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
2012-08-15陈洁君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发挥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全面梳理和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寻求合理的对策和方法,这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在新时期亟需解决的问题。
文化社会学;网络文化;大学生;社会化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文化的嬗变与重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社会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向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学家们忽视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古典社会学理论认为,与一系列社会结构性的问题相比,文化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边缘现象。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对一系列独立的、性质不同的亚领域如科学、宗教、媒体、艺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研究所组成的“新”文化社会学才开始真正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文化也开始以一种自主的、相对独立的姿态进入了像布迪厄、波德利亚、贝尔、阿切尔等知名社会学家的视线。[1](P126)
一、文化社会学视角下解读网络文化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和“动力站”,高校的命运、大学生的发展必然与整个社会连为一体,必然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如网络文化结合并改造了语言媒介一样,这一文化现象最终也要结合和改造集体认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化提供了一种举行集体仪式并使之保存永久的新的形式,从而强烈地感染覆盖了今天这样的巨型社会群体。电子信息由于允许在物理空间上相互隔离的人们进行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拉近和均衡了地方上的差别,“网络媒介”开始跨越原来以共同在场为基础的群体认同,制造了许多新的与物理场所没什么关系的接触和联系的形式。[2](P144)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网络文化。可以说,从电脑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就开始萌芽。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也称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柏文化(Cyber Culture),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从网络的角度,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二是从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是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3](P176)概而言之,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社会特征的文化产品及活动,是在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网络精神创造,是人们以网络资源为背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媒介,在网络社会交往中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可以看出,网络维护与社会密切联系,它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大众性、自主性甚至反社会性,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产物。站在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应首先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上来认识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是一种虚拟实体,大众媒体的出现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最基本的性质,它将现实根据编码规则进行了重新诠释之后按照新的组成方式将它们播放出来。因此网络文化也是现实文化的一种延伸,它是人工的信息构成的世界;其次,从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看,网络上流传的思想观点、情感表达和体现大多都根源于现实社会,并且在很多方面具有放大的作用。网络信息的流动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方式,也改变着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改变着人们思考、生产、消费、沟通、生活、认知的方式。[4](P211)
二、网络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提供人际交往的资本
在现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人们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地寻求信息,尽量降低由于信息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网络社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不同信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由于信息缺失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而且为大众创建了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的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人际互动的资本,这是现实社会所无法比拟也无法实现的优势,有助于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二)传播大众话语的新载体
近几年来,网络已经在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与事件中扮演着传播大众话语的角色,成为人们直接参与社会交往和对现实进行评价的主要渠道之一,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极广的大众评论场。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自由性,通过建立QQ、邮件、博客、社区论坛等媒介,使中国的百姓在方寸之间拥有了话语权,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自由的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平台,将普通大众的个性、创造潜能、批判精神等激发出来,这是可贵的现代公民精神的觉醒。
(三)扮演独特的文化传承角色
作为一道新型而又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网络信息的传播推动了新时期文化的塑造。网络上所提供的信息有很多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或反映时代特征、或揭示社会实质、或浓缩历史文化,甚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中国元素与外来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全新的、犀利的视角诠释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文化”特色,这不仅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也发挥了其寓教于乐的文化教化功能。
(四)充当情绪宣泄的媒介
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在为人们提供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使得社会成员长期处于脆弱、紧张、敏感、动荡的状态,极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如多疑、焦虑、狂躁、抑郁、悲观甚至绝望。而网络传播的出现,为现代人宣泄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发挥着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众宣泄内心的不满,释放出消极情绪能量。从社会层面来说,网络文化充当了情绪宣泄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发掘出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限快感,娱人也自娱。
当然,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正向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其负面功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社会文化效应,特别是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的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自身个性的过程。[5](P82)因此,大学生社会化属于预期的社会化类型,即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为了充分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笔者曾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的对象集中于本校学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兼个别访谈的方式,发放问卷共1200份,回收问卷1050份,其中903份为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初步得出调查结果,简单介绍如下:①以下数据来源于笔者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下同。
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的上网率达到80%;从性别上看,男生上网率为82%,女生上网率为65%;有60%的学生认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这当中有大约44%的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从网络搜寻而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得课外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依赖查找图书资料,而是依赖于网络搜索;从上网的内容上看,55.2%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32%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查找资料,20%的学生主要是打网络游戏。大部分同学的网络技术知识的获取主要靠自学和实践,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因此网络运用能力和应具备的网络素质还有待提高,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一)积极影响
(1)增强社会化的能动性。按照传统的社会化方式,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直扮演着“受教化”的角色,社会化的选择性和能动性都表现得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全面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继家庭、学校、社区之后的新的社会化途径,使得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种种限制。在网络社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互动的对象、内容和形式,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更容易使大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的社会化。
2提供角色演绎的空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环节就是对社会角色的把握和扮演。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未来所扮演的角色内涵,严格履行这种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谐地融于社会群体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平等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角色丰富的实践场所,甚至可以扮演现实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在角色互动中帮助大学生完成角色培养和行为调适,满足了体会和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精神需求,改变了原始的交流方式,在自由的网络空间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在网络中增加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内涵,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自信并成功地进行角色扮演。
