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渊明诗歌的不“平”与不“淡”

2012-08-15巩建鹏

关键词:园田陶诗陶渊明

巩建鹏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陶诗的“平”是心气平和,风格平易;陶诗的“淡”是淡泊高远,淡而有味。平淡风格的特点是质朴无华、明朗恬静,语言特征是单纯简约、平易自然。然而,陶诗看似平淡而实则深沉,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拟从陶渊明思想中仕与隐、理想与现实、生与死的矛盾,领悟陶诗所呈现出的不平与不淡的审美特征。

一、现实的艰难与理想的田园

按题材内容划分,陶诗[1]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咏怀(咏史)诗和哲理诗三大类。最能代表陶渊明平淡自然风格的是其田园诗。他用优美的文笔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世界。诗中有对乡村风光的描绘(《归园田居》其一),有躬耕自足的欣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归园田居》其三、《和郭主簿》),有与友人的欢聚(《归园田居》其五、《移居》),有独处的乐趣,(《时运》、和郭主簿》),有意与景会、心与神往的忘我之境(《饮酒》其五)。历代陶诗论者,大多欣赏其描绘清新旷远的田园佳境和悠然自得的人生意趣的诗作。然而,陶渊明用诗歌所创造的田园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是不同的。这个田园世界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是陶渊明心中的田园,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并非如此。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时局动荡不安,农村破败凋敝,民不聊生。陶诗对此多有记述。“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荒途无人归,时时见废墟。”(《和刘柴桑》)陶渊明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境况也十分的窘迫。其中,天灾人祸是造成陶渊明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霜露早降,寒气侵临,农民的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炎火屡焚如,螟域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昔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因火灾、虫灾而歉收,终年的辛苦耕作得到的却是饥寒交迫。陶渊明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艰难:“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唏以应阳。 ”(《杂诗》其八)“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饮酒》其十一)“竞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十六)“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甚至到了沿门乞讨的尴尬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乞食》)

残酷的现实使陶渊明认识到,归耕田园并不是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在饱尝耕耘的艰难,持续无望承受着艰难生活的压迫下,他的感情终于无法控制了,于是有了上述诗作。在诗中,陶渊明感叹自己连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也不能保证,所以他激愤地渴求公道。在这些诗的结尾处,陶渊明克服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平静冲和、顺其自然的心态,实现了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发现并塑造了田园的美,写出了一篇篇纯静动人的颂歌。但毕竟悲也悲了,号也号了,这可以证明陶渊明心中是不平静的。

自然,不仅是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也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自然有“自由”的意思,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五);“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辞》序)。梁启超说:“爱自然的结果,当然爱自由。渊明的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2]陶渊明三仕三隐,为贫而仕的无奈,出仕与隐居的矛盾,仕宦与生命的冲突,使他深切体会到心灵深处生命被羁役的苦恼。综观其时诗作,可以说几乎都在诉说出仕的勉强,充满强烈的归隐之思。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是陶渊明奉桓玄之命使都后归途中所作。诗中真切表达了他对本然性情的召唤,对亲情的依恋和对行役的厌倦,并倾诉了其人生理想:“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认为回归园林是摆脱束缚的唯一途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是陶渊明回乡探亲假满返还江陵任所途中感怀而作。陶渊明为实现自己大济苍生、匡时济世的壮志理想而出仕的愿望落空了,统治者所关心的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个人的私利,这引起他思想上莫大的反感和懊恼:“读书敦夙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思归之情油然而生,表明自己所眷恋的是耦而耕的田园生活。《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是陶渊明初就刘裕军府任职的途中所作,诗中毫无始赴新任时的兴奋,只有“暂与园田疏”的无奈,“绵绵归思行”的惆怅,更有再入仕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愧意,以及“真想初在襟,谁谓拘行迹”的生命意志不受形迹所拘的表白和自慰。

