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别与吸纳:规则主义视野下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构建

2012-08-15

关键词:建构大学文化

谢 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淮南232001)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鉴别与吸纳:规则主义视野下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构建

谢 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淮南232001)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要对大学校门之外的世界给予必要的关注,对于先进的、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必要进行借鉴和吸收。本文在规则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对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界定和特征分析,提炼出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积极性价值,进而尝试性地提出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可行性路径,以期对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和借鉴,对建构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做有益的探索和挖掘。

规则主义;大学文化;企业文化;衔接机制

从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观之,中外任何一所优秀大学的办学实践经验都一再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那就是优秀的文化是一所大学培养优秀人才,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基础性支撑和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职是之故,每一所大学都在其办学过程中致力于大学文化的建设,形成深厚扎实的文化积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整个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因此,在对事物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孤立地、片面地单独对某一事物进行研究,而是要用联系的观点,将事物置于宏观的环境之中,综合考察与其有着有机联系的诸事物,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对欲考察和分析对象的理解和把握。基于上述原因,在对大学文化的发生、演进、建构、完善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应当把大学文化与社会中的其他机构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建构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同时又体现大学独特内涵的、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新时期大学文化。众所周知,社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一个社会上层建筑范畴的意识形态领域,它包涵有诸多内在的多元的子文化类型,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他们的发展和演进受着社会文化的一般规律的制约。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不可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自己闭门造车,而是要对大学校门之外的世界给予必要的关注,对于先进的、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必要进行借鉴和吸收。本文就是在此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在规则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对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界定和特征分析,提炼出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积极性价值,进而尝试性地提出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可行性路径,以期对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和借鉴,对建构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做有益的探索和挖掘。

一、大学文化内涵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联系

如上文所论,大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但是大学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和结构,与社会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学者对大学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认为,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其通过制度性架构在大学主体人的行为和其它有形的实体物和无形的载体上予以体现和展示出来的意识形态之一。对这一内涵进行详细分析,不难发现,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学文化的实践性。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的情势独立进行,总是要跟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精神。大学文化是大学自身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而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实践性的文化。

二是大学文化的认同性。大学文化的形成是大学之中的师生以及相关主体在学习、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气质的外化,这些外化了的文化必然影响着后续进来的新的主体对其认同、内化和接受。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够促进大学的长久发展和良性进步。因此,大学文化的认同性是其特性之一。

三是大学文化是通过制度性架构在主体的行为和有形、无形的载体上予以体现和展示出来的。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予以体现和展示,大学文化同样如此。大学文化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必然受到大学主办方的重视和大力建构,学校也会采取各种形式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这就为大学文化进行制度性架构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可能,也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但与大学文化文化相比较,又有着其自己独特的内涵,作为企业,更为强调的是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企业文化也是围绕着企业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在现代社会,今天的企业员工可能是昨天大学校园里的学子,而在这个重视终身教育的时代里,即使今天企业里的员工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培训和提高。对于企业而言,为实现自身的壮大和发展,需要大学输送的不仅仅是“实用型、知识型”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价值

(一)使大学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优秀的大学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校园文化所拥有的文化成分、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中找到共同点和类似点。校园文化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行业、企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点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和学科表现的尤其突出。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精神素养,使其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企业自身良性发展的需要,大力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二)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衔接,吸纳企业文化先进的成份,有利于大学优秀人才的培养

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是提高大学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开阔眼界,促进他们成长、成熟和成才的有效路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建构和预期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职业生涯道路上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及早进入工作的要求和状态之中去。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时代,企业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和管理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形势之下,更注重其员工的严谨负责的态度、顾全大局的观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作为企业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标准要求之一。在此情况之下,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和衔接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切身体会到企业文化的要求和大学文化要求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大学文化要求的可接受性以及内化的程度,加快大学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及早了解和把握企业和社会在文化层面上的要求,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建构,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一些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迟迟进入不了状态,难以融入工作的环境之中去,还一直“滞留“在大学校园文化和环境的氛围之中。这些学生自己也尽力转变,但发现这样的转变并非易事,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希望招进来的新人尽早进入工作状态,不仅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而且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这二者之间,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大学,能够有所作为的就是及早对学生进行相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应缩小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距离,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适应新角色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的训练,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促使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构建,是大学主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实践的需要

由上文论述可知,作为企业,对于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要求之一就是能够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完成角色转换,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进入到工作状态,进而赢得在企业发展的机会,抓住机会,做出成绩和贡献。这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所在,也实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实践的需要。

三、建构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机制的可行性路径

(一)责任文化衔接机制的建构

责任意识是最本质、最深层的道德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责任文化起着带动、促进和保障作用。责任承载使命,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提升能力,责任创造机会。责任文化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包括对自己和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吸收引进企业的责任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和优秀人才。

(二)服务文化衔接机制

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服务至上的时代,每个企业只有好的服务才可能立足、发展、壮大,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处于服务链,人人都是文化者,处处彰显文化味。服务和服务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建设体现企业产品特点、满足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的高品质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在家大都属于独生子女的90后“新生代”大学生,各个大学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着力引进企业的服务文化,应强化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文化教育。

(三)质量文化衔接机制

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而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既通民之命脉,又系国家之危重,更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做事认真谨慎负责的态度,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则和工艺流程要求。

(四)竞争与合作文化衔接机制

竞争文化是维护竞争机制、尊重竞争规则的一种共识和氛围。竞争的氛围使每个职工不甘落后和停滞,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想象力,使人的科学技术和潜能得到全面、充分地发挥,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而合作则是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合作使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即产生“合作剩余”。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创新文化衔接机制

在今天的社会情势之下,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是个体和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个体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基业常青的法宝。只有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备受企业欢迎。大学的文化建设应当通过允许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知识流动平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鼓励冒险、包容失败、奖励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品牌文化衔接机制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精神。”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品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是品牌塑造的主要参加者,特别是优秀的企业,在品牌塑造和维护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力资源,对于大学品牌文化的建设具有实堪重视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的品牌战略就是要树立特色化的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价值,利用品牌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获取差别利益和价值,这正是大学品牌文化的巨大威力。大学文化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名片,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影响其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非一时一事一人一校之功能够达成的,需要大学各个相关主体和方面形成合力,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用心予以呵护,在历史的传承和新时代元素的植入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进而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展现。大学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大学文化的受影响者而言,文化的力量不是外在的显现的,而是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受影响的。与此同时,大学文化的构建需要借助外部的优秀基因,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也就成为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文对于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衔接机制的建构意义也就在于此。

[1]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2]江绪林.解释和严密化:作为理性选择模型的罗尔斯契约论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3]盛正发.组织文化重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江苏高教,2008,(2).

[4]曲恒昌.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高教的国际竞争优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5]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6]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J].教育评论,2009,(1).

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性研究”(编号:皖思研会函[2012]2号)。

谢璐(1981-),男,法学硕士,安徽省淮南市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