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与三峡文化的建构

2012-08-15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题记绍兴

曾 超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

以晁公武、晁公溯等为代表的昭德晁氏家族于宋代靖康南渡以后移民、任官于巴蜀,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创造力,积极进行三峡文化建构和三峡文化创造,对三峡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一、昭德晁氏家族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乃中原文化大族。“晁氏自汉御史大夫错以身殉国,阅千余年,宋兴而翰林文元公讳迥、参政文庄公讳宗(悫),父子以文章德业被遇真宗、仁宗,继掌内外制,赐第京师昭德坊,子孙蕃衍,分东西眷,散处汴、郑、澶、济间,皆以昭德为称。”[2]汴梁宣德门前天街东首有昭德坊,乃晁氏世居之地。晁公溯就云“某家大梁,垂百余年不迁。”[3]

昭德晁氏家族远追晁错为始祖。晁公溯自称“颍川晁某”,[4]盖为彰显先祖晁错,而其直接始祖乃晁迥。晁迥(948—1031年),字明远,澶州清丰人,后徙彭门,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为大理评事,累擢右正言,直史馆。召试,除右司谏,知制诰,判尚书刑部,累官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时修礼文之事,诏令多出其手,后以太子少保致仕。献《咸平新书》50篇和《理枢》1篇,后献《斧扆慎刑箴》、《大顺审刑无尽灯颂》等5篇。迥善吐纳养生之术,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历官莅事,未尝挟情害物,真宗称为好学长者,卒谥文元,著有《翰林集》30卷、《道院集》15卷、《法藏碎金录》10卷及《耆智馀书》、《随因纪述昭德新编》各3卷。

晁宗悫(985—1042年),字世良,澶州清丰人,迥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1040年),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二年(1042年)以疾免。谥文庄。《隆平集》卷7、《宋史》卷305有传。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人,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绍圣初,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立,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

晁说之(1059—1129年),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钜野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以“博极群书”荐于朝廷,曾巩亦曾力荐。元符三年(1100年),知无极县。应诏上言祗德、法祖、辨国疑、归利于民、复民之职、不用兵、士得自致于学、广言路、贵多士、无欲速无好高名等十事。后历任监陕州集津仓、监明州船场,通判廊州、提举南京鸿庆宫、知成州。靖康初,任秘书少监,寻以中书舍人兼詹事。力言三镇不可割,谏止钦宗不可弃汴京出狩。高宗即位,任接猷阁待制兼侍读。其说颇杂,不专一师。从司马光学《太玄》;从邵雍弟子杨贤宝习先天之学,穷三《易》之旨;于泰山孙复之门,从姜至讲《洪范》;在关中留心张载之学。创景迂学派,主要弟子有朱弁、王安中。他守司马光疑孟之说,不喜《孟子》,奏请去《孟子》于讲筵。攻击王安石“新学”,不遗余力。崇尚《中庸》。主张人应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其说专主北学,诂训多取许慎《说文解字》、陆德明《音义》。亦采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王昭素、胡翼之等人所论。晚年颇信佛学,日诵《法华经》,自称“国安堂老法华”,又称“天台教僧”。吕东莱评谓“其学固杂,然质厚而少穿凿,可取者多”。[5]主要著述有《易商瞿大传》、《书论》、《易商小传》、《商瞿易传》、《晁氏诗传》、《诗论》、《晁氏书传》、《晁氏春秋传》、《春秋辩文》、《春秋年表》、《古论大传》、《论语讲义》、《壬寅孝经》、《五经小传历谱》、《周易太极传》、《外传》,均佚亡。《易玄星纪谱》、《易规》、《中庸传》、《景迂生集》等,今存。

晁冲之,字叔用,又字用道,钜野人,江西诗派诗人。绍圣年间(1094—1097年),因元祐党争剧烈,隐居于阳翟具茨山,自号具茨。后回汴京,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与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吕本中将其列为《江西诗社宗派图》26人之一,说他在“众人方学山谷诗时”,“独专学老杜诗”。[6]其诗笔力雅健,七古《李廷墨诗》,风格高古。刘克庄称赞他“意度容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南渡后放翁可以继之”。[7]其《送一上人还滁琅琊山》得到清代诗宗王士祯赞赏。晁冲之于词作亦有一定成就。《汉宫春》等词构思新奇,世人评价较高。其作品流传至今者有《晁具茨先生诗集》15卷,《海山仙馆丛书》本,收入诗167首;近人赵万里辑有《晁叔用词》1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

