择行为来看,平行志愿的实行较好解决了高分考生的落榜问题,使高分和中等分数考生有更大的空间去选择更理想的院校填报。

2.考生与院校的双向选择。高考志愿填报可以看做是高中毕业生向录取院校表达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具体志向和意愿。作为优质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其性质决定了高校只能从可选择的所有意愿表达者中进行择优录取。在以往的传统志愿填报当中,志愿填报的早期,主要是学生选择高校,高考生处于主动地位,高校处于被动地位;到招生实施阶段,主要是学校选择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高校处于主动地位。而在“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志愿模式下,高考志愿选择主体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志愿梯度对考生有更大优势:第一志愿可以“冲”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大学,;第二志愿可以选择自己分数“稳”能上的并且也是自身喜欢的院校填报;“保”底院校的填报应选择近几年来录取分数低于自己成绩的院校。这种双方地位变动过程和总体的地位不对等往往导致以下两个结果:一方面促使考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合理填报志愿;另一方面,填报志愿过程中高中毕业生因信息不对称而吃亏的情况大大缓解。

3.录取结果在成绩上呈扁平化分布。高校趋于更清晰的层次和等级的划分,这种等级的划分充分显现出考生的偏好在社会层面与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的绝对关联。

二、信息传播策略对志愿选择行为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的目标群体性界定

不同的高考生因其不同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和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会选择不同的信息和表现不同的行为。凭借这种学生选择的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界定高校信息传播的目标主体。

信息传播目标群体的界定应根据选择行为主体的特点界定。所谓信息传播目标群体应包括志愿选择行为的学生群体和对其产生影响的身边的人。根据上述的行为选择特点,高校信息传播目标群体即传播对象为学生群体、家长群体、中学教师、其他社会团体等。学生群体是志愿选择本意上的主体,在志愿选择的最终程序实现上也是由学生做出选择行为来实现的,所以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主体应是学生。这里的学生是广义上的学生,可以是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大学生常常被邀请作为高中毕业生志愿选择的经验介绍者,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高校信息的宣传,有利于将其发展为志愿参谋者和高校信息的推介者。家长群体作为高中毕业生志愿选择的主要参谋人,并且是学生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中学教师也是学生志愿选择重要参考者之一,也应将其界定为高校信息传播目标群体之一。社会新闻媒体拥有势力强大的宣传网络,对社会舆论起导向作用,高校应主动向新闻媒体介绍和宣传自己,而且不是被动地等着媒体的宣传。

(二)信息传播策略对志愿选择行为的理性引导

信息传播策略包括信息传播的时间、渠道和主题。信息传播策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人们的感知规则和信息搜索行为、信息传播的费用和技术的发展等[3]。

目前录取院校的信息传播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电子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电讯平台和技术向大众传播信息,比如网络、电视、电台、光盘等等。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有速度快、范围广、接触度高等特点,易于为受众接受。

印刷品传播媒介:主要有图书、报刊、招生宣传简章及手册等。招生宣传相关图书刊物有持续时间长、精度率高、时效性较强等特点。由于此类型的印刷品承载着招生宣传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招生政策,制作精美,信息量大,内容稳定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对考生了解高校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语言传播媒介:语言的传播媒介主要有学校的专门招生宣传咨询人员和校内外师生、专家学者、校友、毕业生使用单位以及教学相关的科研单位等。学校的专门招生宣传咨询人员通过咨询、聊天、座谈等方式向大众传播学校信息;而校友、专家学者等外部传播人员,通过他们的评价,间接地为学校做出宣传。相比以上两种宣传媒介,语言传播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倾向性,却是感染力最强,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对院校进行宣传,很容易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态度和看法。

综上所述,宣传效果的理想与否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系统的高校信息宣传策略。全面分析考生志愿填报的心理,合理评估招生广告投放的效果与效益,深入研究招生广告发布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招生广告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二是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招生宣传队伍。招生宣传队伍的人员配备不足,首先缘于原有的一些工作人员受旧的工作思路限制,对招生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或者有的虽然也比较重视,但不知如何开展宣传,这些都制约了高校宣传工作更好的开展。其次,吃透院校招生政策、系统学习高考生的志愿填报动机与心理,端正招生宣传态度,积极开展各项招生宣传活动,增强招生宣传的影响力和效果。

(三)改进的具体设想

如果大学要想使他们的招生工作更高效,他们必须特别关注潜在生源的大学选择行为,通过有效运用学生该行为的有价值的信息来争取更多合适的生源、完善招生环节和改进宣传策略。科学的宣传策略应包括对科学宣传主题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宣传时机的把握两个方面。

学生对高校信息内容的关注度中,排在前四名的有“师资水平”、“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和“校风校纪,其中“师资水平”的均值最高,其次是“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和“校风校纪”的均值分别排第三、第四。排在第五至第七位的分别是“深造机会”、“校园环境”、“录取度”。关注度较小的为“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费生活费”、“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可见,学生最关注学校的内容项是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资质,这点从学生对师资水平的关注度可以看出。其次是所就读专业的就业状况。学生对奖助金的关注度虽然从均值来看较为居后,但通过前文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奖助金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从学生对高校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来看,当前高校招生信息不能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需求。高校要更好地把握招生宣传的主题,应注意体现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反映学校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与内涵、办学水平与条件以及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要做出鲜明的介绍,才能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学校,使学校的合适生源增多。二是对本校的招生政策,包括对一些特殊专业的特殊要求以及当年招生政策的新规定或新变化等要加以详细和准确的宣传与介绍,如对学生的身高和视力要求、院校的加分优惠政策等的说明应具体和明确,不能含含糊糊;误导学生。二是对高中毕业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要有所回应,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尤其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注的毕业去向、专业受限、录取情况、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内容,在招生宣传中要有所体现。四是要抓住特色,突出重点。在介绍学校形象时,要抓住能反映学校形象的著名人物或典型事例;在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这样的点面相结合,才能鲜明地反映出学校的水平和特色,从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平行志愿模式下的高考考生志愿选择需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适合自我发展发向的专业和学校。与此同时,各高校要使招生工作更有效率,须特别关注潜在生源的大学选择行为,通过有效运用学生行为有价值的信息来争取更多合适的生源、完善招生环节和改进宣传策略。

[1][3]高妙飞.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23-25

[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试院[2007]41号

中图分类号:G637

B

1671-6531(2012)10-0044-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应用分析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