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2-08-15郭治荣

关键词:教育资源农村学校

郭治荣

(中共甘肃省庆阳市委党校,甘肃庆阳745000)

我国教育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思考

郭治荣

(中共甘肃省庆阳市委党校,甘肃庆阳745000)

当前在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出现了农村文化荒漠化、城乡现有教育资源平均化的问题,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完善教育布局调整,各级教育管理及实施主体应正确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关系,积极实施教育资源共享。本文重点分析教育布局调整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即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着眼基层,稳步推进,统筹兼顾,强基固本。

教育布局;调整;资源平均化;挑战;对策

近十年,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教育布局调整。尽管各地工作推进有快有慢,调整力度有大有小,但在撤并农村中小学校,实施农村学生进城上学这一方面,却异工同曲,并愈演愈烈。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校,迫使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究竟利弊如何,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从推行这项工作的理论思维以及工作进展过程,我们既看到了一些积极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实事求是地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和解决的预案和对策,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一、矛盾与问题

伴随着教育布局调整,各地相继撤并了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地方为了节约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体现教育公平,还把部分农村学生整体迁进城市继续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这项旨在实现公平教育,实行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的“学生进城”工程,其理论思维和立论动机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论证上的欠深入,论据上的欠全面,一旦实施起来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拆东补西、甚至花两校钱建一所校的问题。就目前看,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撤销农村学校,使本来就落后的农村文化荒漠化,无异于抽去体现一个地方灵气的魂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重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是文化之根基,文化以教育为支撑,文化要繁荣,教育须先发展。没有教育的支撑,繁荣发展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试想,在若大的农村土地上,大量撤销中小学校,村庄没学校,田园无书声,唯有一家一户的“留守人”,那将是一种多么破败颓废的景象。经济的繁荣发展只是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一般反映,而真正体现一个地方厚重感和文明程度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撤走农村学校,无异于抽去体现农村文明与灵气的魂宝,弱化乡村教育,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将成一个空洞的说词。[1](P23)

(二)农村学生进城,其初衷是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则是将城乡现有教育资源平均化

学生进城是因为农村孩子在乡下无法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校舍狭窄破旧、设施短缺落后、教师素质不高等,确实与城里存在很大差距。但现实的情况是城里教育资源无论硬资源还是软资源城里比乡里更紧缺。大批农村孩子集中进城上学,城里必须投巨资建学校招教师。就校舍建设来说,在城里建一所学校所投资金起码可在农村建两所同等标准和规模的学校,且不说被废弃闲置的原有校舍造成的资产浪费。就教师来说,城里建起学校就得有教师,而城里并没有多余的现成教师资源可利用,还得从农村学校包括撤并学校教师中进行补充,这样还是原来农村的教师进城当教师。而教师从乡村到城市只是地域的变化,而素质和水平并没有因为地域的变化而提升,如果加上补充教师过程中因平衡照顾各种关系而使素质低下者进城任教,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原有城乡教育资源相加再除以2的“平均化”,值得我们深思。

三)大量孩子寄宿,既有可能加重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又会使学校在吃住行方面增加风险点

农村孩子进城学习生活,学校提供条件比较优越的公寓式住宿,就餐于政府予以补贴的标准化食堂,学习于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教室,这确实与昔日农村学校有天壤之别。但一部分农村家庭孩子在家长身边上学,其吃饭、穿衣、花销均能将就对付,在城里就不能太寒酸。特别一些困难家庭,过去加双筷子加个碗的事,现在除政府补贴还得再掏点现票子;过去“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现在穿衣不仅要穿得稍微体面点而且得备有换洗的衣服;过去可以一年半载不给孩子零花钱,现在孩子在外不说,看见别的孩子吃零食自家娃短精神,起码得随身有个应急的钱。这或多或少都是农村家长的心病。另外,初中以下孩子特别小学生正是需要亲情呵护的年龄,在这个阶段离开家庭在学校寄宿,既缺少亲情照顾,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大量农村孩子集中在城市学习生活,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宿舍的夜间监护、校园的安保措施、往返的交通安全等,都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校的监管措施出现缺失或漏洞,都将放大安全风险点。