二、豪放超越与忧患愤慨

相对于平淡自然,陶渊明又有豪放和忧患时世的一面。龚自珍评价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3]陶诗中有许多感慨良深的咏怀诗、咏史诗。尤其是晋宋易代前后的一些作品,寄托了陶渊明深沉的感慨,批判了黑暗的现实,更有许多愤世嫉俗之言以及“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音。 如其《饮酒》(其一、其二)、《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豪放风格尤为突出。

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4]陶渊明的满腔义愤在《咏荆轲》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咏荆轲》中,陶渊明借古喻今,借歌咏古代英雄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和不平。全诗绘声绘色,气壮山河,情绪激昂,语言豪放。“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悲壮豪迈似江湖侠客。正如宋人朱熹所说:“渊明诗,人皆曰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出来?”[5]陶渊明写得豪放有力、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诗中借神游仙境和荒怪之论,或发泄其郁积胸中的苦闷(如《读山海经》其七),或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如其九、其十),使蕴藏在灵魂深处的情感像火山爆发一样迸裂而出。

汉末以来生命意识勃兴,关注生命、慨叹时光易逝和人生短促,成为魏晋士人普遍关注的主题,陶渊明也不例外。鲁迅说:“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越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出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6]随着年岁的渐长,自然生命必将消亡的事实,给陶渊明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于是“生死”成为他归田后最敏感的话题,反复出现在诗作中。

在现存的120多首陶诗中,直接谈及生死的诗歌有51首,加上间接涉及生死之忧或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占了陶渊明全部创作的一半以上。陶渊明也力图挣脱死亡的阴影,抱持坦然对待死亡的通达态度,但是理性的通达并不能取代心灵的不安。如《挽歌诗三首》,虽然出之以自然旷达之语,但仍遮掩不住心灵的不安和凄怆悲凉之情。虽有“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等对死亡的敬畏之心和达观之语,但他以“死者”的身份去体验死亡,凄切地想象着自己死后的情景:从入殓时“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到出殡时“肴案盈我前,亲朋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再到入土时“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无一不是使人伤心欲绝的场面。

最能体现陶渊明哲学思想的是《形影神》组诗。从他所表达的人生自然观看,陶渊明最终无法排解的是生命的忧伤。在《形赠影》、《影答形》中,他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死亡的悲哀:“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草木故能荣枯更替,而天地中最灵智的人却是“奄去靡归期”。诗中流露出的不平之情,“念之五情热”的焦虑之心,是陶渊明一贯心绪的自然表露。在《神释》中他的思想转入理智,既然醉酒与忧思反而伤生,死亡也是任何人不可逃避的,倒不如从死亡的恐惧中超脱出来,委运任化、顺其自然。“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然而,陶渊明依然是无法解脱对生命的恋惜以及对生命终将失去的无奈。

生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盛衰存亡的过程,加上人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命的消亡构成了陶渊明心理上巨大的阴影,使其很难达到真正的坦然。陶渊明在《自祭文》结尾云:“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罗宗强先生说:“《自祭文》结尾的这两句话,其实是一条通向他内心深处的隐约小径,循此以往,我们不惟可窥知他旷达、静穆的心境背后,有多么浓重的苦恼与悲伤,而且可以窥知他写《挽歌》与《自祭文》的更深层的动机。他是怀着对于人生的深深遗憾或者不满甚至愤慨才起了自挽自祭的念头的。他一生始终为现实人生的不如意事所纠缠,他的超越只是暂时的。”[7]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一生都是在矛盾与痛苦中度过。徘徊于仕宦与隐居之间的陶渊明是痛苦的,归耕田园的陶渊明依然处在矛盾和痛苦中,也不能忘掉死。陶渊明的诗歌记载了他生命中的矛盾、痛苦与超脱,呈现出平淡自然而又豪放悲愤的风格特征。

[1]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280.

[3]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刘逸生,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83.

[4]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2.

[5]朱熹.朱子语类:卷 140[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7.

[6]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2.

[7]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352.

猜你喜欢

园田陶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归园田居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