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世纪初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及启示

2012-08-15边家胜

关键词:日语日本内容

边家胜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吉林长春130024)

本世纪初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及启示

边家胜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吉林长春130024)

日本的日语教师为不同于国语教师的一种教师职业类别。为了适应日语教育事业在本国的发展形势,日本相关组织机构于2000年向文部科学省提交了《日语教师培养》报告,该报告针对1985年《关于日语教师培养等问题》中的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本文在对两份报告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提出了几点建议。

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启示

在日本“日语教师”不同于“国语教师”,其教学对象主要为外国人。为了促进日语教育的发展,1985年(昭和60年)日语教育推进对策调查会向文部科学省提交了《关于日语教师培养等问题》报告,就日语教师培养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建议。2000年(平成12年)日语教师培养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受文部科学省委托提交了《日语教师培养》报告,针对1985年的报告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

随着中日交流尤其民间交流的逐年扩大,我国的日语学习者也逐年增多,2009年我国的日语学习者达到87,171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语教师仅有15,613人,其中还包括2,759名日方教师。[1]从日语教师与日语学习者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的日语师资较为匮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日语教师呢?目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被多数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所采用,但是我国在日语教师培养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与日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其次,我国师范院校虽然都开设心理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而日语教师培养课程中也没有语言教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反观日本,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新理论成果以及信息科学中的技术早已被纳入到日语教师的培养内容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日语教师,尤其需要提到的是由中日政府合办的“日语教师培训班”,该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及内容都由日方专家制定,如今我国日语教育界中绝大多数“中流砥柱”与有影响的学者都在该培训班学习进修过。[2]笔者认为时至今日我国在日语教师培养方面仍需学习日本,而这种学习也应主要体现在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的变革上。鉴于此,下文中笔者将对1985年和2000年的两份报告中有关日语教师培养内容进行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日语教师培养的建议。

一、《关于日语教师培养等问题》中的教师培养内容

(一)战后日本的日语教师培养

战后日本的日语教育始于1945年,1965年随着“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日语教育也获得了大发展,因为这一原因日语教师的培养受到了政府重视。

1976年,日语教育推进对策调查会就日语教师应具备的资质能力向文化厅提交了《关于日语教师应具备的资质能力及提高对策》报告,同时为了提高日语教师的能力,该对策调查会建议改革日语教师培养、研修制度及内容。[3]

1985年,日语教育对策推进调查研究会在提交的《关于日语教师培养等问题》报告(下文简称“1985年报告”)中建议在国立大学设立培养日语教师的专业课程和副修专业课程,同时制定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标准。[4]

(二)报告中的日语教师培养内容

报告认为日语教师应具备如下专业知识和能力:(1)基础知识与能力。大学(4年制)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方能为日语教师;(2具备从事日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具体为:系统的日语知识;日本人言语生活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语言学知识与能力;日语教学法知识和能力;日语表达与理解能力;熟知日本社会情况;外语能力和熟知外国社会情况。

报告提出培养两种类型的日语教师:(1)普通日语教师。普通日语教师的培养主要在大学本科阶段或一般的日语教育机构进行。大学本科的培养途径为开设日语教育副修课程,受教育对象为国语专业或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副修课程的学习,其应具备成为日语教师的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一般日语教育机构开设与大学本科副修课程内容、水平相同的课程;(2)指导型教师或培养日语教师的教师。大学本科设置日语教育专业,通过该专业培养出具有较高知识、能力的日语教师。研究生院开设日语教育硕士课程,目的即为培养能够从事日语教师培养的人员。

二、本世纪初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5]

(一)改革背景

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新思想、理论与教育手段也被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同时在日本的外国人日语学习者也逐年增多,且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所有这些表明,1985年报告所提出的日语教育内容已不合时宜,具体表现为:

第一,1985年之后,社会语言学、交际学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这些成果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不仅如此,在教育领域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也被广泛采用。因此,日语教育界也在探讨如何将这些成果与技术纳入到实际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多样需求。

第二,上文已提及,日语学习者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另外日语教育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获得了普及发展,所以日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职范围得以扩大;许多大学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日语教育专业,所以,许多大学和机构试图根据这些新情况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然而由于报告规定了统一的培养内容,因而其制约了他们的尝试与努力。

第三,日本大学审议会于1998年提交了《关于21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对策——竞争环境中充满个性的大学》的报告,认为大学应该提高自主性与自律性,并且应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个性,此报告表明划一的日语教育内容已失去了意义。

(二)本世纪初的改革内容

由于上述原因,日语教师培养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于2000年提交了《关于日语教师的培养》的报告(以下简称“2000年报告”),从日语教师培养课程的编订方针、日语教师培养的新内容等方面对日语教师培养提出了建议,内容如下:

