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级差系统的对比研究

2012-08-15

关键词:原词级差许渊冲

丁 莉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国语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引言

评价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定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1](P318)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分级(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前两个子系统,态度和介入,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但对于表达态度和介入渐变程度的级差系统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本文将以评价理论下的级差系统为出发点,对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三种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译者翻译诗词时准确传递原作级差资源中所蕴含的评价意义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为读者们欣赏诗词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二、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研究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2]目前对该词英译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译文对原词音律和韵律的传承,及从翻译理论上对该词的诸多英译版本进行研究分析。如唐淑敏从目的论角度赏析了许渊冲对李清照词的英译文;[3]贺聪聪则针对不同译者对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处理的问题对该词译本进行分析和鉴赏;[2]卓玲对李清照词的各种英译本,表现了阐释学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4]张春敏从阐释学视角出发对李清照诗词英译进行分析研究;[5]陈慰以该词中十四叠字的英译为研究对象,浅析了翻译主体间性;[6]尹淼则研究了译者对于原文文化意象的传递;[7]董晖、张怡等诸多学者则对不同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该词的英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8][9]但鲜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声声慢·寻寻觅觅》该词的英译文。本文将三位翻译大师——徐渊冲、林语堂、朱纯深对该词的英译文作为研究对象。

三、评价理论下的级差系统

确切地说,级差系统是指态度的增加和衰减,它通过两个标度轴线——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发挥作用。[10](P136)语势(force)指的是说话人借此把人际印象、以及他们的言语的容量分级(提高或降低);而聚焦(focus)指的是说话人借此把其语义类型的焦点变模糊或变清晰。[1](P319)前者包括两个次范畴——强化和量化,后者包括尖锐化(sharpening)、模糊化(softening)。本文将从级差系统中的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次范畴分别对《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三种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尝试为译者翻译诗词提供语言学方面的有价值的建议。

四、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级差系统的对比研究

(一)《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中的语势(force)对比研究

语势(force)是指根据强度和数量进行分级的语言资源。[11]语势上扬或下降的实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强和量化。

1.强化资源对比分析。评价理论认为强度的程度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品质的加强,对过程的加强以及对表示可能性、倾向性等情态和意态的词汇的强化。[11]英语表现强化资源的手段种类繁多,包括词汇、句子结构等。在古诗词中,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情感强度也采用了相应策略,如使用叠字和双声字、词汇寓意、字词典故等较为常见。

《声声慢·寻寻觅觅》该词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屡次使用叠字和双声字,词调渐渐急促,开门见山地抒发了女词人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寻寻觅觅”表现了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则描写了女词人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该句的翻译如下:

许渊冲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林语堂译文: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So dead!

朱纯深译文: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

Alone,lonely,

Moody,gloomy.

原文中通过简单的词汇重复达到强化效果。许渊冲在翻译该句过程中基本采用归化意译,虽最后使用了三个副词“so”强调了原词作者内心的孤独悲伤,但是原词的强化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林语堂与朱纯深则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运用双声和压韵手法,在模仿原词的结构上,与原文的重叠结构达到异曲同工之效,较好地强化了女词人内心的落寞与哀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点点滴滴”也运用了通过叠词重复以达到强化目的。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女词人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头,一滴滴、一声声地强烈震颤着自己的心扉,忧伤之情不能自抑。

许渊冲译文: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林语堂译文: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pit-a-pat!

朱纯深译文:In a drizzle so light

Dripping-dropping into the oncoming night,

In the garden wutong trees stand blurred.

许渊冲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用“drizzles”(下毛毛雨)这一动词形象生动地向目的语读者再现了雨点打在树叶上的情景,但原词中通过词汇重复达到强化的作者的哀伤之情在此却缺乏合理体现。林语堂与朱纯深则共同选用了“drizzle”的名词对应“细雨”。至于“点点滴滴”,林语堂的“Pit-a-pat,pit-a-pat”,与原词意境相映成趣,重复的音律深化了目的语读者对于“drizzle”的含义理解,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效果:雨点啪啪地打在梧桐叶上,激起了词人的寂寞哀愁。朱纯深的“Dripping-dropping”使用了押韵,对雨滴下落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强化,暮色之下细雨及作者内心愁绪的绵延不绝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词中的强化方式除了词汇重复之外,还包括运用词汇寓意,有时这种策略也称为运用典故。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质,表现了愁绪满怀的意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文提到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女词人借用“梧桐”的典故将秋思离情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笔直情切。许渊冲与林语堂分别将“梧桐”直译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植物“plane”(悬铃木,俗称“法桐”)和“the kola nut”(梧桐属树木,树上所长的可乐子内含有咖啡因,果实是制作可乐饮料的主要原料),采用了归化译法,但是原词运用典故强化原词作者内心幽寂的效果并未得到有效传递。笔者认为朱纯深将其译为“the garden wutong trees”恰到好处,中国式译名保留了其文化特色。但为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如若加上注释向读者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中的“梧桐”意象便锦上添花了。

2.量化资源对比分析。量化是指为可数性事物提供了数字方面的不精确估计,包括根据诸如大小、轻重、分配或者就近性中的远近等因素对不可数实体进行粗略的计量,[11]也包括了对可数名词的量化、对不可数概念的量化、及对范围(extent)的量化。古诗词中常见对以上模糊概念的量化现象,如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长度量词“三千丈”量化了“愁”绪满怀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晚年境况凄凉,心境凄苦,《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晓来)风急?”指明了作者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心绪。

许渊冲译文: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林语堂译文: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朱纯深译文:Wine,two or three cups—thin wine—

How can it hold

Off the biting gusts at dawn?

