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其职业化构建
2012-08-15顾思伟
顾思伟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处,安徽蚌埠233030)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及其职业化构建
顾思伟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处,安徽蚌埠233030)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的“实然”状态尚存在众多问题,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客观上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应然”状态应该是什么?如何构建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文章在分析了高校当前辅导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中国青年报》于2006年3月就曾刊出《高校辅导员,为什么是流水的兵》一文,对当下辅导员工作现状给予了生动的解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越来越需要更加规范地管理。大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更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因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高校实行辅导员上岗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呈现出许多与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和谐的方面,解决这些不和谐的有效途径应该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老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规定为辅导员职业化做了十分明确的定位,然而,在部分高校尚存在对辅导员职业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亟待完善。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实然”状态
(一)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普遍偏低
高校校园内,学校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高等学校内存在着“学术至上”和“业务至上”的风气,学校领导只盯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竭尽全力不惜代价引进业务上的所谓“拔尖人才”,无形中忽略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辅导员队伍的专职领导、职业规划不管不问,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发展的滞后。同时,辅导员队伍多头领导,有的在行政上隶属于二级学院,而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听从于学校的学工部门,日常管理中则听从学校后勤部门,众多工作涉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多部门都是辅导员的顶头上司,导致工作关系混乱,辅导员则成了学生工作的“保育员”“救护员”“消防员”。因为缺乏相关机制,辅导员工作不能量化,失去了考核的约束与监督,从而导致辅导员工作质量大大降低,致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无论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学术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所提高,但是距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这一定位还有一段距离,为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导他们逐步从经验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过渡。
(二)辅导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工作强度大
正是由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使得一些学校的辅导员成了解决学校引进“高精尖”人才家属的“回收站”,一部分“高精尖”人才的家属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另外则是一些不适应教学岗位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较为薄弱、又非高学历者转岗至辅导员队伍中。教育事业肩负着育人的重担,所以辅导员要同时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熟练的业务技能、高尚的人格魅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辅导员尚未达到辅导员专家化的理想状态。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的“应然”状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动态调节和平衡,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机制,给辅导员队伍注入更多高质量、高层次、学科结构更为丰富的人员,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
(三)辅导员缺乏身份认同感,地位尴尬,队伍不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工作队伍,但从目前国内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来看,辅导员的受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待遇不高,甚至有的在学校没有正式编制,只能是人事代理,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远不如专职教师。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制约队伍的职业化构建,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则认为此项工作仅仅是一项过渡性工作,自认为是“流水的兵”,毫无归属感。专职辅导员大多数是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或者是青年教师干部中选拔出来的,有着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但如果从事较长时间的辅导员工作,则会产生倦怠感、失落感,从而对于辅导员职业的心里认知就会产生偏移。“职业化”引导从业者将辅导员这份工作作为可以毕生从事的职业,要有终身为其奋斗的坚定信念,而不能将其作为换取个人成败或荣辱的垫脚石。要将辅导员工作列入长远的职业规划,辛勤付出、矢志不渝。
(四)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不清,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强
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现在的高校辅导员们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起来是“5+2,白+黑”,每时每刻都要为事务性工作所累,只要涉及到学生,凡事都要去管。同时,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受制于高校的多个部门,比如组织部、宣传部等,这些部门均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致使一些与辅导员本职工作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也需要辅导员参与处理,从而使得辅导员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不足。如此一来,辅导员名义上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实际上却沦为学生的“保育员”和“勤杂兵”,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工作角色、职责不清。
二、如何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首先,职业体现了专业分工,职业化则意味着要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其次,它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亦是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然而,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职业化的目标则是将辅导员培养成“专家”。同时也是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高校在建立一支“纪律严、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辅导员队伍的同时,既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又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也要在增加辅导员队伍编制、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合理考评机制上下功夫。
(一)科学规划,优化结构,建设好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和“职业生涯发展”
从现实情况看,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规划。首先,要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建设好“入口”和“出口”。“入口”即辅导员梯队建设,定期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适量补充。其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体现多元化,作为辅导员,要同时熟知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最后要做到对学历层次的高要求,高校辅导员一般应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的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择。以上几点能够保证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从而稳步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即辅导员队伍的“出口”,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拓宽辅导员队伍的流入、流出渠道,确保辅导员在流动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
要将思想政治素质高、热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风正、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纳入辅导员队伍中来,要把好“入口”关、重视辅导员配备,强化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落实好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待遇”,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高校干部培养规划,享受同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同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辅导员从事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和90后,其思想的变化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进行合理评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即是功”的评价导向不利于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充分认可辅导员工作,对其形成有效的工作激励,必须要建立合理的“定量”工作考评机制,辅导员工作进行真实、客观、准确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特别是要注重对精神奖励的运用,可以定期评选出辅导员工作的“术业专功人才”——优秀辅导员,以榜样力量引领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向上发展。
2.以建设专家型辅导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不能始终徘徊在混淆综合、没有专长、缺乏专攻的无专业状态,而必须成为具有综合整体优势基础上各具特色的专家群体,他们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成为理论教育、政治动员、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团队训练等的行家里手,这样的教师应该是“多面手”,应兼具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种才能。”[2]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也在产生巨大的演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但是要注意教育培训的方式,要充实内容,丰富载体。一方面要注重通过讲座、报告会等载体,提升辅导员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作经验交流,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目前国内的高校辅导员基地也在对辅导员进行以上几个方面的专题教育,严格遵从辅导员培训上岗制度,同时要检验培训效果,可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可以鼓励辅导员进行科学理论研究,选送优秀辅导员定向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高一级学位学习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辅导员讲授形势政策课程的方式;在辅导员队伍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课题立项资助的方式,促进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
3.合理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只有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科学地进行管理。要明确辅导员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这就需要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机制和体制,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第一,成立专门的学生事务服务机构,借鉴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student affairs)的理念,例如美国特别重视学生事务人员的专业发展,诸多高校专门安排各种形式的培训,或提供其他参与机会。建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如学生管理的相关证件办理、学生资助方面的勤工助学服务等工作,学校专门安排相关人员处理相关事务性工作,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第二,要注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基本普及使用网络。高校要抓住此时机,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和使用。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高校学工部门应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可通过移动飞信、QQ群、网络论坛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亦可通过网络工具为大学生提供更优秀便捷的服务,使网络成为服务学生的新载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查询和办理相关学生事务,如:学生考试成绩、选课信息,调课信息等方式。
三、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因应时代发展及符合教育规律的应然举措,对于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提升高校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反观我国现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一定要将其作为一项常项任务来抓,高校领导者和部门负责人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认真总结经验,特别是要发挥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措施,多措并举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1]田庆军.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网络财富,2010,(2).
[2]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顾思伟(1964-),男,安徽财经大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