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2012-08-15周家华

关键词: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家华

(宿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 宿州 234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程,成功的完成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创造性的实现了“三大理论成果”,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我们要继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发展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创新。江泽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1](P75)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创新,除了要有理论和现实的基础外,新的研究范式必不可少。“所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是指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中心来展开,它的理论目标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不断创造出与时代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这种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本质不谋而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不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且对除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革命、建设的思想来源和指导思想,我国各人文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总的价值目标,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创新作出贡献,而且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不断学习、消化马克思主义,把它变成一种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民族文化形式,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具体化,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同时继续开拓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结晶——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社会实践新的起点上,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结合国际和国内两个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创举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锦上添花。他们的理论创新给我们树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来从事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楷模,他们的学术贡献体现了这种研究范式的优越性。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人文学科的根本研究范式,并不是要取消学科界限,要搞单一化,而是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的再一次繁荣发展。这里要区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整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基本原则和理论目标;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理论起点、方法论原则和评价标准”。对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应用所发挥的建设性贡献突出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期间。在史学方面,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第一次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阐明了历史演进的规律,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即原始共产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制社会。范文澜、尹达、叶蠖生等人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改变了旧史书以朝代性划分阶段的循环观点和静止观点;在政治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理论,建立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政治制度;在经济学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指出我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在文学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创立革命文学,即“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的文学作品”,[3](P233)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最高成就。总之,以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来研究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对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二、有力回击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已经渗透到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各角落。全球化不仅是经济、资本、通讯、政治、技术的全球化,伴随这些而来的必然还有文化的全球化。这样一来,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冲突再所难免,这两种文化的冲突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剧,最根本的冲突体现在西方文化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与攻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想要用赤裸裸的暴力击败我国已经是不太现实,他们转而用和平演变的方式企图颠覆我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他们不断随着资本的输入向我国输入他们的文化和价值,一是企图为他们的资本扩张扫清障碍,二则企图弱化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认同西方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较量近几年来不断升级,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大众媒体的大战。西方少数媒体经常利用我国部分地区少数反党反人民的暴徒制造的暴力行径,进行故意大肆歪曲报道,旨在诋毁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这种卑鄙行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二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某些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再适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但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发展的诸多矛盾不断进行调整而得到了克服。他们不但不会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反而甚至认为资本主义是理想的社会形态。“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得到最明显实现的地方,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把当代资本主义看作社会主义理想的间接实现。”[4]这些挑战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面对当前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能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袖手旁观呢?想要对这些挑战作出有力的回击,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又怎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呢?不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又如何对这种挑战作出强有力的解释和回答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是三位一体。”[5]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创新的任务不仅是政治家和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者的事,而且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理论家的责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队伍要扩大,即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学术研究都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而根据目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而存在,这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量确实太单薄了。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范式,是根据目前国际和国内两个实践对理论发展的需要作出正确的、合理的、明智的方法论选择。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根本范式无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中国的社会实践、社会面貌也就会再一次焕然一新,那么全国上下各族人民都会受益无穷,这样不仅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信心,而且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三、大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因在过去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存在,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主要落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和政治家身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研究领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和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科即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都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关。于是它们往往因缺乏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而出现了各种教条主义或流派人的盲目崇拜,仅仅为了研究人物而研究,迷失了研究的大方向,甚至出现了贬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错误现象。从本质上来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外的其它领域或其它学科,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是密切相关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学科学术研究的范式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为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论域空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只是关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政治;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涵义也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有内在的联系,孤立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来研究只会限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欧阳康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整合多种思想资源并努力造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的连接点,除马克思主义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关联性外,还有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实践,把这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升华后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对这种复杂的社会实践的指导也会牵涉到多方面的学科。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例如,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复杂的社会实践和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全方位的理论总结凝聚而成的。所以它对社会现实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既规范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而且规范了人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对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总的方向。

四、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革命性发展

近年来,学术界用一种平等开放的眼光来对待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期间,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发展迅猛。为了学科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中、西、马之间平等对话与深度交流进行地如火如荼,但这种对话与交流也经常发生不和谐的场面,甚至发展到无法继续,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平等对话与深度交流的共同契合点,这个契合点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他们的研究范式。本来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科之间的观点不一致,学科理论冲突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展到根本对立,那就是学科发展的一种误区,就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的研究范式。学术上的冲突往往是一个学术领域的学者们看不起甚至贬低别的学术研究,以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自己的学术观点才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但所谓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而是受到人物崇拜或流派崇拜的影响,甚至这种人物或流派鲜为人知,不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的研究范式往往可以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中、西、马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深度交流就会更加和谐,相互借鉴积极成果来填补本领域的空缺,进而促进本领域的发展就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只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范式,那么中国文化更能实现优势互补,以丰厚的思想资源为基础来发展自己和与企图使中国文化西化或企图使无产阶级意识消弱的阴谋家作顽强的对抗。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外来文化一概拒绝,而是在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同时,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在民族文化个性化和世界文化一体化之间保持一种恰当的张力。这样做以免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迷失了自己,从这层意义上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根本范式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的革命性发展,做到使中国文化吸收中西文化的共同优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世界化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大量渗透,马克思主义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概念、范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革命性的发展,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成果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困境和挑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用社会主义辉煌的成果证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范式可以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革命性发展。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汪信砚.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江汉论坛,2008,(11).

[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J].哲学研究,2005,(9).

[5]欧阳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导向、资源整合与理论创新[J].理论视野,2009,(1).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