晁咏之(1055—1106年),字之道,济州钜野人,以荫入官,调扬州司法参军,未上。时苏轼守扬州,补之倅州事,以其诗文献轼。轼叹为奇才。复举进士,又举宏词,为河中教授。元符末,(1100年)应诏上书论事,罢官。后为京兆府司录事。秩满,提点崇福宫,卒。著有《文集》50卷,《宋史》有传。

晁端礼(1046—1113年),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人,其父葬于济州任城,遂为任城人。一说徙家彭门。北宋词人。晁补之称其为十二叔,常与唱和。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官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蔡京举荐,应诏到京城,《并蒂芙蓉》词,得徽宗称赏。有词集《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6卷,有毛晋汲古阁景宋抄本。

此外,昭德晁氏家族还有著名文学家晁祯之等。

靖康南渡后,昭德晁氏家族不少人士移民入蜀,据白鹤梁题刻就有晁公武、晁公溯、晁公适、晁公退、晁公荣、晁子员以及晁氏家族姻亲涪陵太守孙仁宅、孙允寿父子,高邦仪、高宁祖父子和王掖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晁公武、晁公溯兄弟。

中原昭德晁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文化创造力均极强。这里不妨再看看一些晁姓宗祠通用联。“姓启子朝;望出颍川”,此指指晁姓源流和郡望。“文章典丽;法律严明”,典赞晁说之、晁错事迹。“景承文献;世掌丝纶”,典赞晁公溯、晁迥事迹。“风流别驾;昭德先生”,典赞晁补之、晁公武事迹。“学精太数;世号智囊”,典赞晁崇、晁错事迹。“兄弟五进士;父子两尚书”,上联典赞宋代晁端有、晁端禀、晁端彦、晁端礼、晁端申五兄弟,皆中进士,下联典赞宋代晁迥,真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其子宗悫,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经术深治,雄文天下第一;词锋铦利,奇才海内无双。”典赞晁补之、晁说之事迹。《郡斋读书志附志》有《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所谓二百家者”有晁补之、晁咏之、晁公溯等,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周敦颐、苏轼、黄庭坚、喻汝砺、冯时行、李焘、王十朋等并录。

二、昭德晁氏家族移民入蜀

因晁公武所著《昭德文集》已经亡佚,故关于中原昭德晁氏家族移民入蜀的经历主要见于晁公溯的《嵩山集》之中。

靖康南渡。北宋末年,女真崛起,迅速灭辽攻宋。《宋史纪事本末》卷56“金人入寇”云:“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十月,金将粘没喝、斡离不分道入寇。”十二月,宗翰(即粘没喝)、宗望(即斡离不)两军抵汴京,钦宗降,北宋灭亡。值此干戈纷扰之际,部分昭德晁氏家族南迁。《嵩山集》卷47《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说:“且不幸生十年而北敌发难。”同书《梁山县令题名记》谓:“丙午岁,始去其里中”。丙午即宋高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敌发难”即金人“分道入寇”。金人南下是部分昭德晁氏家族南迁的主因,南迁时间在1126年。

金人南下,晁氏南移,父死国难,兄弟流离。《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云:“先君(晁冲之)惟国之忧,不忍舍而去,留佐东道,师败于宁陵。某不能从死,独与兄弟扶携而东。方乱,市无车驷可假,而奔就有焉。贫不能得,煢然其幼也。会天雨雪,足涂潦,不能胜数步,一仆罢,曳不能起,相持而恸,更掖之而进。”又《张待制》说:晁公溯“生十一年而孤”。据此,公武、公溯之父晁冲之“忧国忧民”,“留佐东道”,然兵败宁陵,为国殒命。晁公武“独与兄弟扶携而东”,被迫南移。兄弟,当包括公休(子嘉)、公武、公溯、公荣、公退、公适兄弟六人。

