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

2012-08-15年晓萍

关键词:独生子女价值观思想

年晓萍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

年晓萍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主流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对于他们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独生子女在高校中的比例已经超过非独生子女。文章基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系统梳理了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培育路径,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前置性工程,应该同时发挥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其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

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系统工程

一、相关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人口。学界普遍认同,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经突破1亿,农村独生子女人数也已超过3000万。如此规模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作为我国独有的人口社会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当前,正在高校就读的大学本、专科生基本上属于“90后”一代,其父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几乎百分之百属于独生子女,而来自农村的男生大多也属于独生子女之列(因为农村大多数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是“生男即止”政策),甚至某些来自农村的女孩也没有兄弟姐妹,特别是那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由于城乡地区差异以及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等方面因素,农村孩子尤其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相比城市要小得多。因此,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总体上我国高校独生子女人数所占比例已超过非独生子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高校就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不过,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只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一部分进行探讨,学界尚未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这种研究状况与独生子女作为我国高校主体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树立科学、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境界、情趣、品位,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1]。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如今已经长大,在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将有助于他们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和良好社会适应力的获得,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具体是由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职业观、婚恋观等价值观念体系构成。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代表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体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会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问题预示着即将步入社会的高素质群体的价值观导向,对于后来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

国内最新研究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坚定、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强,理性认同党的执政能力,关注民生、参政议政热情高、行为务实,但是在政治理想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环保理念、公德意识正确,但是道德践履方面缺乏自我约束力。知法、守法、护法认知明确,但是日常生活中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却时有发生。专业选择与职业理想、个人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空间、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错位现象突出。生活理想与生存选择之间的层次性和同质落差性明显,婚恋观上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2]。这一研究结果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包含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职业观、生活观、婚恋观等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看,尽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多种不良思潮的综合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多元化,价值取向趋于自我化和功利化,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政治认识表面化、肤浅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道德、家庭责任感淡化,道德判断标准模糊化和混淆化;知行脱节和人际交往中的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3]。

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以及人生价值观与其独有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人格、能力、社会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会随着年龄的缩小而缩小,到成年时几乎趋向于一致[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除了在早期比较“懒惰”以外,在个性特征方面并不存在特异性差异。目前,专门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例实证调查。一项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观上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同时,强调生活质量、重视享受的倾向也比较突出,并且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5]。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消费观上渴望自食其力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恋爱观上既希望追求内在美又缺乏长远打算。在择业观上喜欢选择收入较高且工作不太艰苦的行业。在对待理想与金钱上,表现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崇尚实用主义的明显倾向,并且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6]。可以看出,前述非独生子女的价值观所具有的特点和不足,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也表现的非常明显,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总体来看,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价值观的主要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念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烙在他们心灵上的印记。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意味着真正开始了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独生子女而言,长期受到父母百般的呵护、管束而突然来到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价值观教育位置的边缘化、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形式化以及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和机械灌输等问题与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和弊端,高校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采用各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发挥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空头说教,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学也要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渗透和引导。可以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其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研习,鼓励专业课老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基本品质,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品位。

(二)强化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为了解。可以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适当分配给专职辅导员,或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兼任辅导员工作,这样将更加有助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特别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支政治坚定可靠、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组织好一支能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呵护学生并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的辅导员专职队伍,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7]。

(三)优化校园生态景观文化,营造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设施,将价值观教育寓于各种知识性、竞争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打造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生态景观文化,将价值观教育寓于物质文化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物质和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滋养人才的作用,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发挥校园文化独特的隐性课程教育作用[8]。

(四)充分发挥网络等大众传媒对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渗透作用

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最能满足大学生在信息、知识、娱乐和交流等方面需求的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借助网络等大众传媒推广其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支撑,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会趋于低效乃至无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网络化、信息化,加强正面宣传,利用QQ群、BBS、E-mail、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工具来弘扬、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师生网上聊天互动等方式,积极引导校园网、校报、宣传橱窗和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将宣传大学生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渗透作用[9]。

(五)借助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践行价值观的自觉性

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学习和践行社会公共道德准则,积极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价值观的有效形成。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要更新社会实践教育理念,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让传统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必须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主体精神,塑造其主体人格,坚持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三结合,坚持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生活相结合,使价值观教育活动日常化、实时化。切实遵循思想教育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促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加强自我修养。只有这样,外在的价值观念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内在准则[8,10]。

总之,围绕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党政工团各组织要密切配合,科学规划、建章设制、合理分工,充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将上述几种价值观教育平台有机嫁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四、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和前置性问题

道德社会化是一个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以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其实质是外在的道德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结合的产物。独生子女作为高校中特殊的群体,缘于其早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和特殊待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将目光仅限于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而应将其价值观教育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这个系统是指独生子女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学习这一生命历程所经历的教育环境系统。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形成只要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应该说,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着一个系统性和前置性的问题,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早期的价值观养成教育。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社会化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儿童的道德社会化是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并行不悖的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会随着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变和提高[11]。所以,对于独生子女的道德教化应该从娃娃抓起,让良好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

个体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群体或组织的影响,但是现实的外部教育环境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家长过多呵护而养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与习惯,比如任性、懒惰、娇气等。在学校教育取代家庭教育成为影响孩子行为的主要外化环境以后,学校和老师在升学指挥棒的压力下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传统单位制的解体导致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日益陌生化,小区内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自我封闭造成孩子们缺少固定的同龄玩伴,学校的同学群体也缺少真正有代表性的榜样人物。一些家长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会大大抵消学校正面教育的作用,家长和教师本人的某些不正之风会干扰孩子们是非判断能力,比如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给老师送礼,污染了社会环境和教育空气,同时也损坏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许多大众传媒,包括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自身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在宣传报道中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过多地宣扬暴力、色情或消费主义等倾向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一次次腐蚀和伤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事实表明,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遇到了许多不良环境因子的干扰和影响。这就意味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定型期将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即虽然在认知层面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念,但由于早期的长期负面影响使得其价值观过早的定型化,从而陷入在情感上难以认同、在行动中无法通过自律来践行价值观的境地。因此,我们提出要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前置化,即关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思想道德动态,以养成教育理念培育其形成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寄希望于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充分动员国家、社会(包括社区、传媒等)、学校、家庭和独生子女自身共同努力,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推动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定型,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1] 杨红英.素质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 课题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现状分析及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3).

[3] 张道理.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4]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5] 沈杰.独生子女更追求生活质量和享受——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J].青年教师,2003(8).

[6] 朱美芬.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新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 陈必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 李春梅,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

[9] 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2009(7).

[10] 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1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153.

G416

A

安徽省2012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陌生化’视域下的模糊语翻译研究”(2012SQRW038ZD);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SH051)

年晓萍(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高校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价值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