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分析

2012-08-15田东林桑启启

当代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云南省云南人力资源

○田东林 桑启启 杨 颖

(1、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2、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52)

随着世界各国开始逐步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与全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人才、教育和科技的外溢效应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对促进云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主要概念概述

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和最主动的生产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用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来探讨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比较优越和先进的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趋势,必然会达到促进云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人力资源”又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是劳动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和,具有生物性、社会性、智力性、能动性、再生性和实效性的特征。美国学者Nadler最早提出“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雇主所提供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产生组织绩效与个人成长的可能性。

农村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劳动能力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对农村人口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其开发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开发途径,挖掘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中的人力资本,并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云南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1、资源总量丰富

资料显示,2010年居住在云南城镇的人口数为1618.0万,占总人口的35.2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8.6万,占总人口的64.80%,云南劳动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2008年全省乡村人口中0—14岁、15—6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26%、68%和6%。这充分说明了云南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存量较大;全省农业人口为3789.4万,占总人口的83.4%,非农业人口753.6万,占总人口的16.7%。与发达国家相比,云南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偏高。

2、文化素质偏低

人力资源的质量包括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的层次,以及不同的受教育层次的群体所占的比重。据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云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年,与发达国家相差3.4年。在全省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65.6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385.0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63.1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94.4万人。十年来,云南省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0年,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为99.71%,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04.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02%,但与东部沿海城镇相比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此外,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表现在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上,主要从健康程度、体制强弱、寿命长短、营养状况和抗病力等方面进行衡量。2009年,云南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预期寿命分别为75.80岁和78.19岁,相差2.39岁。这种差距还表现在新生儿死亡率上,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为12.15%,新生儿死亡率为7.9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5.78%,分别是城市的2.06倍、1.84倍和2.20倍。这表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较低。

3、科技素质偏低

云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偏低。资料显示,与西部11个省(西藏除外)相比,云南的技术型人力资源处于中等水平,但与全国的技术型人力资源平均水平3.22%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东部地区4.03%相比差距则更大。可见,云南技术型人力资源不足,尤其是高素质技术型人力资源匮乏。

此外,科技素质偏低还表现在教育年限偏少、贫困人口较多上。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云南省希望通过吸引外资进行大规模物质资本投资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实现经济的腾飞,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云南地区是我国贫穷面积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之一,是国家重点扶贫的省份。据统计,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80个,占全省的62%。贫困导致很多的小学生辍学。

4、就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较大,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据资料统计,2004年从业人口为2401.4万,三大产业比例结构为71.3∶9.1∶19.6,2008年,云南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1678.4万、298.6万和661.4万,三大产业比例结构变为63.6∶11.3∶25.1。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的产业布局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第二,从业人员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中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业中。资料显示,2008年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人数分别占总从业人口的33.13%、12.64%、13.28%和5.58%。而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只有3.03%。第三,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慢。2003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2.6%、8.9%和18.5%,相比于2008年的第一产业人口减少了9.0%,第二产业增加了2.4%,第三产业增加了6.6%。

三、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观念陈旧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地处西部边疆的影响,云南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陈旧,传统落后的思想积淀较厚,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第一,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第二,即使有的地方进行了职业培训,农民也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需求。稍微有些文化知识的新一代农民,虽然知道缺乏科技支撑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不能获取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很难做出抉择以拿出资金去接受农业教育,他们会选择进城打工或进入第三产业,而不愿进行自身的投资。第三,在农村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重工轻农的思想,普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没有出息的工作,“跳出农门”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共同心愿。

2、工作机制不协调

在云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一个综合机构负责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事宜,而是各个部门负责一部分,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不明晰,组织化程度低,协调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效率下降,作用不明显。另外,未形成统一的政府工作机制也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化、规范化,影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在转移过程中竞争力不强,转移缓慢。

3、教育体系不健全

其表现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个方面。第一,农村基础教育。当前云南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基础仍然薄弱,传统的面向升学考试的教育制度障碍严重,缺乏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而农业技术知识对一些初高中毕业就参加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中,农民培训制度不健全,对农民思想道德培训不足,没有专门设立农业高中,以及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而建立的国外留学制度,并且在培训中未注重改变农民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三,高等农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开设了一些诸如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课程较少,只是开设了一些诸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会计学等课程,偏离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向。

4、教育投入不足

近年来,云南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从1998年的59.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69.88亿元,增长了6倍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2009年广东和江苏两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903.57亿元、710.05亿元,是云南省的2.4倍和1.9倍。同属于西部的四川省预算内教育经费也大大高于云南省,2000年以来一直在20%左右,2004年排全国第六位,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从云南教育发展的基础来看,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还远远不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云南某农业高校为例,随着近年来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政府投入不足,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不得不举债办学,向银行贷款数额已近10亿元。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5、女性人力资源和适龄儿童开发缓慢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女性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94年,文化素质偏低,并且很多农村女性没有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和专门的技术教育,导致很多农村女性对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程度不高,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应用。并且在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面积总体不变甚至减少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女性人力资源闲置,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在一些边境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欠发达以及思想的落后等原因,适龄儿童辍学、失学以及到外省就读的现象仍然存在。2000年,《云南省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学生免费教育试行办法》的实施,一方面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扭转了边境地区适龄儿童辍学、失学和外流的情况,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教育经费总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由于统计工作的不完全性,导致极度贫困地区的一些适龄儿童仍享受不到教育政策带来的优惠,进而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等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就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后果。

6、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第一,云南农村乡镇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平衡,学历层次偏低。第二,文化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偏低,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师资不足、生均经费不足、校舍简陋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文化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各地区、各阶层对医疗和文化教育投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不均衡现象突出,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仍然滞后。第三,社会保障发展缓慢。据调查,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不少地区对医保、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投入较少,发展缓慢,与城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一系列艰巨复杂的任务。

四、云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把人力资源看作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助推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已经把云南推到了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风口浪尖。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云南省必须解放思想,在认识和思想上实现跨越。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和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对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调动广大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氛围,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2、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涉及许多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应改革现行体制,在完善宏观管理的同时,注重市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性。云南省各有关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素质、专业设置、使用安排等做出科学预测、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并根据经济发展对各类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应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重视价值规律,通过利益诱导与政策引导,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目标。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与考核,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作为考核企业及企业领导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投资。一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尽快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居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乡村医疗保险全覆盖。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尽快做到农民看病有保障,看病有报销。三是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民膳食结构,增加农民的食品种类,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和营养状况。四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健全云南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在投入、组织、服务和监督等方面的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3、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根据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论述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迁徙能力的增强。第一,对于正在从事耕作而不能上正规学校的成年人来说,可以在农闲期间为其开设一些短期训练班,教授新的耕作方法和种植、养殖技术,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不定期的教育会议。第二,在职培训和学徒制也可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发挥较好的作用。第三,建立健全农业教学体系。在基础教育中要增加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在中等教育中应增加对农民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的培训,在高等教育中要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及与农业科技研发的相关理论课程,注重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4、建立完善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一,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再教育和适龄儿童受教育最核心的保障,国家应针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强有力的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和法律法规。第二,省级政府每年应保证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社会环境。要充分调动社会、企业、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是回报率、预期收益率更高的投资,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跳出农门”的行为,更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尤其要使农民在增加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自己在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关桂峰、云南: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10/c_121398121.htm,2011-05-10.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万忠、杨小平: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及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5]李占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1(1).

[6]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8]丁志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9(4).

猜你喜欢

云南省云南人力资源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