辗转入蜀。晁公武、晁公溯兄弟经睢阳、淮河、泗水至吴越,西上楚泽,溯三峡入蜀。《嵩山集》卷1《悯孤赋》用诗赋的形式回忆说:“眷欲留此故都兮,怀维桑之攸止。豹侁侁而眴关兮,宇将颠而藩陊。心眐眐而横騖兮,撰余辔于睢之阳。朝发轫而南迈兮,惨去故而尽伤。……介淮海之具区兮,幸去危而即安。俄魏狸之涉泗兮,赤囊翩其若翰。幼遭世之阨艰兮,尚童羁而未冠。……登句吴之崇壤兮,聊弭节而彷徨。魂伧囊而而稍宁兮,卜予适其何方。……厌棼乱而愿游兮,问夫途之所在。……绝楚泽之泱灙兮,天无风而扬波。陟三峡之峻阪兮,陆纡轸而嵯峨。”又卷 6《怀淛中兄弟》亦说:“昔游楚泽窥衡湘,……穷途问津西入蜀……”卷1《屈原宅赋》称:“余入蜀之初,尝至于秭归之山。”在辗转入蜀的过程中,因旅途艰辛,入蜀后,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梁山县令题名记》就谈到晁公溯的深切感受,“故益苦厌行役,每闻道上车过,轣轆有声,辄魄动而悸。”

投亲涪陵。晁氏入蜀,其主要原因是避乱,同时兼有姑丈孙仁宅为官涪州。绍兴十年(1140年),孙仁宅为涪陵郡守。白鹤梁《孙仁宅题记》云:“郡守孙仁宅题。”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晁叔用》载“涪陵太守孙仁宅既为鑱诸忠州丰都观。”因之,晁公武、晁公溯兄弟前往投靠。对此,《张待制》云:“某生十一年而孤,为孙姑丈所教育。”晁公溯更把得到姑丈养育视为幸事。《嵩山集·查运使》说:“某幸甚,蚤获预英游,而姑氏孙涪州亦识先府君。”

这样,部分中原昭德晁氏家族就移居到达巴渝地区。从现有材料看,移居巴渝的晁氏家族主要有:(1)晁公武,见于南宋绍兴己未年(1139年)《张仲通等题记》、南宋绍兴庚申年(1140年)《孙仁宅题记》和《晁公武题记》以及重庆朝天门“灵石”《晁公武丰年石题记》。(2)晁公荣,见于《晁公武题记》。(3)晁公退、晁公适,见于《孙仁宅题记》和《晁公武题记》。(4)晁公溯,见于《晁公溯题记》。(5)晁公休(子嘉),见于《嵩山集》卷四七《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6)晁子员,见于《晁公武题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晁公武、晁公溯兄弟。

晁公武(1105—1180年),字子止,号昭德先生,中国著名目录学家。出身世宦家族,七世祖晁迥官至礼部尚书,族父晁补之,从父晁说之,均为著名学者。晁冲之之子,金人南侵,举家避难四川,定居嘉定,家富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登进士第。公武后为四川转运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又知荣州、合州、泸州,隆兴初年(1163年)入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年)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侍御史。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乾道五年(1169年)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累官至吏部侍郎,著有《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称此书:“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另著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诂训传》46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诂训传》30卷、《石经考异》1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10卷、《老子通述》2卷、《昭德堂稿》60卷、《嵩高樵唱》2卷等。

晁公溯,一写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人,公武弟,诗人,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洺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时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三、晁氏家族对三峡文化的构建

昭德晁氏家族进入巴渝地区以后,特别是晁公武、晁公溯等人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实践,对三峡文化的建构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一)学业养成

对于晁公武、晁公溯而言,其学业的养成固然有昭德晁氏家族的家学渊源。然因特殊缘由,晁公武、晁公溯的学业养成主要是在三峡地区的涪陵完成的。关于晁公武的学业完成,详情已经无法确知,参照晁公武、晁公溯兄弟的年龄以及晁公溯的科考情况推测,晁公武的学养完成主要巴渝之地。而对于晁公溯的学业完成来说,则在涪陵确定无疑。《送子嘉兄赴达州司户序》载:“且不幸生十年而北敌发难。”《张待制》说:“生十一年而孤”。推知晁公溯生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张待制》又云:“为孙姑丈所教育。”《嵩山集·云安县尉廨兰菊轩记》记载孙仁宅之子广陵孙长文“自朐忍以书来。……长文于某为外兄,相从十五年,悉其人温厚长者。……绍兴年月日颍川晁某记。”可见,晁公溯的学业完成主要得力于其姑丈孙仁宅,并与外兄孙长文交往至密。在姑丈孙仁宅培育下,晁公溯学业大成,绍兴八年(1138)考中进士,[8]是时晁公溯二十三岁,故其学养完成应是在涪陵期间的。《悯孤赋》说:“三岁进而宾兴兮,非吾宗其谁克。”可能就是指举进士一事。

