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2012-08-15刘飒
刘 飒
(吉林大学 校报编辑部,长春 13002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刘 飒
(吉林大学 校报编辑部,长春 130022)
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产业推向数字化发展,建立网络文化平台,通过网络提供文化服务。本文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开通为例,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1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1.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政策依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公报》一文中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如此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也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由此可见,十七届六中全会为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为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地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撑。
1.2 以高校网络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快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起到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如今,可以愈加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渗透。在网络虚拟社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快捷高效地投射于真实世界的每个角落,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文化建设、传播秩序与行为规范。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形态,这种文化以网络为基础,以网络传播为手段。现今网络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从网络小说到网络电影再到微博问政,各种网络语言、网络传播等都发展成为一种特别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已成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人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我们看到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然,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产业推向数字化发展,建立网络文化平台,通过网络提供文化服务,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出去,逐步把传统文化网络化、把网络文化产业化,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向着更优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高校视频公开课的现状与分析
2.1 我国视频公开课的由来
视频公开课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西方知名院校早些年就已提供了这类课程,但由于语言障碍,该课程在我国一直鲜有人问津。然而,随着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等国内字幕组给这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配上了中文字幕后,这些课程才逐渐风靡国内[1]。
近一年来,我国知名门户网站陆续推出了“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专栏。目前,这些网站的视频公开课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在我国,2011年4月,复旦大学推出视频公开课——《执拗的低音》。同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至此我国正式拉开了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序幕。紧接着7月份,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视频公开课所引发的社会互动彰显出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价值空间与发展潜力。
然而,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的兴起绝非是机缘巧合。谈及视频课程,事实上,我国自2001年就已经开始这项工作,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知晓度以及应用程度离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还甚有差距。应该说,不管是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还是国内的视频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都是本着知识共享的原则。
2.2 视频公开课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
2011年11月9日,我国18所著名高校的20门公开课被教育部通过“爱课程”网、网易、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公开展示。其中,有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六大名著导读》《王阳明心学》《千古名月》,也有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解读科技热点问题的课程,如《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航空航天概论》《哲学通论》等。
我国高水平大学率先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用免费开放本校视频公开课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此来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了文化育人作用,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展示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等教育把实现大学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学校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的名师名课放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下,在实现社会责任的同时,为造就一批名师、名课创造机遇,为真正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的大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视频公开课作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对于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式,展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高水平大学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更加重视提高教学质量,鼓舞和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推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鼓足勇气面对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推出更多、更好的视频公开课,以推动教育开放,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2.3 视频公开课是高校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教育主要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在网上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它借助于网络平台,融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展示的不只是可以阅读的文字信息,还有供观看的图像内容[2]。读图时代,语言文字和视觉图像共同组成了网络教育的资源,并且随着视觉图像资源不断丰富,视觉文化的比例、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高校网络教育的视觉文化主要体现在网页、图片、动画、影像和游戏等教学资源的图像化或者视觉化趋势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伴随网络与多媒体技术速度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给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网络教育的视觉文化传播具有网络传播和图像传播的双重特征[3]。而视频公开课正是切合了网络教育的各项指标因素,因而,作好视频公开课建设即是推动高校网络教育的有效途径。
2.4 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刻不容缓
为更好地实现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视频公开课的制作需要既采用促进图像数据网络传输的适当技术,又要设计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文化习惯的界面,还要将图像交流的符号形式与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充分联系,增强图像交流形式与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的相关性。从而,让学习者觉得在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任何过程中都存在着对话,不但能够沟通信息、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锻炼能力、陶冶情操。
教育部启动的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那么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高效便捷地保证高质量教学视频的制作呢?录播系统的发展无疑给国内高校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带来福音,它能为优质课堂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强大的支持。这里以奥威亚科技(以下简称AVA)的录播系统为例,它为国内高校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4]。
AVA录播系统可以把现场摄录的视频、音频、电子设备的图像信号(包含电脑、视频展台等)进行整合同步录制,生成标准化的流媒体文件,用来对外直播、存储、后期编辑、点播。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课堂录制和直播设备,搭载了2-3个高清摄像机,具有录制、直播、点播、导播(切换)、存贮和跟踪等多种功能,并全部集成在一台设备内,简单易用[4]。
通过AVA录播系统,学校可以方便、快捷地制作高质量的精品视频。将学校的精品课程数字化和网络化,向公众推出网络公开课,既能满足需“充电”人士的需求,也能极大地展现学校的魅力和风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理想的网络公开课解决方案。
3 以网络教育和网络管理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3.1 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意识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近年来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的领地日益扩大,地位逐渐上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梳理并调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以和谐的存在方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协调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水平和质量,必然会对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形象符号传播信息的时代,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培养和提升学生媒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露。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媒体的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伴有应接不暇的新课题与新挑战,草根文化和草根现象一度占据了网络的主流地位,但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是容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信息化载体,草根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是精英文化并不冲突和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方式、聚集方式、利益诉求表达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媒体意识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标志之一。这里提到的大学生网络媒体意识,是指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合理选择、使用网络媒体功能。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批判性地运用网络传播媒介获取信息,理性地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而大学生网络媒体意识的完善过程,则离不开高校党团工作的正确引导。在网络媒体开放式的传播环境中,把关人的缺失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正确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网络媒体意识[5]。而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体意识的完善,必将为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3.2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建设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建设、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是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基石。而这些都是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方面,网络人才队伍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保障环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网络谣言、网络暴力、黑客事件、网络欺诈等等,解决以上种种问题需要网络法制的建立与健全。因此,一套成熟完备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是梳理乱象的必由路径。众所周知,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广阔领域,需要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涉及到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它们包括: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企业经营队伍、一支优秀的网络文化制作队伍,等等。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利用与管理”。应该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为契机,制定强有力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但只要我们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潮流,把网络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就一定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领域。
[1]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0-61.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4]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An Exploration on Colleges'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LIU S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hool Newspaper,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Colleges'network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et culture.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s'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o ush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i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network and build network cultural platform,and provide cultural services through the network.In this paper,taking the opening of the video open classes of the fir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the colleges'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further analyzed and elabor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college;network culture;construction
G641
A
1009-3907(2012)06-0735-03
2011-12-28
刘飒(1968-),女,吉林长春人,副编审,硕士,主要从事近现代史学、编辑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