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价值视角下的读书无用论透析

2012-08-15冯翠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读书无用价值学校

冯翠云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价值视角下的读书无用论透析

冯翠云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读书无用论是对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价值的否定。而教育价值的存在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进行关注和投入的根本前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对教育价值定位的 “非共生态”。因此,我们在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时,应追求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教育价值定位的和谐共生存状态,努力构建一种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两翼的和谐的共生存教育大系统。

读书无用论;教育;价值定位;共生存状态

“读书无用论”论调出现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对该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究,从教育投资、知识与权力等各种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既有研究文献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笔者从教育价值定位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期有助于人们对教育价值进行合理的定位。

一 读书无用论的实质

读书无用论实质上是关于教育价值定位的问题,即认为教育无价值,这种 “无价值”更多的是从个人功利、物质层面,通过对教育投资与收益的比较而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的。通过对读书无用论既有文献研究的梳理与概括,可发现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者在评价教育时,因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对读书 (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这也反映了读书无用论者支持教育的最终评价取决于教育与工作的关系。

二 价值与教育价值

关于价值内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他在 《以李嘉图理论为依据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无产阶级反对派》一文中还提到:价值 “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从马克思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价值反映着主客体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从而任何活动的进行也必然期待活动价值的体现。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发生的一种高级活动,不同的教育活动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 “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诉求往往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表达。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诉求。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它体现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又有应然与实然之分。

三 教育价值视角下透视读书无用论

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育活动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而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教育活动中,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处于较和谐的共生存状态。而当下,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处于 “非共生态”。

(一)国家与个人对教育的应然价值定位

1.国家对教育的价值诉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制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包含了对教育应有价值的诉求。教育目的是在教育活动发生以前就被提出的,是国家、社会以及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设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其最终定位的几种典型表述是:培养 “劳动者”、 “人才”、 “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 “公民”等。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上述的几种教育定位应该说都各有其特定的合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始终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教育主体——人的价值需求,更多的是指向国家和社会的。这些教育定位都不够适切,内涵不够丰富,外延不够完整。如此抽象的教育目的所反映的教育价值也是抽象的,在抽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制约下的学校教育是 “以抽象化的文字为载体的知识教学,抽离了知识本身蕴涵着的 ‘生命性’、‘生活性’的内涵和意义,很难让学习主题产生认同与情感共鸣”[3]。无疑会与个人的具体的教育价值诉求产生疏离感与陌生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救国”、 “科教兴国”、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之类的说法,反映了国家始终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工具, “当学校向着某种工具职能处倾斜时,事实上就是造成政治动物或经验动物,或其他形式的片面发展的人,学校忘记了它的对象。”[4]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人,而当学校忘记了它的对象——人,那它的对象也将忘记学校教育对自身的价值,故而认为 “读书无用”。

“我们的教育一直围绕着政治、经济、社会运转,偏离了教育 ‘以人为本’和 ‘发展人’这个 ‘道’”[5],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它的对象——人的发展,以人为本,这样大众才不会感到读书之用仅仅在于成为国家的“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公民”,而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成为人’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其他一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把自己创造成为真正的人”[6],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是人生活的手段,人的生活本身才是目的,而我们的教育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把教育异化为一种工具,缺乏对人的关怀。

2.个人对教育的价值诉求。“在简单的社会中,家庭在文化上,在生活上,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它可以教养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子来。可是社会生活复杂之后,分工更细,知识更精确,技术更专门,有一部分抚育作用不能不从家庭移出来,交给特定的教育机关了。”[7]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抚育包括家庭抚养和家庭教育两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抚育作用从家庭移出,交给特定的教育机关——学校。家庭部分抚育作用包括家庭抚养中的部分监护权利与义务,以及家庭教育的部分教育权利与义务,后者占较大比重,把 “能传给他们自己独立在社会上谋生时所必需的一套基本技术、知识、态度和道德”[8]的责任交给学校教育。在这个抚育责任移出的过程中,大众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意识: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学校教育功能的夸大,即 “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成了教育的‘轴心’”[9]。正因为学校教育处于这样的 “轴心”地位,因此,在社会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大众往往会将矛头指向学校教育,质疑学校教育的价值,现行的读书无用论就是一种结果。

