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生命意识探微
2012-08-15赖对对
赖对对
高适生命意识探微
赖对对
高适是个有较强生命意识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表现在他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有生存的焦虑和苦闷,具体表现为胸有大志、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时光流逝、早建功名的紧迫感以及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悲凉感。他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具体表现为出仕前广求汲引、遍干权贵,任官后慷慨报国、除忧解困,不仅珍爱自身生命,更善待他人、好生恶杀。他的生命意识贯穿在他从青年、壮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各时期都表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又都具备复杂、深沉、强烈的共性特征。
高适;生命意识;表现
一、引言
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其核心是对生与死的理解。“只有进化到像人类那样高级的生命形态,随着心灵世界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对于自我生存的方式、价值和意义的反思才得以实现,生命意识才得以形成。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命意识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处在不自觉生存状态的生命体的根本性标志之一。”[1]
高适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他“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2],唐史也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3]。作为一个性格豪迈、不拘小节的乐观诗人和政治家,与很多人的生命意识体现在慨叹生命短暂、追求生命的长度不同,他的生命意识更多地体现在追求生命的质量上。他雄心勃勃,恃才自负,具有强烈的进取之心,年轻时便立下了“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的宏愿,即为了拯救百姓苦难,就算是因此获罪而被处于烹煮的酷刑也在所不辞。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正是其潜在的生命意识的体现。
笔者认为,高适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生命意识的形成,显然是受了儒家“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观念的影响,《左转·叔孙豹论不朽》篇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再加上高适的青壮年时期正处于“开元盛世”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时代主旋律中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时代精神的激励最终促使了高适生命意识的形成。
二、生存的焦虑和苦闷
(一)胸有大志、兼济天下的使命感
上文提到,高适从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然而家道中衰又使他在青年时期过着非常穷困的生活,甚至沦落到要“求丐取给”的地步,他迫切地希望改变这样的生存现状。儒家思想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境贫困带给他的生存压力,以及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所赋予的外在动力,都促使他从小便胸怀大志,希望在这个时代里能一显身手大有作为。我们试看以下诗句:
吴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图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塞下曲》)
我们发现,无论是自我述怀之作,还是鼓励友人的赠别诗,高适的诗行中总是洋溢着一种慷慨激昂、踌踌满志、热情奔放的乐观情绪。20岁时,他西游长安,满以为可以“屈指取公卿”,然而现实却使他遭遇种种挫折。但即便是在遭遇坎坷时,他仍然不灰心丧气,而是动辄以功名自许或以功名许人,以功名自述己志兼勉他人。他相信“穷达自有时”,终能“图画麒麟阁”,为了实现远大志向,他“万里不惜死”,投笔从戎多次出塞边关。
高适兼济天下的大志,除了如上诗句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获取功名的乐观和自信情绪外,还表现在他诗文中为我们描绘的理想蓝图上:
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涟上题樊氏水亭》)
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
天子垂衣方宴如,庙堂拱手无余议。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贵。(《古歌行》)
他期盼着的理想蓝图的具体内容是:“君明臣良、戒奢尚俭,轻徭薄赋以及地方官要除暴安良、使百姓安居乐业等……”[5]。为了实现这种理想蓝图,他表示“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为救民于水火,自己甘愿自我牺牲。在实际做法上,他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追求功名,谋求入仕,而作为一个刚直骨鲠、爱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他对于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这样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
(二)时光流逝、早建功名的紧迫感
