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
2012-08-15黄万晴
○黄万晴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一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从广义上来说,内部审计机构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但实际上,内部审计机构是由多个具体的分支职能部门组成的,分别是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业务操作部门等。其中,业务管理部门是构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二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该客体指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三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该过程是由多个具体步骤组成的,一般来说有内部审计质量目标设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内部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内部审计质量再监督等步骤。在该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对内部审计质量形成特定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其他步骤乃至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活动和结果,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要重视每一步骤的操作,又要强调各个步骤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综合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健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国家审计有《审计法》,社会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但内部审计的最高法规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地位低下,机构和人员配置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部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明显偏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造成了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部审计各行其是,运行质量状况参差不齐。
2、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但国家内部审计在这个环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比较薄弱,某些已经建立的制度甚至也形同虚设;二是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三是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四是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责任追究过于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中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有财会方面的知识,不熟悉税收、金融、管理学及相关的业务经营知识,缺少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评价组织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失误、缺陷、风险,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4、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落后,不能适应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震撼。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改变,人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程序控制,纸质信息改变为电子信息等,使得传统的“黑箱”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
由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指定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依据: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此外,我们要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章程,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审计手册、组织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组织和内审机构的发展计划等组成。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和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抓好关键质量环节的有效控制。对审计工作来讲,要针对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把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使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达到平衡。加强对审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控制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制定审计计划,搞好审前调查。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积极与管理层沟通,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效益、经营、风险等问题开展审计活动。同时,通过良好的服务促进领导更重视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内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人员和时间,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项目的可行性、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审计的业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审计分工的恰当性等进行审核,做到有的放矢。
(2)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规范审计人员书面记录。首先,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控制。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证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即审计数据的数量是已证实的审计事项。审计数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其次,对审计日记进行规范。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该记录对实行审计人员现场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最后,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既要有规范的格式,又要有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
(3)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内部审计结束阶段,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根据整理得来的证据,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根据审定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结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重视审计结论的落实,做好后续审计和审计回访工作。内审人员要追踪审计结论的纠正及实施情况。要对被审单位关于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同时,续写后续审计报告,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
(5)提高审计复核层次,加强审计督导。审计复核工作是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要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开展复核工作时,复核人员要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要善于综合、归纳和分析,不断加大复核工作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督导,使督导工作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对提高内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其次,应当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一方面内审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工作需要,企业应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最后,企业应当建立内审人员激励制度。我们应当定期对内审人员工作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实行工资与工作质量相挂钩的制度。
4、注重引入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加强审计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需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供内部审计部门借鉴与使用。如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该软件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大力提高审计的电算化水平。审计方法也应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流程设计等数字加工技术方法发展,灵活多样的数字加工技术适应审计对象发展的需要,可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总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它的生命则是靠提高各方面的管理质量来延续。因此,实施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1]薛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王晋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3]王岭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