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
2012-10-16颜红影马海元
颜红影,马海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
颜红影,马海元
从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的方式。中国传统建筑映射出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伦理与礼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辩证关系看,可以从抽象继承和多样化引用两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创作。
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抽象继承
传统建筑文化不仅包括外在的“显而有形”的部分,也指“内隐无形”的部分,对于传统建筑的继承,我们是可以透过其形而取其神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神”是相对于与“形”而言的,指的是中国古建筑所蕴含的建筑美学、传统哲学、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建筑的“神”不同于建筑的“形”,随着新材料、新功能、新工艺的发展演变,“形”的成分一直在随之改变,但“神”却一直作为传统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传递下来,它是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概述
(一)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核心是人。“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88同西方古代文化重“神”的理念所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创建重视以“人”为根据,着重考虑人的行为感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例如,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依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建筑的体量适中,不追求过分夸大建筑尺度而形成的对观者心理的威慑力等等。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文明诞生于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中,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也是必然的,在这种前提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基石。张岱年、方克立认为,“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1]287
“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了传统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微观到宏观均有鲜明体现。从村落的布置到建筑的选址,人们非常注重周围的环境条件,讲求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风水学说。道家云“师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向来不是与自然抗衡、对立的,而是把自然看作老师,向它虔诚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就可以说是微缩式的自然世界,它将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展现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
(三)伦理与礼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和道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因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制规定了人伦关系,所谓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顾伟列也认为:“宗法制社会结构……离不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尊卑秩序,传统道德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是维护这种尊卑秩序。”[2]礼也是制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等各个方面的规范,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建筑设计领域。传统建筑的营造,从平面布局、建筑类型、装饰构件、建筑材料乃至色彩的运用,都受到礼制的制约。皇家建筑、官府建筑到平民住宅,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四)民俗文化
除了作为主流文化的儒道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体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儒道思想,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无数普通百姓的集体智慧,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民俗文化具有流变性和传承性,它具有生动、世俗的生活气息,更具人情味。民俗文化通常源自民间的生活生产活动,反映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大门方位、门窗样式、装饰图案、室内陈设等方面都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常被看作两个对立面。人们通常将传统文化与复古的、陈旧的联系在一起;而现代建筑则几乎是舶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名词,代表着高科技与新材料。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可以归纳成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如果现代建筑是当前全世界建筑的普遍性,那么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中国建筑的独特性了。
一方面,传统建筑文化固然与现在建筑理论存在很多差异,有其封闭的一面,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发展的传统,时至今日,传统也必然有其在当代世界存在的方式。传统若想获得新的发展,应该完成自身的更新和演变,丢弃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发展所不适宜的成分,实现蜕变和升华。而现代建筑先进的设计理念、构建技术、新颖的材料等都将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其褪去腐朽的外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找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使传统建筑文化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绽放光彩,并将这种魅力继续传递到未来。
另一方面,现代建筑作为全世界建筑的普遍存在方式,它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功能的优先性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代建筑发展到今天,其缺陷也逐渐显现。例如,有的建筑过分倚重新技术和新材料,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不仅影响到设计,甚至决定了设计,将建筑变成了标新立异的符号,引发观者的敬畏之情。笔者认为,建筑除了是“居住的机器”、时代的象征,也应该是文化的载体,它应该承载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特有文化。因此,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扎根传统建筑文化,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这是中国特色建筑设计的根本。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知情重礼的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基石,注重人伦、等级分明。道家崇尚自然,追求人性,注重意境美,“师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平和、雅致、淡泊、自然的美学原则。
(一)传统建筑文化的抽象继承
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传承方面,吴良镛先生提出了采用“抽象继承”的设想,为借鉴传统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向。传统哲学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相对于建筑形态,建筑的文化内涵,如历史文脉、人伦关系、价值体系、风俗习惯等都比物质条件能更深刻地影响建筑的发展演变。因此,对传统的抽象继承就是指去其表而求其里,突破传统建筑表层的形体,而转向探索建筑的深层结构。所谓抽象继承,即“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 (设计哲学、原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再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3]。抽象继承是表达传统建筑精神的重要途径,建筑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力求吸取传统建筑的精神为现代建筑所用。
比如吴良镛设计的孔子研究所(如图1),就立意于儒家思想。平面布局源自于传统的九宫格,主体建筑位于山水围合的中央,并置于高台之上,突出其中心地位,也隐喻高台纳士。单体建筑的组合序列主次分明、中轴对称,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 “礼”、“正”、“序”,是对传统建筑空间组合理念的现代继承。
图1 曲阜孔子研究所
图2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由余力设计,是为了迎接新世纪,展现我国五千年文明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它遵循传统美学原则,体现“中和”、“和谐”之美,建筑周围是宽阔的草坪,并以树木分隔空间,体现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世纪坛的设计思路从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哲学着手,寓意传统的“乾、坤”思想,象征“天地合一”。上方是圆形的旋转坛体,象征“乾”,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方为静止的回廊,象征“坤”,寓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世纪坛以简洁的形体,体现了博大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 (图2),使观者耳濡目染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多样化引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哲学、美学、信仰、情感和生活方式等等。我们在继承传统时,除了可以借鉴那些看得见的过去的遗迹,也应该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种多年相传的感觉。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建筑形体的继承层面,那仍然只是对传统文化的表层模仿。凡是能够唤起观者情感共鸣的文化,我们都可以对其重新审视并加以利用。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无疑走在我们前面,日本的传统建筑和中国本是同一体系,但其在继承传统这一方面的设计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较为直观的启示。
图3 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图4 “巴”形
丹下健三是致力于表现日本传统的一代建筑大师,他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图3),造型新颖、结构形式先进,获得空前的成功。该体育馆因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备受称道,但是我们在这个建筑物上却很难看到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子。观者对于体育馆的传统感受,来自于该建筑两个半圆弧形的屋顶组合,很容易联想到日本的传统纹章图案“巴”形(图4)。代代木体育馆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完成了继承传统的命题。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对于传承日本的传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将日本茶道服饰特有的颜色——利休灰运用到建筑研究创作中。“黑川纪章赋予利休灰多层的涵义:既是传统建筑色彩的代表性符号,又被作为多元和模糊的日本传统文化观和审美观的象征。”[4]他设计的广岛现代美术馆和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外观都使用了利休灰,使建筑体现日本传统审美观,将日本建筑以独特的灰色形象推向国际建筑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界对于传统的探索,从对形的模仿转向了更深、更广泛的文化层面。1995年由邢同和设计完成的上海博物馆就是此类优秀建筑(图5)。博物馆体量巨大,气势浑厚,力求展示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建筑立意于传统宇宙观——“天圆地方”的理念,采用大体量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上部是圆形屋顶,下方是敦厚的方形建筑体,展现了一种天地均衡的力量。博物馆在没有采用任何传统建筑形体的前提下,也突显了强烈的中国风格。
图5 上海博物馆
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将传统和现代很好的结合,是当代建筑师要面对的主要命题之一。当今中国的建筑技术已趋近于世界先进水平,应该摆脱最初的模仿和照搬,寻求中国建筑自己的道路。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要立足于中国,在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国建筑精神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走出一条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上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4.
[4]矫苏平,井渌.传统与创新:试析日本现代建筑传统继承的方式[J].华中建筑,1999(3).
Tu-05
A
1673-1999(2012)06-0164-03
颜红影(1982-),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美术学院助教;马海元,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1-13
宿州学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9YS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