高适晚年虽有近十年的达官生活,但纵观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却是劳累奔波、郁郁不得志。李颀在《赠别高三十五》说他“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6]。如果说外人仅仅是为了称赞高适豁达豪爽,“五十”这个数字有些夸张的话,那么高适自己的话应该是可信的,他在诗句中说:“诗书已作青云料。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又自称“四十犹聚萤”(《奉酬北海丈人夏日平阴亭》),慨叹“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秋日作》)。高适虽胸有长志,奈何岁月不待人,“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淇上酬薛三據兼寄少府微》),年老却仍沉沦下僚难有作为,这怎能不触发他内心及时建立功名的紧迫感呢。
高适常年在外奔波,作为一个游子,他在许多诗歌中叹怀时光流逝、年已老大,却仍然“薄宦”,忍受着思乡怀人的酸楚。他写道:“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赴彭州山行之作》);“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初至封丘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汩没嗟后时,蹉跎耻相见”(《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作者在诗句中反复使用“蹉跎”、“年老”、“愁鬓”等词语,表达出了他心中那种抵御侵略、安定边疆、建立功勋的豪情壮志与怀才不遇、抱负不得实现之间的强烈矛盾。岁月不待人,作者深感自己年已老大,迫切地希望有一番作为,可现实中他沉沦下僚,长期郁郁不得志,抱负得不到施展,有才得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他内心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不自觉中显得更加强烈了,这种紧迫感还体现在作者的一些怀古诗当中。
《三君咏》中的魏征、郭元振、狄仁杰三贤是他汲汲以求的模仿对象和人生理想,他希望自己能够像三位赫赫有名的本朝功臣一样建立不朽功名。古代贤人的功业给了他很大的激励,“昔贤不复有,行矣莫复留”,他告诫自己莫迟疑,及时进取追求功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唯见庐门外,萧条多转蓬”(以上见《宋中十首》),古时曾经如此繁华的宋中故地,如今却唯留下高台和荒蓬,“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词无复存”(《古大梁行》)。今昔的鲜明对比,时光的匆匆流逝,他在怀古诗中抒发了一种兴亡之感。人生如此短暂,时间的有限性跟自身建立功勋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生命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诗人建立功名的紧迫感便喷薄而出。
(三)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悲凉感
高适长期沦落,怀才不遇,对权贵专权、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所以写诗反映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感的诗篇占据了其全部诗作的一个大板块。抒发这样思想情绪的诗作俯拾即是,几乎涉及到高适诗歌中的所有类型。这里仅举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诗篇分析如下:
有对权贵专权、压制人才的强烈控诉,如“白壁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统治者任人唯亲,对亲近大臣赏赐无度,高适对这种不公平的用人现象极为痛恨;有对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无情揭露,如“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平原君乐善好施,重用地位低下的有才者,这与诗人时下的现实产生鲜明对比,所以不觉怀想平原君。“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日酬颜少府》)世情冷薄,纵然才如苏秦、蔡泽,未发达时也难免为流俗所轻。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自古皆然,高适在不得志时对世态丑陋的一面有深刻的体会。也有同病相怜的惺惺相惜。高适在长期的漫游中,结识了不少州县级以下的官吏甚至布衣、不得志的读书人等,因此我们在他许多诗篇中可以看到他与友人的惺惺相惜、互诉衷肠的诗句,如“悲歌数年泪如雨,丈夫遭遇不可知”(《送蔡山人》)。高适在这些赠友诗歌中,不仅抒发自己的不平,也常常为朋友的不得志和不幸遭遇而扼腕。当然也有自伤不遇的咏怀之作,如“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始自怜”(《行路难》其一),“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行路难》其二),这些自我述怀之作透露了作者多少无奈。
以上这类诗歌反映了中下层士人的共同思想情绪:生逢明时,遭遇坎坷,空有一腔抱负,却怀才不遇,对世态丑恶有深刻感触却无可奈何。这种思想情绪的背后,无不夹杂着深沉的悲凉感。
综上所述,高适是个有较强生命意识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更表现在他尽力提升生命的质量。他有生存的焦虑和苦闷,具体表现为胸有大志、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时光流逝、早建功名的紧迫感以及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悲凉感。他的生命意识贯穿在他从青年、壮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各个阶段既有其独特的阶段性特点,又都具备复杂、深沉、强烈的共性特点。
[1]郭杰.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和泛华[J].深圳大学学报,2001(6).
[2]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3]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王淑均选注.左传菁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左云霖.高适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I206.2
A
1673-1999(2012)06-0125-02
赖对对(1987-),男,江西信丰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唐宋文学。
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