对“淡酒”的处理,许渊冲使用了“dry wine”(用以形容没有甜味的葡萄酒);林语堂与朱纯深则译为“thin wine”(稀释过的酒)。结合语境,“淡酒”并非指酒被稀释至滋味淡而无力,只是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故许渊冲的“dry wine”在此更胜一筹。至于“三杯两盏”自然不是确指数量,结合整首词的具体语境,发挥了加强语气的重要作用,表明女词人愁绪满怀,全不在意究竟借了多少酒浇愁。此处许林二位译者对于“三杯两盏”的理解准确到位,各自使用了“By cup on cup”、“a few cups of”;相形之下,朱纯深的“two or three cups”则追求与原词字面对等,在意境表现上有所欠缺。

(二)《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中的聚焦(focus)对比研究

聚焦(focus)是指根据范畴界限的原型性和精密性分级的语言资源,[11]通常有两种方式:尖锐化(sharpening)是指使用true、real、genuine等词语说明所描述的现象被评价为原型;模糊化(softening)是通过使用kind of、of sort、effectively、bordering on和后缀-ish,把所描述的现象置于这个范畴的外部边缘。[10](137)

1.尖锐化(sharpening)资源对比分析。尖锐化(sharpening)是对不可分级范畴的一种处理方式,是语义程度的升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憔悴损”,以花喻人,女词人本来已经因愁绪满怀而日益憔悴,却还要在“憔悴”之上加上“损”,悲戚伤感之情尤为尖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憔悴”一语双关,既形容女词人瘦弱疲惫,面色不好看、没精神,也表现了花的枯萎凋零。但“损”一字使女词人因忧伤而产生的消瘦显得处境更为凄凉,语义上更深一层。

许渊冲译文: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林语堂译文: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朱纯深译文:Massing chrysanthemums,everywhere;

Yet languid and grief-worn,

Who could be out there

Buoyant in gathering mood?

林语堂译文中未曾明确译出“憔悴损”,“To what purpose”、“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虽揭示了女词人因丈夫去世而疏于打扮的心态,但凸现不出“憔悴”的双关意义,表现不了其内心的失意惆怅。许渊冲的“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描写了花在雨中凋零褪色的情态,但遗失了原词利用尖锐化(sharpening)手法升级女词人凄凉心境的意义。此处朱纯深的译文恰到好处,“Yet languid and grief-worn”在延续原词“憔悴损”双关意义的同时,连续使用两个形容词——“languid”(没精打采的、无生气的)、“grief-worn”(面带忧伤的)——将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与进一步渲染女词人孤苦飘零的晚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属于采用尖锐化(sharpening)而进行的语义升级。

2.模糊化(softening)资源对比分析。与尖锐化(sharpening)相对,模糊化(softening)是通过借助某些词对语义进行降级的过程。《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当时正值祖国因强敌入侵而趋于灭亡,其相濡以沫的丈夫也不幸病逝。整首词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则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笔者未曾在该词中发现模糊化(softening)资源,因女词人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故全文的感情基调清晰明了。

五、结语

在评价理论之下,运用级差系统的两个次范畴——语势和聚焦,前者是根据强度和数量进行分级的语言资源,而后者则根据范畴界限的原型性和精密性分级,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及其英译文的研究表明,译者虽对原诗词中的级差资源有所注意,但主要还是采用意译,并未大量保留原文中级差资源的表达风格。本着既忠实于原文、又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态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作者的评价意义,应注意研究源语中所蕴含的级差资源。并在顾及到读者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基础上,有意识地在目的语中选用能够传递源语信息中级差资源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源语信息与目的语信息的融合统一。

[1]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贺聪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两种英文译本宏观和微观之赏析[J].说文解字,2008,(7).

[3]唐淑敏.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的英译[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8).

[4]卓玲.阐释学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李清照词英译为例[J].美中外语,2008,(2).

[5]张春敏.阐释学视角下的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陈慰.浅谈翻译主体间性:基于李清照《声声慢》十四叠字的英译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9).

[7]尹淼.浅谈李清照《声声慢》中文化意象的英译[J].青年文学家,2011,(23).

[8]董晖.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文之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9]张怡.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

[10]Martin,J.R.&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1]付晓丽,付天军.英语文学语篇的级差系统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原词级差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三姐妹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合理渗透率级差数值模拟研究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农网10kV配电线路分段开关级差保护优化研究
当成语中的“心”变成“薪”
说“长”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