(3)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在上述的调查活动中,当问及网络交往是否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时,有66.3%的学生回答不会,只有2.3%认为会;当问及网络交往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时,63.4%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影响是拓宽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甚至有33.4%的学生认为网络交往改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但由于大学生基本局限于学校这一象牙塔内,社会交往面还是比较窄的。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际间的互动可以得到极大的延伸,几乎可以实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减少陌生人之间的拘谨及代沟,使大学生可以自在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国籍、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互动。因此,网络为大学生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他们的交往模式并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4)提高大学生的个性水平。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性和人格趋于稳定或完善的时期,良好的个性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之一。[6](P103)大学生社会化是在人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实现的,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这个网络交往的舞台上,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通过个性化的设计进行自我评价,找到自我价值。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地发表言论和抒发感情,可以真实地流露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真实想法,可以对现实和压力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有利于完善其人格。
(二)消极影响
在上述的调查活动中,从统计结果来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32%的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有51%的学生(其中男生占76%)浸淫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有19%的学生受西方网络文化的冲击进而迷信和崇拜西方文化;有64%的学生由于受网络垃圾信息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上流传的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冲击,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1)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较强,道德行为比较能够受到有效地控制。但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社会是无国界、无约束的,各种行为失范现象在网络世界里横行,而且缺乏法律规范的监督,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范围,伦理道德和舆论压力对大学生的制约逐渐弱化甚至无能为力。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大学生可以摆脱真实身份和人伦关系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在网络社会里畅游,忘记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甚至会受到垃圾信息的毒害而走上歪路。因此,过度地依赖网络有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传统道德品质的塑造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造成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偏离。
(2)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混乱。虽然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但毕竟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虚拟社会化与现实社会化的断裂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并可能导致其自我角色的混乱。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经常扮演与真实身份不符的角色,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这有利于他们提前进行角色体验。但是,如果在网络上长期扮演一个虚拟形象,很容易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导致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冲突,在现实中迷失自我,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3)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情感的冷漠。网络交往仅仅是社会交往的途径之一,它不可能完全取代现实社会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唯一媒介。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在“人——机——人”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交往,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宣泄情感,常此以往,他们就会减少与家人、同学、朋友及社会接触的机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实际交往能力,甚至认为现实世界的人与事对他来说不重要也不需要,造成了自己与现实社会的隔阂,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萎缩和情感的冷漠,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4)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将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等相互交融,呈现在心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前。这群年轻人由于自律性不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往往没有进行理性思考和辨别就全盘接受,极易对不良思潮产生认同感,对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发生强烈的冲击,甚至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或加以否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
四、健全网络文化,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而大学阶段尤为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健全网络文化,建立一个有序的网络社会,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时代的道德观念,其实质是现实社会物质利益追求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首先,国家应从宏观上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并建立网络防火墙,完善对网络行为的指导、管理和监控,保证有法可依;其次,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创建适合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宣传健康、科学、有吸引力的信息,纠察不法的网络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空间,发挥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心智水平。网络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广阔天地,但也容易对大学生的心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会中,容易出现社会角色的混乱、道德社会化的偏离或理想信念的迷失等心理障碍。因此,社会与高校应结合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采取一些措施,如开设网络心理课程,使学生对网络心理知识和心理疾病有基本的了解;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栏目,针对学生网络交往中容易引发的信息焦虑症、网络依赖症等网络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对个别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个案分析,并提出诊断和解决办法,以提升大学生的心智水平。
3.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互动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延伸,但也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角色认知发生混乱,使自己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善于利用网络交往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缺点,提高自己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增强对角色扮演和人际交往的自信,善于在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实现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和谐统一,完善自我。
4.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保证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最有效途径。在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而网络世界所构造的数字化信息为大学生塑造了一个类似于现实社会又有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若长期沉溺于虚拟时空中,不仅不会充实社会实践经验反而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对现实认识的不足。因此,应参加多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投身于现实社会的大课堂中,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获取知识上,更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现实,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健全的综合素质,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
[1]冯婷.逸出结构的文化[J].学术论坛,2001,(4).
[2]Meyrow it z,Joshua:“No Senc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张碧莹.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5).
[4]马丽娜.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认知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1,(10).
[5]阎卫锋,裴春燕.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7,(2).
[6]李小元.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09,(3).
陈洁君(1979-),女,硕士,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