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与企业和谐发展导向
2012-08-15郑文海
郑文海
(漳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源起与发展
(一)老子的管理理念
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管理理念,从《道德经》的性质来看,老子的思想和后来的儒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一样,都是为了国家的治理、企业的和谐安宁开出的治国良方,《道德经》的第3章中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P86)在第8章中讲:“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1](P102)在第60章中讲:“治大国,若烹小鲜”,[1](P183)这些论述都说明了《道德经》的思想实际上是管理思想。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讲的是管理目标,“无为而治”讲的是管理手段,“道生万物”、“有无相生”、“静观玄览”讲的是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二)孔子等思想家的人本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去探索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思想家,他发展了西周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正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提升和注重的体现。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思想家都继承发扬和创建了自己的人本思想。这些思想,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企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从“神本”到“人本”理念的转变
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深刻的从“神本”到“人本”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典型范例,但是,真正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把人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则是在工业企业出现后才开始的。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贯穿于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和规制劳动者,使之高效有序地从事生产劳动,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成为这一时期“管理科学”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强调“人”重于“物”的“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理念
企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当企业要素处于相互包含、协调运作条件下,企业则相应的处于健康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中。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以人为本”、“人本管理”中的“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本身也是目的。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需要、理解和尊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永无止境地追求;要求善待员工,做到因才用人、以德服人、关怀职工和善待员工。一种优越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必然要能够代表所处管理系统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比较好地平衡企业各方面的利益,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能够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致。和谐企业形成的基础和关键是在管理中如何看待人、对待人与对待自己。
二、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诠释
(一)企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
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活动就是对人的基本看法或人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人”这一要素在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经营及管理模式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人性成了以人本管理为主流思想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起点。对于人性假设,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问题出发,提出过多种假设。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性善论、性恶论和人性可塑论。性善论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现实中的人性是受到后天的影响和熏染而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信”不可外求,而是自身所固有的东西,所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2](P84)它是人之“四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孟子着力强调了要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的自律性,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使得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最终形成和谐的管理理念。性恶论在中国最早是由荀子提出来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每一个人天生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3](P39)的本性,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4](P291)的。韩非子更强调了人生来就是“好利避害”的本性,“利”是人们行为的实际能力。[3](P243)“人性可塑论”认为管理既是对于人性的适应过程,也是对于人性的塑造过程。在西方,有着和性善论相类似的人性假设,他们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运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于人本身而言,就好比游戏和休息一样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人们对于目标的参与是与所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是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它们能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只要条件适当,人们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能够争取责任。企业中的回避责任、缺乏志向和自私自利都是后天的熏染而得的结果,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以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能力;在现代工业企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得到部分发展。
(二)制定礼义是企业人本管理的关键
管理者必须要制定礼义,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欲望。用礼义来教化民众,建立法制国家,用刑罚的办法来规范和限制民众,使企业达到安全、有序与和谐,这就是性恶论者所给出的达到和谐企业的方法和途径。就人性的本质内涵而言,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荀子提出的性恶论,都是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和把握。人性是一个复杂的企业历史概念,它既包括人生存的自然界基础,也包括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企业属性,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企业属性的复合体。在中国古代的企业管理中,对人性的假设的主流认为管理不仅是对人性的适应过程,而且也是对人性的塑造过程。这也就是“人性可塑论”。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最早就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P73)告子承袭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性是一张纯洁干净的白纸,其善恶的分化完全是由后天的行为和影响所决定的。人性就如同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所以“性无善无不善”。[2](P86)在西方管理学界,沙因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只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东西,只是适合了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人群。1970年,美国管理学家莫尔斯和洛希认为,不同的人对管理的方式要求不同,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假设可以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上,因为在一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复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它至少包括与生存、与企业关系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需要,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这才是和谐企业的真正内涵。
(三)“以人为本”落实在企业管理中其实质就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企业管理中就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企业“人本管理”指的是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把企业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怎样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际活动的总称。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着识人、选人、用人、育人而展开,人的要素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第二,人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管理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在工作秩序上不是由上到下的控制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第三,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现代经济学说认为“企业”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契约。人本管理以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为基础,赋予人本管理以广泛的企业基础。第五,人本管理将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协调统一,实现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
三、加强人本管理,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一)企业人本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
人本管理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首先要认识人性的实质,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当代心理学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和动力系统论研究视角看,人在不断的实现和发掘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目标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世界中,是一种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形式,它蕴含着个体潜在的理想和愿望,是个体在后天的企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人的行为动机源于一定的情景下,某种目标被激活而引发的个体行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人的心理世界蕴含三种层次的目标,即生存相关目标、企业相关目标和自我发展相关目标,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目标结构,形成有机的功能整体。其次要明确人本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从本源上看,“以人为本”是“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人本管理”是针对“资本主义”以机器为本、技术为本、资本为本而形成的与之相对立的管理思想。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对主体权益的保障的需要,“人本管理”逐步取代了“以资为本”成为在企业中居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
综上可见,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管理者将组织中的人视为核心的内容并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保护。从哲学意义上看,人本管理的“本”就是“本位”、“根本”和“目的”。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是以发扬人性的光辉、实现个体的价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归宿。
(二)“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视角下企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企业和谐体现在各个子系统内部环境的和谐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和谐多个维度。基于对人本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一个和谐的企业它就必然要求在企业管理中,体现以下三个基本的理念:
第一,“组织为人”的和谐观。当代人本管理理论立足和依据人性,但由于人性假设中的固有局限而未能正确的理解和实施人本管理。组织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特征的人的集合体,应高度重视对“人”的责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将满足人和企业的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和伦理定位。企业的利益主要来自对企业或他人需要的满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据产品质量和商业服务最优化。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界定权、责、利的关系,积极拓展管理服务对象,将企业“内部人”管理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管理。企业在追求企业内部人利益的同时,还要关注和履行企业外部责任,诸如注重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追求以人类主体为“本”的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组织即人”的和谐观。管理组织实质上是由人的群体构成的。由人所组成的企业,各个方面管理必然要围绕人这一中心展开,实现从纯粹的“经济人”向自我实现的“复杂人”转变。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摩托罗拉、惠普等成功企业的人本管理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摩托罗拉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对于个体的尊重与重视。惠普公司企业精神凸显对人的信任、重视和尊重。“惠普之道”的精髓特质主要体现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对个人的尊严、成就和价值的认可与赞赏。现代西方企业人本管理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个性化公司”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特利特在研究西方大量成功企业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公司管理理念。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知识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高层管理者在服务密集型的经营环境中要转换职能,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新管理哲学,使它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的要求。
第三,“组织靠人”的和谐观。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和谐,与组织中人的智慧和力量息息相关。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和组织的核心,是企业经济行为的主体。实行人本管理,就是要让组织中所有成员都成为真正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并热衷于“该做”以外“应做”的事。组织中的管理层与员工结成平等的分工协作的关系,全体员工形成主人翁观念,形成自主的、安宁的、和谐的工作秩序和工作环境。必须正确理解人本管理的逻辑起点和人本管理的本质,针对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特有的企业文化与管理语境,坚持人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培育适合企业和谐内在要求的管理环境,形成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总之,“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的建立,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人本管理机制不断地促进和扩张人的生活权利空间,让每一个企业成员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种种管理规定来保护弱势者的生活权利,保证企业的平衡与发展。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才能确立。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告子上[M].北京:中国书店,1996.
[3]王先谦.荀子集解·荣辱/诸子集成(2)[M].上海:上海书店,1986.
[4]朱熹.论语章句集注·阳货篇[M].北京:中国书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