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2012-08-15乔力广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施暴者暴力校园

何 沙,乔力广,李 洁

(1.西南石油大学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高校管理与建设研究

大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何 沙1,乔力广2,李 洁1

(1.西南石油大学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当前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有所增加,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危害,阻碍着平安校园的建设。大学校园暴力的产生有大学生心理脆弱、法制意识淡漠等内在因素,也有教育体制、家庭和社会影响的外部因素。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可产生认识偏离、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影响。预防校园暴力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行动,共同预防。

大学;校园暴力;心理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精神生活水平却未得到同步地提高。我国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也非常庞大,随之而出现的高校校园暴力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担忧。

一 校园暴力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是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的强力打击。美国传播学者葛伯纳将 “暴力”定义为 “有意伤害或杀害,公然的武力表现”。犯罪学家把暴力区分为工具性暴力和敌意性暴力 (表达性暴力)。美国学者Henry指出:“校园暴力不仅指身体暴力或性暴力,还包括有强制控制导致的情绪和心理痛苦,种族、性别和阶层歧视导致的人际关系伤害,以及集权引起的冲突。”一般认为,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及其附近,以在校师生为主要施加对象,由各种人为因素对在校师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并导致其身体和心理伤害以及威胁其财产安全的行为。

校园暴力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学生之间的暴力;二是师生之间的暴力;三是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实施暴力;四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暴力。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为:学生之间的起侮辱性外号、谩骂诋毁、打架斗殴、勒索抢劫、甚至身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伤害行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身体、心理伤害事件;在校学生自杀事件;校外人员对在校学生的敲诈、伤害事件等等。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语言暴力、心理暴力、身体暴力。

二 大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一)内在因素

徐久生在 《校园暴力研究》中谈及:校园暴力产生的因素在个人方面主要是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压力、同龄人交往不良、道德水平法制观念等。从心理学因素来讲,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问题,而人格因素在校园暴力问题上起重要作用。

1.青少年进入大学阶段心理上产生的变化。首先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或多或少地感觉不适应。其次是多数大学生,自身心理脆弱,抗受挫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经不起压力和挫折,尤其是面对男女感情不如意时,易出现暴力心理。因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缺少挫折的锻炼,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他们刚刚通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时,把一切想象地太过完美,当现实与理想形成落差时,很难承受压力和挫折,这时候往往做事缺乏理性,自暴自弃,易冲动从而产生过激想法。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他们就会指望有一种既能让别人害怕又能维护自己尊严的手段,随之选择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暴力。当他们选择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时,不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使他们变得更加孤立和被排斥,当问题再次出现时,继续选择暴力,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校园暴力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2.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我国大学生普遍在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所受的文化教育往往与所受的法制教育不同步,没有达到相应的法制认识水平。当他们置身于校园暴力的时候,施暴者未能及时认识到自己已触犯法律,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而被施暴者或旁观者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任由事态的持续发生,这样长久以来,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和对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形成了校园暴力的恶性循环。

(二)外在因素

1.教育体制方面的欠缺。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成为大多数学校追求的目标。从我们的小学教育开始,老师和学校为了学生的升学,往往只重视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些学校和老师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区别对待,甚至讽刺、挖苦学习不好的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在他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如最近的 “绿领巾”事件, “‘好学生’和 ‘坏学生’区别对待”事件等等,都在学生心理上留下了极坏的影响。这些被贴上 “坏学生”标签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释放这种负面的情绪,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的扭曲,进而演化为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易产生反社会行为,这为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长行为以及家庭周围的环境。许久生在 《校园暴力研究》中指出:不良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不良行为、家长的素质和职业、父母离异等都可以对孩子成长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埋下暴力的种子。

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但是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健康,对孩子过于溺爱,而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对道德教育的引导。家庭不和谐,婚姻的失败,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他们产生自闭心理,甚至人格障碍。这也是他们日后进入大学校园,诱发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暴力信息的影响、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游戏的影响、不良社区环境的影响、媒体不良宣传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

近年来,商业文化对精英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消费文化也随之泛滥,严肃文化陷入绝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如 “讲义气” “拜金主义” “官僚作风” “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等等,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与网络、暴力游戏、电视接触时间过多,缺少人际交流以及与父母、老师的沟通,助长了他们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暴力主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群有关。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一旦他们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就业方面受到挫折和压力时,都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心理暴力的形成,引发暴力行为的产生,这是人心理对不满的发泄。

三 校园暴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系到祖国未来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这些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对于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了大学生认知偏离、情感障碍或人格障碍。