晁公武、晁公溯的学养完成,不仅对其后来的文化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使之成为三峡历史文化名人。《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曾列有宋代有影响的名臣文粹二百家,就有晁补之、晁咏之、晁公溯等,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周敦颐、苏轼、黄庭坚、喻汝砺、冯时行、李焘、王十朋等比肩。

(二)任官巴渝

昭德晁氏家族移民巴蜀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逐渐在政坛崭露头角,任官巴渝,从而对三峡文化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晁公武,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初为井度属官。绍兴十一年(1141年)官四川转运副使属官,绍兴十五年(1145年)赵不弃为四川宣抚司总领钱粮官,辟公武为其钱粮所主管文字。对此,钱保塘编《涪州石鱼题名记》注说:“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系年要录》绍兴十七年二月注引李焘撰《晁公武墓志》云,阶成岷凤,四州并属。……宣抚司即用公言,奏析利州路为东西,俾先为经略使者分领之,由此益重公,而幕下士皆忌。其后宣领使缘他故重贬。议者或咎公憾彼不相知有所报复,盖非也。公武,冲之子,此时为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主管文字。按分利州路为东西,此绍兴十四年九月事。所称宣抚使,指郑刚中,是时为四川宣抚副使也。五年十一月,赵不弃行太府少卿,充四川宣抚司司领官。十七年二月,符行中代之,是此数年间,公武为不弃属官也。”绍兴十七年(1147年)以左朝奉郎通判潼川府,寻改知恭州。绍兴二十年(1150年)知荣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十六(1156年)年知合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隆兴二年(1164年)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乾道元年(1165年)除集英殿修撰,再知泸州。乾道三年(1167年)提举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任,除敷文阁待制,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乾道四年(1168年)“三月庚午,以敷文阁待制晁公武为四川安抚制置使。”[9]钱保塘注:“时米价腾贵,人民告饥,公武以钱三百万贯籴六万石,专充赈粜,以备久远,民人赖之。(《四川通志》引旧《通志》)。……五年,知兴元府,请以屯田三年所收最高一年为额,等第均数,召佃放兵,又保甲以护边,从之。(《宋史·食货志》)复为四川制置使。”

晁公溯,《四库全书·嵩山集·提要》云:“公溯……字子西,公武之弟,《宋史》无传。惟李心传《朝野杂记》中颇引其所著《箕山日记》一书,而仕履已不可考。今按《(嵩山)集》中《上周通判书》题‘左迪功郎知梁山军梁山县尉’;又《程氏经史阁记》称尝为‘涪州军事判官’;又《与费行之(宝文)小简》称‘绍兴三十年内任施州通判’;又《眉州到任谢表》及《(眉州到任)谢执政启》,则尝知眉州;又《答史梁山启》称‘猥从支郡,遽按祥刑’,而《集》首师璿序,亦称其为‘部使者’,则又尝擢官提刑,而不详其地。又《眉州州学藏书记》题乾道年月,而《丙戌元夕诗》有‘刺史敢云乐’句。丙戌,为乾道二年,是时正在眉州。此《(嵩山)集》刻于乾道四年,盖皆眉州以前所作。”据胡昌健[10]考证,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绍兴九年由涪州至梁山(今重庆梁平)任县尉,绍兴十五年(1145年)为涪州军事判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自成都至万州“休焉”。绍兴三十年(1160年)内任施州通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知梁山军。还曾官眉州刺史、提刑汉嘉等。

可见,晁公武、晁公溯兄弟均长期在巴蜀为官,作为巴渝地方的父母官,其施政、治政必定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构建。

(三)名人交往

“道不同者,不相为谋”。名人极为注重学术之间的交往。名人交往不仅可以进行学术交流,更可以催生文化创造,因此,考察晁公武、晁公溯兄弟的名人交往对于深入认识他们对三峡文化的构建不无意义。综观晁氏兄弟的交往,大体可以三类。

政要类。他们或因政见相同而成为其僚属,或因上司赏识其才华而举荐任官。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晁公武得到井度和赵不弃的庇护和举荐。