在受教育者遇到生存或生活问题 (如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就会感慨 “读书有何用”,读书无用论这种论断忽视了完整的 “使人成人”的教育系统是由三部分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的。而作为教育系统之一的学校教育显然不能完全承载起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个月的知识在家庭或社会中可能几个小时就被消失殆尽了。

(二)教育的实然价值

尽管国家和个人对教育价值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而教育的实然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状态。教育的实然价值是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以及人的活动进行评估的。当教育所培养的人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和个人将根据教育所培养的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具体行为来判断教育的应然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国家和社会更多是从教育所培养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为大众所做的贡献来判断教育价值。而个人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生存状况以及自身价值体现的程度来评价教育价值。不同的价值诉求也意味着他们在评价教育实然价值时将会出现一定差异。

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通过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方式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提供技术与文化支持,受教育者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国家评估教育实然价值的重要依据。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一个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也是拷问国家和社会的教育价值何在。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当下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力等便是我们的教育未能发挥它的应然价值的具体体现。

“教育的惟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 ‘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10]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抱有一定的价值期望是合乎常理的。在学生离开知识的象牙塔步入社会时,不能 ‘安其所’‘遂其生’,此时受教者往往会对教育价值提出质疑。

持有读书无用论的少数个体或群体,就是经历过教育的洗礼后或者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经历过教育的洗礼后,仍不能 ‘安其所’ ‘遂其生’时而产生的一种想法。这些少数个体或群体寄希望于教育为自己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智力支持,其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拥有多少知识、将来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而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生存和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 “脱离乡村,进入城市”或者是进入更高一级社会层次的工具,更强调教育的物质回报,希望 “受教有所值”,认为接受教育的洗礼后,美好生活的到来是顺理成章的,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读书或教育的 “施舍”,而缺乏从自身层面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性,从教育所传递的知识与文化之中汲取个体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源。

“毋庸讳言,人为了生存发展要满足衣食住行等诸种物质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的基础性需求。但人绝非仅具物质需求,人之为人是因为他还具精神的需求,人有各种精神需求,追求至善、粹美,追求本身品格之完善与发展都是人的精神需要”[11]。而因为教育的精神价值往往无法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评估,因此也常常被人忽视。因此我们在评价教育价值时,不能只关注其物质层面的价值。教育价值是物质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读书无用论者也忽视了教育价值的滞后性,在我们接受教育后,教育对我们的价值可能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教育带给我们的实惠。并且,教育使我们 “安其所” “遂其生”,不仅是要摆脱个人生存问题,更是要为了社会的发展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更是为民族复兴。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存在着两种具有较大差异的现象:许多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然而仍然有学生面临着 “就业的多种选择”,那么,在抱怨读书无用时,也应当反思产生 “就业难”与 “就业的多种选择”巨大差异的根源,从自身方面寻求问题的解决之策,提升自己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如果 “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其实这最后所达到的境界,教育也大可以不管,因为如果因教育的努力而人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12]。个人与国家应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非利益排斥体。

由于国家与个人对教育的应然教育价值诉求的 “非共生态”,才导致了国家与个人对教育的实然价值的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价值定位时,应把个人与国家对教育价值的诉求与期望都纳入到对学校教育起规范作用的条款中,兼顾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天人合一,应然与实然价值的契合。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类自身充实、提高和完善的需要,以使教育的双重功能相契合。当前,社会教育边缘化问题非常严重。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调整教育策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均衡发展[13]。应该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两翼的和谐的共生存教育大系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6.

[3]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

[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66.

[5]倪胜利,张诗亚.回归教育之道[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6]鲁 洁.做成一个人[J].教育研究,2007,(11).

[7][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4.

[9]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

[10][12]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11]鲁 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13]赵庆来.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与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11,(10).

On the Idea of Uselessness of School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Value

FENG Cui-yun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The idea ofuselessness ofschooling isessentially a denialofeducation(especially schooleducation). The existence of education value is the premise for a nation and an individual’s concern for education.The idea of uselessness of schooling arises basically because of the “non-symbiosis”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value by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Therefore,in orientating education value,we should pursue a harmonious symbiotic state of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on two level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nd try to construct a symbiotic education system centered on schooleducation,with social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as its twowings.

idea of uselessness of schooling;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symbiosis

G40.052.2

A

1674-3652(2012)04-0015-03

2012-02-25

冯翠云,女,河北邢台人,主要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读书无用价值学校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校推介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读书无用吗?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