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2-08-15宋亚超
○宋亚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一、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任务更加明确,产业、税收、土地、投资等政策措施更为优惠。随着沿海产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糖业生产格局“东糖西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云南以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了蔗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蔗糖作为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的扶持政策将顺应这种变化,加大对云南糖业的支持将是国家战略。
2、国际农业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云南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且这些国家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土质肥沃,双方在经济、产业和资源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又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与东盟国家共同实施的“10+1”、“10+3”合作中,中国把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等作为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为双方和多方开展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为云南蔗糖产业进一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实施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
3、国家糖料基地县建设
为切实抓好糖料生产,提高糖料生产的科技水平,从2010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糖料高产创建活动,计划2010—2015年期间在优势区域或重点区域内创建150片万亩高产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高糖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于2010年5月首批启动的全国甘蔗和甜菜8个(省、区)主产区5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南方甘蔗优势区占40个,云南省的盈江、陇川、龙陵、永德、耿马、双江、勐海、澜沧、孟连、元江、弥勒、红河12个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甘蔗高产示范片创建县,这将极大促进云南甘蔗种植水平和促进蔗糖产业的发展。
4、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转折
继2004—2010年国家出台诸多强农惠农政策之后,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十二五”云南将迎来水利建设的重要黄金期,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几百件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地1000多万亩,这将有效缓解因水利设施薄弱而制约甘蔗单产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从而加快提高甘蔗生产效率。
5、云南丰富的热区资源和有利的市场条件
云南是北回归线横跨我国境内最长的省份,省内热区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气温高、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国内食糖市场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食糖价格的大幅上涨,甘蔗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这种内外部的有利条件,助推了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蔗糖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步伐。
二、云南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全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旱地蔗区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3.5吨左右。加之云南降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甘蔗生产旱、寒等自然灾害突出,加剧了甘蔗生产的自然风险,严重影响了蔗农收入和甘蔗产业的稳定发展。
2、糖料种植成本上升,种蔗比较效益低
由于甘蔗种植保险、糖蔗联动价等发展滞后,蔗农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加之近年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热区种植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而劳动密集型的甘蔗种植,由于机械化水平低,虽然收购价格近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蔗农积极性受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大幅下滑,“甘蔗上山”成为了大势所趋,甘蔗种植的立地条件总体下降。据2010—2011年榨季的调查,种植甘蔗每亩水田、水浇地比种植其他作物年收入少800—8000元不等,仅旱地种植甘蔗每亩比种玉米收入高出190元左右。
3、蔗糖企业生产率低,综合效益不高
云南制糖企业经过整合重组,制糖企业由整合前的78户重组为26户,产业集中度已大幅提高,平均每户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由1800吨提高到7307吨。全省糖业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19万吨,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8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而2005—2010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53%~62%。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此外,大多数糖业企业仍处于“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阶段,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综合效益不高,总体效益不稳定,对蔗农的扶持政策时断时续,没有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的稳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效益发挥不佳
品种选育推广仍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各地多样化气候、土壤类型需求和蔗糖产业提质增效的要求。现有适应肥水条件好的田蔗品种多,适应旱坡地种植的抗旱品种少,旱地平均单产仅为3.5吨/亩,与广东、广西等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甘蔗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影响制糖企业效益。同时,甘蔗产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很多甘蔗主产县(区)从未设立、或是因机构撤并而无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主产甘蔗的乡镇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手段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甘蔗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2009年启动的“云南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现初步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甘蔗产业研究平台,为甘蔗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体系优选形成的12种甘蔗间套种模式和技术,核心示范面积达32920亩,农民平均增收360元/亩,有效地提高了种蔗的比较效益;育成甘蔗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0万亩,新经济效益达1.9亿元。由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扶持,扩大体系建设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功能与作用。
2、改善甘蔗生产基地条件,实现甘蔗产业的稳步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等各渠道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大对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使制糖企业自觉对蔗区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三是甘蔗生产水利化建设优先申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四是广泛发动受益区群众积极筹措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积极争取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为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从而提高甘蔗生产的抗灾和减灾能力,保障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
3、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对蔗糖产业发展专项投入。各级财政要建立支持蔗糖产业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蔗糖产业发展。二要加大对甘蔗机械化推广扶持力度。加大对甘蔗种植购置费的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农机服务,着力改善甘蔗种植的作业条件,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糖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实行特别授信;积极发展甘蔗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办甘蔗保险业务,将自然灾害的风险损失或蔗农独自承担的风险损失,分散到各年和各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蔗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蔗农的收入。
4、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甘蔗专业合作社、甘蔗协会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有条件的甘蔗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甘蔗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二是健全蔗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糖厂+专业合作社+农户”或“糖厂+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引导和促进制糖企业与蔗农之间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稳定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采用各种生产要素入股、产权联合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化各个环节的增值利润;引导和支持甘蔗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行“以丰补歉”,增强蔗农与龙头企业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提升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5、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国际合作
一是加大政府调控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尽快签订中缅、中老关于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和农业合作的政府之间的框架协议,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研究制定云南蔗糖国际合作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有序地加以推进;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投资者提供东南亚国家农业市场、各国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蔗糖产业对外开放。放宽制糖企业“走出去”资本出境的限制额度,对对外投资项目下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出口、糖料及加工品进口应及时给予足够的进出口配额支持,给予农资和产品进出口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对人员出入境简化手续、及时办理,并给予办理意外身故保险支持等。三是构筑便捷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
[1]张跃彬、吴正煜、刘少春等:云南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
[3]邓军、蔡晓琳、付思明等:中国蔗糖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1).
[4]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领导干部手册2010[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张跃彬、吴才文、刘家勇等:现代甘蔗产业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建议[J].中国糖料,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