井度,字宪孟,南阳人,藏书家、刻书家,绍兴十一年(1141年)官四川转运副使。晁公武最早的任官就是井度的属官。对此,《孙仁宅题记》钱保塘注说:“晁公武……为四川转运使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年闰六月癸酉朔,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始受命;十一年四月己巳朔,右中散大夫井度直秘阁;十二年七月丙申,直秘阁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兼川陕宣抚司参议官,令再任;十四年四月庚子,省四川都转运司,以其事归宣抚司。王珪劾公武疏,言初为井度属官,当是此数年间事。《郡斋读书志》自序称度为转运使。”

赵不弃更对晁公武仕途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绍兴十五年(1145年)赵不弃为四川宣抚司总领钱粮官,辟公武为其钱粮所主管文字。《宋诗纪事》云:“秦桧辟(公武)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干办公事。”王明清《挥尘录余话》说:“德夫(不弃)至坤维,得晁公武子止于冷落中,辟为干办公事,俾令采访亨仲(郑刚中)阴事,欲加以罪。又以德夫子善究为总领司干办公事,越常制也。子止又引亨仲所逐使臣魏彦忠者,相与物色其失。上闻,遂兴大狱,窜籍亨仲,即召德夫为版曹云。”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6,绍兴十七年(1147年),晁公武以左朝奉郎通判潼川府,寻改知恭州。这实得力于赵不弃的鼎力帮助和举荐。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七年说:“左朝奉郎新通判潼川府晁公武知恭州,赵不弃荐之也。”钱保塘亦注称:“十七年,以左朝奉郎通判潼川府,七月甲戌知恭州。……其知恭州,赵不弃荐之也。”

姻亲类。晁公武、晁公溯兄弟来到巴渝,本为投亲。随着他们在巴蜀之地生活的持续,于是在巴渝成家立业,修“秦晋之好”,于是就自然产生亲戚关系和交往。这种交往既有亲属间的眷念,亦有学术交流和探讨。如乾道元年(1165年),晁公武除集英殿修撰,再知泸州。在泸南,晁公溯多次赋诗以论之。《嵩山集》卷12云:“杖钺知何处,看云望欲迷。真同阮南北,各寄蜀东西。峡险水增急,楼高山为低。春来日行乐,桃李想成蹊。”《嵩山集》卷6说:“二年立王朝,忽然厌承明。受诏予印绶,复作江阳行。地当周五侯,秩视汉九卿。……”在巴蜀,晁氏兄弟的姻亲关系,主要有:

广陵孙氏。即孙仁宅家族(孙仁宅及孙长文、孙允寿父子)。孙仁宅,在绍兴十年(1140年)为涪陵郡守,属于政要人物,同时又是晁公武兄弟的“姑丈”,则属于姻亲一类,对晁氏兄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助力。晁氏家族的西行入蜀,晁氏兄弟的成长和成才等均与孙氏家族的大力帮助有密切关系。

高氏。即高邦仪、高宁祖父子。《晁公武等题记》云:“晁公武邀外兄高邦仪,外弟孙允寿,弟公荣、公退、公适,侄子员,表侄高宁祖,甥王掖同观石鱼。绍兴庚申正月二十日。”

王氏。《晁公武等题记》有“甥王掖同观石鱼”,则晁氏兄弟的姻亲有王氏。

师氏。晁公溯为师骥季女之婿。《嵩山集》有乾道四年(1168年)嘉州州学教授师璿序云:“嵩山先生晁公,负绝人之资,出于内海,文章家凭,厚而积深,发之于文,雄深雅健,钜丽俊杰,以是擅名声于时久矣。”师璿,师骥之父。晁氏姻亲有师氏。

汤氏。晁公溯有“外舅”汤子才。《嵩山集》卷3《奉简汤子和》云:“卫尉女公子,始生在开封。君来谒卫尉,见之文褓中。却后十五载,我乃卧厢东。”《嵩山集》卷2说:“外舅卫尉持节于此,作尽心堂,时与亲戚会饮,今三十年,予复与卫尉内外属置酒堂上。”《嵩山集》卷3称:“汤子才凌云山用予十四日韵见示,且云:卫尉顷登清音、载酒二亭,……”。则晁氏姻亲有汤氏。

晁公溯长女嫁于江津。《嵩山集》卷5《予长女归叔向偕往江津作诗送之》:“……吾诚爱吾女,抚视长不足。”《嵩山集》卷六“今年正月二十五日,行园,见群花尽开,怅然追思去年是日去江津县,亲戚相送,今一岁矣”。