1.日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针。日语教师培养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认为1985年报告所列举的日语教师教育内容及设置日语教育专业与副修专业的规定已不符合现实需要;与此相比更为重要的应为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日语教师自身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基于此,该协力者会议提出了如下几点日语教师培养课程编订方针:第一,根据日语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现代课题和日语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不再统一规定教育内容,而是给出涵盖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育内容范围,各日语教师培养机构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和学习者的水平、需求,灵活制定培养课程;第二,由于不再施行划一的教育内容,故而也就不再规定标准学分数、不再区分专业与副修专业。

报告强调要重视未来日语教师基础知识的培养;重视知识间的关联性;重视教育实习以培养实践能力。考虑到全球化的推进和将来日语教师可能面临的情况,日语教师培养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还提出了三种可在大学设立的与日语教育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设置:第一,横向课程。因应日本国内学习日语的外国中小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海外接受初等与中等教育的日语学习者的增加,协力者会议建议将国语、外语和社会等与取得初等、中等教师资格证密切相关的科目和日语教育类科目组合,编订横向课程;第二,内容更为丰富的语言教育专业。这一专业包括针对外国人的日语教育和面向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国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第三,交际教育专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更加需要日语教师具备异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协力者会议建议设立交际教育专业。该专业包括异文化心理学、交流等主要科目和日语教育科目。

2.2000年报告中的日语教师培养内容。关于日语教师的培养内容,报告主要从资质、能力与专业能力及新的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日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资质、能力主要指日语教师自身正确理解并运用日语的能力,其包括如下几点。(1)作为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2)对语言的深厚兴趣和极好的语感;(3)作为开展国际性活动的教育者应具备全球意识和人文性;(4)作为日语教育专家要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意义,并有热情。

作为日语教育专家,日语教师除了基本的资质、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专业能力。具体而言:(1)相关的语言知识能力。这种知识能力具体包括运用外语或者学习者母语的能力、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说明日语构造的能力、具备并能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发展和语言习得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力;(2)具有日语教学法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知识与能力具体包括制定课程、教学评价和教材分析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将这些知识能力灵活运用于教学一线的能力;(3)日语教育背景方面的知识能力。主要指日语和各国教育制度、历史、文化与社会概况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把握和分析的能力等。

报告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教互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新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广义的日语教学。围绕这一核心有三个处于相等地位且无明显界限的领域——社会文化领域、语言领域与教育领域,而这三个领域又可以划分为“社会、文化、地域”、“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教育”和“语言”五个部分。

(三)本次改革的特点

第一,更加重视对日语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给予各日语教师培养机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性。报告中所提到的日语教师专业知识主要表现为对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所教学生的认识理解以及从事日语教育的目的、意义等。同时协力者会议在报告中只设定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内容,并无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这样有利于各日语教师培养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主的设置课程。

第二,由本世纪初的这份改革报告可以看出该会议对日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已发生了改变,即课堂教学并不单纯表现为教师单方面“教”的活动,而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互教互学的行为。所以报告将“沟通交流”作为日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与根本,并据此围绕社会文化领域、语言领域与教育领域制定了日语教师的培养内容。

第三,因应全球化,设立多种与日语教育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如设立横向课程等。同时重视异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为此,报告中有多处有关异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异文化接触、异文化交流与社会、异文化理解与心理等。

第四,教育内容设置上体现了心理、媒体信息与技术等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如教育内容包括语言理解过程、语言的习得与发展、异文化理解与心理等都反映了语言教学中心理的影响因素。此外,报告还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如教育内容中就包括教育工学、系统工学、媒体知识与能力、信息知识与能力、多媒体等内容。

三、对我国日语教师培养的启示

(一)我国的日语教师培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我国高校的日语专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从那之后我国的日语师资主要是各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6]1980年由我国教育部和日本政府合作于现北京语言大学成立的“日语教师培训班”(俗称“大平班”)利用5年时间总计对我国160所日语教学机构培训了594名教师,现在这些人才已成为各高校日语教学的骨干。目前,由于我国日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从事日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也逐渐变为国内或日本培养的博士。[2]

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点授予权的三所高校,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是培养师资的地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作为“大平班”的后续发展形式于1985年成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硕士学位的日语教师。限于篇幅,本文将主要以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课程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硕士课程为例说明我国目前日语教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日语教师和涉外单位的日语人才”。基于培养目标,该专业将培养要求定为“掌握坚实的日语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日本语言、文学及社会文化的研究动态,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7]

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本科专业课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与专业系列选修课、专业实习。专业基础课包括1-2年级综合日语、作文、视听说和会话,专业教育主干课则包括3-4年级综合日语、口语语法、日本古代文学史和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日语泛读,专业教育系列选修课包括高级阅读、文学选读、日语写作、论文写作、日本国情、日语概论、演讲与辩论、影视欣赏、高级听力、日语翻译(口译)、日语翻译(笔译)、文言语法、日本文学专题研究、日本语言学专题研究、日本文化专题研究、日本经济史、日本企业文化论、商务日语写作、日语课程与教学论、日语微格教学。上述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学分最高者为1-4年级的综合日语,学分数分别为10学分、8学分、6学分和4学分;其余科目学分数除了日语课程与教学论、日语微格教学为1学分之外,都为2学分。于此相对,专业实习的学分则设定为6学分。[7]