(四)城乡孩子同校,如果学校教育疏导措施出现缺失,易造成农村孩子自卑或攀比等性格缺陷

勿庸置疑,农村孩子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与城里孩子有明显差异。特别当他们离开过去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且与城里孩子同桌学习、共同生活。在兴奋、新奇之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城里孩子以见多识广为底气的高傲和以经济基础为后盾的奢侈。两相对比,一些农村孩子有的可能会自暴自弃,甚至以暴制傲;有的可能会不顾家庭条件盲目攀比,甚至以奢制奢;有的则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性格缺陷。此时,学校若不及时进行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导,很可能会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由此发生心理扭曲,产生新的问题。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布局调整从狭义上讲,既有学校撤并的内容,更有合理设点、优化布局的任务。同时也应考虑到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长远需要。不能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牺牲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一味地撤销学校、“赶孩子进城”。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要统筹文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快速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科学指南。我们不仅要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上下功夫,更要在积极自觉、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上见行动,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尤其是大规模撤销农村中小学校这一举动事关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事关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等重大问题,一定要站在全局高度,用战略家的眼光和胸怀,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分类指导。特别在作出重大决策前,一定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科学论证,比如,在撤销农村中小学校、推行学生进城时,就要考虑到当地经济自然条件许可不许可,什么地方适宜集中办学,什么地方需要合理布点分散办学,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真正享受优质教育,以及学校撤销后当地文化事业如何发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切不可盲目草率,拍脑袋决策,干利一损一甚至有损无益的蠢事。

(二)教育布局调整要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切不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跟风

教育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与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它社会事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教育布局调整中不能孤立地就教育谈教育,就调整搞调整,搞就事论事。要把教育布局调整放到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到当地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承受的基础上去定位,放到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点上去谋划,放到有利于农村孩子好上学上好学的基本要求上去把握。决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违背群众意愿,不顾现实可能,超越客观条件,一味地撤并,一味地集中,甚至一味地进城。

(三)多数地方要立足于办好农村中小学校,强基固本,确保村有小学乡有初中的基本布局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特别广大农村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普遍较差,人均受教育程度处于劣势。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软实力,积蓄发展后劲的根本要求,是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长远,突出优化。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现状,除地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在教育布局调整中,可依据地缘优势和经济优势将乡村学校向城市适当集中外,远离城市的县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保留一所小学,乡镇应有一所初中,这应是农村教育布局的基本要求,也应是多数地方教育布局调整不应突破的底线。

(四)各级政府要正确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着眼基层,处理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关系

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口的大头,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之处,更是应该受到重视和加强的地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教育,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来实现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靠近。而不是靠单纯撤并农村学校,让农村学生进城与城市学生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来实现。更何况城市并没有富裕的优质教育资源供农村孩子来分享。与其斥巨资花大成本费大气力在城市为农村孩子建一所学校,还不如用同样多的钱为孩子在家乡建同标准的一所学校、为每位教师建一套免费公寓,让孩子就近上学读书,让教师安心教书。为何放着这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体现的事不干,却要干花钱费力并不讨好的事情。

(五)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机制,用待遇引导优秀教师立足基层教育

事实上,在基础教育这一块,我国除“老少边穷”地区,多数农村学校并不缺少教师,也不乏优秀教师,多数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课堂教学的技巧经验并不比城市教师差。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一方面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教师家庭住房、职称晋升困难,福利待遇、生活条件等与城市同类人员无法相比,影响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农村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人文环境。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和爱护孩子,对孩子溺爱有加却不愿与校方配合施教,有的甚至因学校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而兴师问罪。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家长不会管不愿管、学校会管不敢管两张皮现象。另外,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对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学习好坏很少过问,更不说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聘请家教了。某种程度这些方面才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全社会,都要认真研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从制度层面研究解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增加稳定性;又要从机制上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任教的轮换制度,促进城乡教师业务上的相互学习提高;[2](P38)还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各种传媒手段,试行网络教学,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还要重视农村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切实改变农村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放任行为和护短行为,努力形成学校家庭及时沟通、相互支持、共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1]韩清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政策性误区[J].辽宁教育,2012,(6).

[2]何卓.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郭治荣(1958-),男,中共甘肃省庆阳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学校推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