朋友类。作为学者,在晁氏兄弟的交往中,最多的当是时贤名达、俊杰英豪、学术名流。当然并不排除政要、姻亲、学者并集于一身。晁氏兄弟主要的朋友有:

张仲通,字彦中,济南人。在白鹤梁题刻中,张仲通凡六见,分别见于《贾思诚等题记》、《贾思诚题记》、《张仲通等题记》、《孙仁宅题记》、《冯忠恕等题记》、《张彦中等题记》。

张修,见于绍兴九年(1139年)《张仲通等题记》。

赵子仪,字景温,绍兴年间涪陵郡属官。在白鹤梁题刻中,赵子仪凡三见,一见于《贾思诚等题记》,一见于《贾思诚题记》,一见于《张仲通等题记》。

姚邦荣,东平人。在白鹤梁题刻中,姚邦荣凡二见,即《张宗忞等题记》和《周诩等题记》。

姚邦孚,姚邦荣之弟,东平。在白鹤梁题刻中,姚邦孚凡四见,一见于《孙仁宅题记》,一见于《张宗忞等题记》,一见于《炎觉先题记》,一见于《宋元等题记》。

林琪,见于绍兴十年(1140年)白鹤梁《孙仁宅题记》。

喻汝砺(?-1143年),字迪孺,仁寿人,工诗文。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晁叔用》云:“喻汝砺作《具茨集》序云:余曩游都城,与晁用道(冲之)为同门生。后三十六年,(汝砺)识公武于涪陵,不知为用道子也。一日,(公武)来谒,……又出其家谱牒,乃知其先公名冲之,字叔用,世所谓具茨先生者也。……其子孙焠掌励志,错综藻缋之,皆以文学显名。”

张存诚,单文人,见于重庆朝天门“灵石”《晁公武丰年石题记》,文云:“昭德晁公武休沐日,率单文张存诚、璧山冯时行、通泉李尚书、普慈冯樽同观晋唐金石刻。唯唐张孟所称光武时题识不可复见矣,惜哉。”该题记载于民国《巴县志·金石》。

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子,人称缙云先生,两宋之际著名爱国诗人,璧山人,或作巴县、乐碛、恭南、古渝人,重庆朝天门“灵石”《晁公武丰年石题记》称其为璧山人,北宋景和进士,三峡历史文化名人,著有《缙云文集》43卷,今仅存4卷,见《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缙云集抄》1卷,收入《宋诗抄补》;《缙云先生文集》4卷有善本,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宋诗纪事》、《永乐大典》、《蜀中广记》、《全宋词》、《宋代蜀文辑存》、《成都文类》、《璧山县志》、《巴县志》等有时行诗文。

5G高低频协作组网场景下小区范围动态扩展优化技术……………………………方思赛,魏品帅,刘聪 24-3-10

李尚书,通泉人,见于重庆朝天门“灵石”《晁公武丰年石题记》。

冯樽,普慈人,见于重庆朝天门“灵石”《晁公武丰年石题记》。

张度,字伯受,荆南人,见于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题记》,文载《八琼室金石补正·石鱼题刻一百段》,该题记于1996年白鹤梁题刻水下考古时重新发现,题刻文字为:“江发岷山,东流入于巴,其下多巨石,霜降潦收,则石皆森然在水上。昔涪之人有即其趾(址)刻二鱼,或考其时,盖唐云。其后始志其出,曰:其占有年。前予之至,尝一出,已而岁不宜于稼。及余至,又出,因与荆南张度伯受,古汴赵子澄处度,公矇景初,李景孠绍祖,杨侃和甫,西蜀张珤廷镇,任大受虚中往观。既归,未逾月而旱。予窃怪其不与传者协。岂昔之所为刻者,自为其水之候,而无与于斯耶?抑其出适丁民之有年,而夸者附之以自神耶?将天以丰凶警于下,而象鱼漏之则,惧其不必于政而必于象鱼,故为是不可测者耶?于是归三十有六日,乃书此,以告后之游者。是岁绍兴十五年正月廿八日也。嵩山晁公溯子西。”

赵子澄,字处度,开封人,宋宗室,廉介修洁,流落巴峡四十年,籍添差禄以自给,善草隶,长歌诗,能画。绍兴末年,官秭乡,士子重其风度。其事迹见于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题记》、姚觐元《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晁公溯题记》、夏文彦《图绘宝鉴》卷4、陶宗仪《书史会要》卷6、曹学佺《蜀中广记》卷108等。