(一)认知偏离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偏离是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

大学生认知的形成,是通过对外界的感知、记忆、思维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导致自身认知结构的变化形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知识经验突然顿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身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认知。然而,校园暴力若发生在这个认知形成的过程中,那么校园暴力所宣扬的 “以暴易暴”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将左右大学生认知的形成,使大学生的认知发生偏离。

认知偏离表现为:其行为常常偏离正常的轨道,其行为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或者有点盲目乐观的意思,常常把中性事件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或者常常夸大事情的负面信息,甚至把好事或中性事件解释为灾难性的事件。结果,由于过分乐观的结局没有预期发生,当事人常常又会陷入期望落空的境地。

(二)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规律受到破坏,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态度上的紊乱。

一般来说,人们健康的情感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是人们正确认知的反映。但是,大学生耳濡目染校园暴力的这个过程,往往使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感情用事。而校园暴力的频繁刺激,往往又使大学生变得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脆弱,进而引发抑郁和焦虑,导致情感障碍。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频繁接触暴力的青少年较其他青少年,更容易感到抑郁和焦虑,比较自卑自闭。所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导致大学生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狂躁或低落,或两者交替出现。结果导致情感迟钝、情感淡漠、社会行为的异常,使他人无法接受,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人格障碍

“人格”一词最初来源于意大利伊特拉坎语,是指戴上面具后的形象。郑雪在 《人格心理学》中指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人形成特有的非正常行为模式。

人格的形成就像人的成长那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发生与存在,是同校园文化因素紧密相连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生理逐渐趋于稳定,而心理、情感、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即将成型的关键时期,校园暴力的产生必会冲击大学生心理的稳定,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如被施暴者受到恐吓施暴,必然会留下创伤性经验,经常做恶梦,精神恍惚,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有学生为了需求保护而转投于施暴者,加入他们的团伙。而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又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因此被施暴者又反过来影响周围同学,进而影响其他同学人格的形成,严重者产生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行为活动易冲动、自制力差、心胸狭隘、好嫉妒,易钻牛角尖,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大多是贬低。导致结果:主观上感到痛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对环境适应不良,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恶果。

四 预防大学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建设

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主要内因就是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培育其健全的人格。

一是提升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水平,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

二是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学法、懂法,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以及怎样保护自己。

三是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校大学生感到孤独,受人排斥是其发生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受排斥感,更有助于他们远离暴力事件和对抗性冲突。

四是使他们养成经常与家长、老师沟通的习惯。当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主动诉说内心的积怨,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开导和帮助,化解心中的不满,从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政府和学校

首先,政府和学校应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落实,建立三维立体网状的防御措施,在校园暴力预防上建立情景预防、学校预防和政府预防三位一体的预防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其次,大学教育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法制教育,丰富法制教育课堂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强化法制观念。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生命的热爱;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及时消除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对于那些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要及时的、适度的处罚,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掌握处理暴力事件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应变能力。

最后,学校要加强老师责任心与爱心教育,使他们对学生不区别对待、同等关爱,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帮助。努力建设政府牵头、学校主导、教师配合、学生参与的 “四位一体”的平安校园。

(三)政府和社会

政府和社会应担负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打击不良社会风气、净化网络环境,尽量降低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大众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在新闻报刊、公益广告、网络中去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用传统美德和有着积极影响的人物事迹处处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远离暴力,自觉从心理上抵制暴力,养成良好的品质。

另外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公正、公平的资助平台,解决他们日常生后中的困难,使他们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四)家庭

许久生在 《校园暴力研究》中指出:在家庭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重视家庭教育,倡导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以提高家长家教水平;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义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特殊家庭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要为他们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同时,父母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仅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注,更要时时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纠正,使他们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从而降低其暴力行为的发生的可能。

通过大学生自身、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尽到各自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独立自强的健全人格,不断开展法治教育学习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质,使校园暴力的危害降到最小的范围。构建一个健康、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际关系和谐、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后备力量与支持。

[1]许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2]李进忠.减少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倾向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4,(10).

[3]裴芳芳.校园暴力犯罪引发的教育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

[4]赵 珊,熊 英.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

[5]李 琦.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不良影响[N].中国艺术报,2006-02-17.

G647.4

A

1674-3652(2012)04-0092-04

2012-03-1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项目“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心理影响的研究”(CXSL-0100209)。

何 沙,男(布依族),贵州兴义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乔力广,男,河南驻马店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施暴者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暴力”女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