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新发展

2012-08-15秦涛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秦涛

谈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新发展

秦涛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体育兴趣与自主选择,注重体育专长教育。在“以人为本”前提下,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备受高校师生关注。新形势下,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应围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新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体育课程,打破传统体育班级授课模式,满足学生的个体体育需要。《纲要》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拓展高校体育课改革。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在此背景下,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作用及运行方式都还有待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原则和途径都要服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

一、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高校体育教学从早期的“三基”教学到“三段式”,再到“俱乐部型”教学[1],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教学的实践,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对当时体育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把俱乐部的管理手段、运作方式引进体育教学[1]。作为一种新模式。其优越性在于:

一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体育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自由选择上课时间、任课老师,教学实行弹性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常规教学的老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形式[1]。

二是适合大学生个性差异,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运动项目多样,满足学生的选择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特长,使学生形成持续、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在集体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体验体育运动乐趣。该模式有利于学生把体育技术与技能延伸到课外乃至社会,培养其主体参与欲望和独立的体育意识并终身受益。

三是围绕“健康”主题,引导学生树立“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健康观,以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为理论依据,以形式多样的运动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归宿[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按项目划分俱乐部,课内课外结合,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体育项目,选择自己信赖的教师。因此,“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方式己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呈现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积极主动,学习热情高涨和体育锻炼兴趣倍增的势头。该模式为多数学生带来感受体育文化快乐,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优势和资源[3],教学相长,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时数少,运动技术和要领难以而巩固消化和提高的弊端。

二、新形势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大学生体质下降。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下降。与2005年相比,男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3项身体素质指标全面下降。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跑成绩也比2005年低了不少[4]。这使人担心大学生毕业后没有足够的身体条件适应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的总体身体素质。

国内体育研究表明,我国约有10%的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约60%的学生体育锻炼无规律,没有养成习惯。陈浩然对初中毕业生工作1至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毕业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5]。

从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要求看,高校的体育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体育爱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育身心健康,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服务社会。为此,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价值。强化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正式人生观、心理成熟的阶段,此时如果能让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其自主积极锻炼的习惯,将对其一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开展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高校“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使“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内涵更加丰富、更为科学,更有生命力。根据高校的实际和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笔者建议从“一个坚持”“两主理念”“三个结合”“四个自主”和“五种关系”的“12345”思路着手,探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旨在打好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尊重规律,注重个性,帮助学生达到强身、健心、养德、励志、娱乐之目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运动潜能,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2.“两‘主’理念”。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教育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发展“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辅相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需自主学习,其内在动机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由此产生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则要求:(1)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和师资条件,既要顾及全体学生,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对学习的重要性。(2)教学方法取舍要围绕教学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3)教学目标实现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情境创造者作用。(4)教学组织要因材施教,诱导启发,授人以渔。(5)教师不断完善体育知识的运动技能结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三个结合”。(1)教学管理上要将“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树立管理现代化理念。二是强调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科学的高校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至少可以推动三个方面的和谐。其一,管理理念和谐,适应高校未来发展形势,增强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二,管理机制和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校内执行力。其三,管理运作和谐。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更新理念,规范职能,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推动学校稳定发展。(2)教学质量质量管理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继续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内涵,将学生自主选课,自主择师落到实处,改革体育评价制度,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确保教育评价公平。笔者认为,一是明确体育课考核目的,“三基”要求、运动能力和素质提升有机结合;二是考核形式多样化,确保考核公正准确;三是分析总结考核结果,从中了解学生共性和个体差异,提出改进措施,提升考核作用。(3)“俱乐部型”教学组织与过程要与高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先进的体育文化引领学生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体育运动集竞争性、合作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先进的体育文化蕴含积极的价值取向,倡导团结协作、赞赏拼搏进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过程强化学生体育精神修养,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强健身体、发展个性、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先进的大学文化孕育、丰富大学体育文化,增强了体育的教育价值。通过体育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增强友谊协作精神,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体质条件,成为社会交往的桥梁。

4.“四个自主”。(1)自主学习。自觉认识体育的功能价值,掌握体育知识和基本方法,根据学校环境和自身条件自主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2)自主锻炼。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自主自觉锻炼。(3)自主调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合理选择运动项目,自主决定运动时间和强度,学会自我身心调节。(4)自主控制。科学合理安排锻炼计划,客观评价锻炼效果,自我修正锻炼,形成自主控制能力。

5.“五种关系”。(1)共同合作。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认真履行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职责,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虚心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实现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2)平等民主。师生履行各自的职责。体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耻下问,学习进取。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3)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是构建高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劳动。教师则要热爱并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4)健康交往。师生课内课外交往频率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师生频繁交往是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5)亲师信道。尊师重教、亲师信道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技艺精湛,热爱学生。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亲师信道则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关系到体育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体育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亲师信道意味着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谐一致,是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标志。

三、结束语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及终身体育理念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需要继续创新发展,顺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发挥教师优势和资源,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其中,和谐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是体育教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6]从一定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当前“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1]陈松,张金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2]陈惠亮.南通市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现状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0(46).

[3]朱飞.构建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职业时空,2009(7).

[4]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发布:成年人未老先衰[EB/0L].http://www. unjs.com/xuexi/jiaoyuwezhai/20110903102041_691631.html

[5]葛传志.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分析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

[6]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6.

book=191,ebook=468

G807.4

A

1673-1999(2012)14-0191-02

重庆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我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201056)。

秦涛(1962-),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讲师。

2012-03-26

猜你喜欢

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