赵公矇,字景初,开封人,见于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题记》、姚觐元《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晁公溯题记》。

李景嗣,字绍祖,开封人,遵景之后,熙宁、元丰间为资州太守,除无名之敛,增养士之田,瘞久暴之骨,申放生之禁,兵荒之后,人皆歌舞颂德。后以直秘阁知夔州,为夔帅,恃援贪虐。其事迹见于《四川通志》卷7上、曹学佺《蜀中广记》卷47、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周必大《文忠集》卷65和67、《宋史》卷385《萧燧传》、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题记》、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李景嗣题记》、姚觐元《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晁公溯题记》。《嵩山集》卷 12有晁公溯《送李绍祖通判宁江》诗:“此去夔州气倍增,白盐赤甲两崚嶒。喜看司隶李校尉,往事高人王右丞。若使主公登紫殿,亦归郎省卧青绫。老夫只拟安田亩,他日烝民颂中兴。”

张宝,字廷镇,西蜀唐安人,见于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题记》、姚觐元《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晁公溯题记》。

任大受,字虚中,见于涪陵白鹤梁绍兴十五年《晁公溯遡记》。

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人,唐朝宗室曹王李明之后。李焘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50多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10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10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八十八《李焘传》云:“其(李焘)友晁公溯以书勉之,焘答以当修此学,必不从此举。”《嵩山集·小柬·答苏监税》云:晁公溯“向来于李仁甫坐上,见眉宇秀澈,谓当即翱翔矣。”

蒲瀛,字大受,号漫叟,四川阆中人,宋朝诗人,主要生活在宋徽宗、高宗年间,其父官至中奉大夫,蒲瀛是其长子,有弟二人,名大观、大渊。蒲瀛与郭印、莫将、何耕雅善,工诗、能词,宗法苏轼。著有《蒲氏漫斋录》(即《漫斋语录》),《成都文类》中录其诗10首。与晁公溯友善。见于李剑国、任德魁所作《〈蒲氏漫斋录〉新考》一文,见载于《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人,南宋诗人,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存词00余首,其《石湖居士诗集》有《晁子西寄诗谢酒自言其家数有逝者词意悲甚次韵解之且以建茶同往》诗:“我读晁子诗,十语九慨伤。……君家出世学,无生亦无亡。……锦里有逢迎,谨避舍盖堂。……”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进士,孝宗时总领四川财赋军马钱粮。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墓志铭·朝奉大夫府卿四川总领财赋累赠通奉大夫李公墓志铭》云:“李蘩……公历仕三十年,所交皆当世名人杰士,而平生受知……晁公公溯、公武。”

何逊,南朝梁诗人,有名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晁公溯与之有交往,淳熙三年(1176年)春,有《大冶县见梅》诗:“客里逢春色,江梅发故枝。正应伤老大,似欲慰栖迟。雪树真相引,风花莫倒吹。南来愧何逊,吾病不难诗。”

(四)文化创制

1.编制目录学著作

晁公武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所编著的《郡斋读书志》是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名著。《郡斋读书志》20卷,收录图书1 492部,基本包括宋代以前各类重要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全书体例严谨,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形成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晁公武对经学素有研究,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见解,提要翔实有据,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陈振孙作《直斋书录解题》即效法《郡斋读书志》,不少内容直接引用晁氏书目提要,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更大量征引《郡斋读书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总目》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300多条。

晁公武编修的《郡斋读书志》,主要是在巴蜀之地完成的。他在历知合州、恭州、荣州(今重庆荣昌)期间,公务事少,遂以井度所赠,加之自己所藏,除其重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完成编录,于“元日”为书作序。晚年闲居嘉州符文乡,再对全志重加订补,手自编定,由杜鹏举刊刻,是为四卷本。刊行后,晁公武再次全面补正,增入未著录或新成之书,补写十五六则小序,多立两个类目,调整近五十部书的归类,改变部分类目编次的窜乱,书名更注意名实相符,卷数往往取足本或后出版本更换残本和先出之本,多所订正和明确认定。题要撰写增补最富,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生平事迹。此外,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也增补甚多,最终完成了《郡斋读书志》修订工作。

