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12-08-15胡建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全球化国际化

胡建华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笔者认为,就是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制度发展理念与经验等向国际社会进行宣传和讲解以及推广的一种社会制度发展的国际思路和途径,以其具有人类普适性文明特征的制度发展理念和经验来突破国别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其能被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所学习和借鉴,从而能惠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以为更多民众带来福祉。但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主权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核心利益与价值观及在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战略背景下导致大多民族主权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地位不平等,同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障碍。对此,我们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政治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国际化研究人才,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进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适性文明特征的社会发展制度在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以让世界更客观公正地理解、认识中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不平等地位严重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

经济发展富裕的国家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导致各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作用的发挥参差不齐,比如欧盟、西方7国集团(G7)及八国集团(G8)对全球化治理的影响和左右程度比较大,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非拉,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国家发展制度借鉴的国际化视野方面比较狭窄,这极大地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民众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福祉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种国家发展的制度借鉴、民族协商与合作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在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理念基础上结合各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地位而健全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维护国家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保障的新的国家政治经济秩序发展制度,由于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地位不平等导致其国内制度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影响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向国际范围的延伸和持续。

(二)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国际战略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其实质是一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理念、经验、方法及模式的国际借鉴,并不是说世界其他国家都要照抄照搬社会主义制度。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新建并维持国际化的经济政治发展制度体系已成为必要,与此同时,已有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及民族国家难以发挥各自的力量实现全球治理发展的宏伟目标,有人主张给联合国足够的权威使其发展成为全球权力机构似的“世界政府”,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仅联合国不可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惟一责任承担者,各民族主权国家也不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治理的惟一责任者,其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国际公民社会共同承担。[1]但是由于美国长期奉行单边主义国际战略,致使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许多问题不能在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制度理念、经验、方法及模式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解决,成了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其制度发展的国际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中国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融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领域,包涵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建等各方面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发展到现在,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已经很完善和完美了,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环境面临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的长期搏弈和抗衡;二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发展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如何配套发展等问题;四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党内民主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五是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平衡协调发展问题;六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群众基础问题;七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与消费方式之间的和谐共生问题;八是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理论问题的重新研究与厘定问题;九是对“中国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和不断完善的问题,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制度发展权威性的客观需要。

(四)各民族主权国家各有其不同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是个极大的内在制约

各民族主权国家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传统发展的差异,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各有自己极不相同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观,难以在国家涉及到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和共识,诸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理念的国际化借鉴方面也是如此,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是个极大的内在制约。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冷战后的世界主要由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非洲文明等构成的,每一类文明的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核心利益观。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了某些政治价值的普遍化以及对民族主权国家传统的公民观和种族观提出了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主权国家会放弃其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价值观,相反,想方设法保护其国家民族核心利益和价值观会成为各民族主权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还面临着极大的内在制约因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实施路径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奠定物质基础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在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条件。我们要充分意识到经济全球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创造了有利时机;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范围内民众转变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观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地位。基于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应顺时而动,坚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走出一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道路。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中国与全球经济相谐合的步伐,加强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调适能力;二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高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三是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不能依赖和受制于国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期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实质是国家软实力建设,是社会生产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它主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过程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结合中国的实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契机,积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积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主要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及中华文化三大形态的有机融合与发展。[3]再次,在树立正确文化国际发展观、完善文化体制及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平台,大力开展文化外交,[4]如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办孔子学院,建立海外文化中心,积极开辟国际频道,《人民日报》等报刊媒体也发行多种国外语言版等,这些形式和途径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重要文化平台和基础。

(三)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及其正确发展方向,就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普适性相结合,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定背景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其特殊性,但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具有普适性,是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例。其次,作为人类共同财富价值的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在政治发展中创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积极为我所用,“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阶段,离开具体条件谈民主,不但达不到发展民主的目的,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5](746)这个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在民主认知上的重要表达,其阶级立场并不排斥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意义。在财富的概念上,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无国界和阶级性问题。[6]承认这一点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方向。再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独特性与人类政治文明普适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过程中所需要和具备的世界政治要素,确保中国坚定自身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又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正确政治发展方向,这是由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发展的普适性及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主流趋势所决定的。

(四)积极培育国际化研究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关键在于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4]要高度重视人才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性。重点打造一支以研究和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使命的知识精英队伍,这支队伍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重要使命,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推广过程中,一是要利用好自己的身份角色优势,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权威,与国外意识形态领域学者专家广泛开展交流,学术交流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方面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在深入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国内外社会发展制度及国内外政策取向,利用学者优势身份在广泛交流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成果,借助国外其他国家政府智库作用的发挥,使国外政要政策制定大力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影响国外民众的意识形态,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奠定更广泛的民众基础。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品学术国际化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理论研究工作者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有着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积极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学术精品,客观、准确地向外国学者介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术前沿及学术热点,积极引导国外政要、学者、普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正确认识和看法,逐步使得他们消除自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冷战时期特有的意识形态差异而导致的对中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敌视和误解,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范围的国际认同。

[1]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30.

[2]谭洪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3):393.

[3]姜正国,李高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157.

[4]李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的理论思考[J].理论学刊,2010(11):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齐卫平.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江汉论坛,2011(1):13.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全球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