上文已述,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即为开设硕士课程。1993年其获得日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继北京大学之后的第二家。日本学中心成立当初共有语言文学和社会文化两个研究方向,目的在于培养高级日语教师,当初入学者主要为“大平班”的毕业学员。1995年开始,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始将培养目标定位更高级别的“日本研究者”。2001年开始连续4期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设在职教师硕士课程,虽然该课程于2005年被正式的日语教育方向的硕士课程所取代,但是日语教育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以该方向的课程设置的。因此,在这里笔者介绍在职教师硕士课程。该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择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为日本语教育学概论、语言学与日本语学概论、日本语与日本国情教育研究、学术日本语、日本学综合讲座,选择必修课的科目为文学概论、社会研究原论、文化研究理论、日本文学基础研究、日本社会基础研究、日本文化基础研究、日中文学文化比较研究,选修课为教育学演习、中日对比语言学演习、日本语学演习、日本概况教育论演习、日本语教育学文献讲读、中日对比语言学文献讲读、日本语学文献讲读、日本概况教育学文献讲读、教育学演习等。[8]

(二)我国日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特点

由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和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我国在日语教师培养方面重视对未来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培养。以东北师大日语系为例,本科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有反映日语基础知识和四种基本技能的课程之外,还设置了语言、文化与文学及日本国情方面的课程。另外,为了培养合格的日语教师,东北师大日语系还设置了日语课程与教学论和微格教学,以培养未来日语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东北师大日语系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四年级设置了6学分的教学实习课。

(三)日本日语教师培养内容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两所大学课程设置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在日语教师培养方面是重视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但是与日本在本世纪初的改革内容相比,笔者认为我国在培养内容的设置方面仍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

第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与近邻日本的交流合作也愈加深入。正因如此,在我国大学所开设的外语专业中,日语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而数量众多的日语毕业生也多前往日资企业就职或前往日本留学深造,此时对日本文化的正确理解和如何与日本人交流合作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让日语毕业生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和日本人形成正确认识,追根溯源首先需要日语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正确认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效仿日本在本世纪初的改革,将“沟通交流”作为日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设置课程,尤其重视文化、社会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当然目前我国的日语教师培养课程中已有日本文化课,但是笔者认为为了使未来日语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有必要设置如“异文化接触”、“异文化理解与心理”之类的科目。

第二,目前我国师范类大学公共课一般都开设心理学课程,但是这一课程只具有一般性,并没有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所以未来日语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在语言习得时的心理,也不知道语言发展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开设语言与心理相关的课程,如语言理解过程、语言习得与发展等。

第三,信心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已经普及,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具体的学科教学的课程却还鲜见,日语学科也不例外。而现实情况则是目前包括笔者单位在内的很多日语教学单位都已经运用了多媒体。所以,笔者建议应开设信息技术与日本语教育相关的课程,这样有利于未来的日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四,作为日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如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本科开设了日语教学与课程论、微格教学等课程。但是包括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内的很多日语教师培养单位在硕士课程中并无教材开发、教学评价之类的课程。笔者认为这两类课程是日语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必不可少项,所以同样应该增开这两门课程。

[1]国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現状―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2009年概要[EB/OL].http://www.jpf.go.jp/j/japanese/survey/result/dl/survey_2009/gaiyo2009.pdf,2011-03-01/2012-03-25.

[2]篠崎摂子,曹大峰.中国における非母語話者日本語教師教育の展開―·大平学校·と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J].日本語教育紀要,2006,(2).

[3]日本語教育推進施策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協力者会議.日本語教育推進施策について―日本語の国際化に向けて―[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t19930714001/t19930714001.html.2012-03-25.

[4]日本語教育施策の推進に関する調査研究会.日本語教員の養成等について[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t19850530001/t19850530001.html.2012-03-25.

[5]日本語教員の養成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協力者会議.日本語教育ための教員養成につい[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nc/t20000330001/t20000330001.html.2012-03-25.

[6]秦明吾.中国の大学における日本語教師養成の現在[EB/OL].http://www.lang.nagoya-u.ac.jp/nichigen/menu7_folder/symposium/pdf/5/01.pdf.2012-03-25.

[7]东北师范大学日语系.课程计划[EB/OL].http://wy.nenu.edu.cn/undergraduate/plan.html.2012-03-25.

[8]篠崎摂子,曹大峰.中国の現職日本語教師向け修士コース―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在職日本語教師修士課程実施報告―[J].日本語教育紀要,2008,(4).

边家胜(1978-),男,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日语日本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日本元旦是新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主要内容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