2.镌诗丰都观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晁叔用》载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云:“予昔游都城,于晁用道为同门生。后三十六年,识其子公武于涪陵,又二年,见之于武信。一日,(公武)来谒曰:‘先公(冲之)平生多所论著,自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之乱,埃灭散亡。今所存者特歌诗二百许篇。涪陵太守孙仁宅既为鑱诸忠州丰都观。’”钱保塘注说:“孙仁宅镌晁冲之诗二百篇于忠州丰都观,见喻汝砺所作晁《具茨集》序。序又言识公武于涪陵,又二年见之于武信,疑公武又尝官于遂宁府。《系年要录》是年正月丁丑朔乙未为十八日。”

镌诗丰都观,虽是涪陵太守孙仁宅所为,当与晁公武兄弟的请托有密切关系。按晁冲之与孙仁宅为姻亲关系,与晁公武兄弟为父子关系,晁公武兄弟请托姑丈传承乃父诗文实乃情理中事。

3.石刻铭记

对于三峡枯水水文石刻,晁公武、晁公溯兄弟亦有重大的贡献。兄弟二人或利用政闲,或通过探亲访友,或政事考察之机,畅游巴渝人文景观,于是欣然命笔,题记题名。在巴渝之地,与晁公武兄弟所作题记题名有关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二,一是重庆朝天门,一是涪陵白鹤梁。在重庆朝天门“灵石”有《晁公武丰年石题记》。在涪陵白鹤梁有《张仲通等题记》、《孙仁宅题记》、《晁公武题记》和《晁公溯题记》。

4.创作诗文

晁公武、晁公溯是当是极为著名的学者,晁公武曾为巴蜀之封疆大员,晁公溯多任官于三峡,因而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在这方面,最有名的则是晁公溯,他创作了很多有诗文,记述了自己的旅游和交往,描述了灿烂丰富的三峡文化。如三峡“尚鬼”之俗。《嵩山集》卷50记载淳熙二年(1175年)在乐温作《定慧院记》就说:“峡中之郡,十有三皆尚鬼,而淫祀,若施与黔其尤焉。而涪于二邦为近,故其俗延及于外之属邑,乐温亦然。有疾则谢医郤药,召巫师,刲羊豕,以请于神。甚者用人为牲以祭,不可,则云神所谴,弗置也,即卧不食,俟期以死。世相传为常,不之怪,吏亦不能禁。是以一方大蒙其害。……今乐温有浮图祠,曰定慧。……于是上之即位十二年,郡守得请于朝,命吉祥寺僧了鉴统其徒。越明年,而寺之榱桷板槛之腐挠者,盖甓级砖之夷圮者,鉴皆易治之。其宇日以严饰,其俗有革于旧。予适客于是邦,闻其事,心嘉之。会鉴来,以记属予,故为之书。”

依据《嵩山集》,晁公溯创作了很多的有关三峡文化的诗文,如《登楼赋》、《西山》、《历代赋汇》、《答叙州杜通判》、《谢夔路监司启》、《谢张待制赴饮》、《丙戌元夕诗》、《汪置制》、《答史梁山启》、《梁山县尉厅题名记》、《恭南道中有感》、《入峡行》、《恭州报恩长老宣公以四偈见别用韵为谢》、《恭州教授宋师民有诗次韵》、《定慧院记》、《魏普州》、《答叙州杜通判》、《秋日送客梁山道中》、《乐温道中》、《乐温舟中作》、《合江舟中作》、《巴江》、《巴城》、《题先主庙》、《试恭南进士策问一首》、《垫江县主簿公廨记》、《悯孤赋》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晁公溯的《嵩山集》实际上就是一部三峡诗文集。

[1]曾超.三峡库区白鹤梁题刻的姓族考察[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2]周必大.迪功郎致仕晁子与墓志铭.文忠集:卷75[M].

[3]晁公溯.梁山县令题名记.嵩山集[M].

[4]晁公溯.云安县尉廨兰菊轩记.嵩山集[M].

[5]黄宗羲.景迂学案.宋元学案[M].

[6][宋]吕本中.紫微诗话[M].

[7][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后村大全集:卷95[M].

[8]李汝宽修,晁傈纂.嘉靖清丰县志:卷4[M].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刊本.

[9][元]脱脱.宋史:卷34孝宗二[M].

[10]胡昌健.晁 公武、晁公 遡在巴蜀行年事略.恭州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题记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绍兴大闯关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人文绍兴
走向绍兴的古代诗人
我眼中的绍兴性格
山西河津小停村戏台题记考实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