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路径探讨

2012-08-15郭亮

关键词:精神大学生教育

郭亮

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路径探讨

郭亮

从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国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有益借鉴,从树立精神理念、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作教育模式、学生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整合社会、家庭教育功能等六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合作精神;提升方略

合作精神,是人类彼此理解、相互配合、协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一种优良品质。合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相兼顾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探索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我们既尊重个人的价值判断和成长目标,又与集体的共性发展相结合,体现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二)系统性教育的原则

合作精神的培养是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形成合力。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育,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间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并鼓励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提问。以艺术类院校为例,在设计类课程的授课环节,更多采用小组围坐的方式,师生围坐在一起开展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作业的成绩决定该学生此门课程成绩。二是加强任课教师的合作教育。只有教师之间善于合作、彼此接纳,才能通过言行感召、影响身边的学生。

(三)利益共享的原则

合作精神是以尊重合作方彼此利益为基础,合作并不是一方片面牺牲本方利益来满足另一方,而是建立在尽可能同时满足多方利益(即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精神指既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利益满足,又强调体现“双赢”原则,尊重、满足双方甚至多方的利益。

二、美、英、德、日等国家的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美国和英国的合作教育模式,都属于“工学交替式”。学校提供教师指导、培训,企业提供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并提供劳动岗位和报酬,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企业工作时间,各按一定比例分配,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由企业、学校双方共同评定。其中,英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又分为企业托管型和学校培训型两类,企业托管型的学生,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其劳动报酬均由企业承担;学校培训型的学生,在企业工作时,薪金由企业提供,在学校学习期间,费用由学校支付。这样,企业托管型的学生,可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学校培训型的学生,则可增强职业适应力,加快社会化过程。

德国的合作教育亦称“双元制”。政府通过立法使此模式合法化,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学习,在企业提高业务水平、实践能力。此模式以培养人才的业务技能为主,在企业业务实践的时间,约占在校学习总时间的2/3以上,其特点为:(1)针对性强。在延续德国人严谨、忠诚、负责的工作态度基础上,融入实用主义的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2)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实践经历。专职教师不仅需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有一段时间的业务实践经历。教师每3-4年的专业教学经历中应有不少于半年的业务实践经历,此外,学校按照1:1的比例配备来自相关企业的兼职教师,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的良好对接。实践证明,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与校外实践之间的衔接。

日本的合作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模式,二是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模式。前一种模式即高中阶段与各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形式有:委托培养、集体指导和集体入学等方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年轻应用型人才;第二种模式即大学阶段与各相关企业的合作办学,形式大体有:企业委托学校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学校与企业合作交流;企业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资金等形式。此外,日本的合作教育大学注重与当地行政领域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分为短期培训和高级专门教育两种模式:短期培训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学校设立短期培训中心,培养“短期、灵活、快速”上岗的员工;高级专门教育模式,通过企业指派专人技术指导、教育,企业经费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三、国外合作教育模式对我国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启示

(一)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人的思想层面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意念反应。国外合作教育的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办学,避免了学校教育纯粹理论研究、闭门造车的可能性,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专业锻炼、社会工作的时间。

(二)合作认知

国外合作教育的模式,通过丰富学生的课余业务实践,加深学生对业务理论的理解,使学生们在观念上认识人际协作、彼此沟通的重要性,丰富、发展自身的合作认知。

(三)合作精神

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于创设大学生人际合作的实践载体。既包括校内的学习载体、文化生活载体,还应包括校外的业务实践载体。大学生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在于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合作教育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校外业务实践的平台。

四、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一切都是合作”的精神理念。10多年前,西方就提出“竞合”论,即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求合作。“双赢”法则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交往准则。大学生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将两者结合,不可偏废。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一切都是合作”的理念,其前提是塑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大体包括三种:一是师生关系,是维系高校科学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各高校应努力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立体化、创造性的学习。二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在很多时候为学生模仿。三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作用明显,学生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学习团队,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讨论、分工协作、共同攻关,这是大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理性模式。

二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大学生人际合作的校园实践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优良的校园育人氛围,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笔者认为,大学应提供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软、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包括:规范系统的课程安排,教师的专业指导、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以及优良的校园文化等等;硬件条件包括:课室、学生公寓、图书馆、自修室、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等。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的生命力在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所好的大学,其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其二,发挥大型活动的育人功能。一项大型活动的举办包括:策划组织方、宣传推广方、方案实施方和活动参与方等四部分。以其中的策划组织方为例:一项大型活动,需要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和较强的计划性,一般需要经过前期酝酿、发动,中期确定方案、组织实施,后期分工执行三个环节,每一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彼此的沟通与合作,对于人员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是全方位的。

其三,打造特色活动。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载体、活动形式,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各项活动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兴趣、凝练专长、增强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三是营造校园内外合作学习的大环境,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专家或行业精英,通过现实案例的讲述,结合自身工作阅历和人生感悟,讲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做人,懂得与人合作、沟通,应切实做好三方面工作:(1)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并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与发展。(2)将“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状况”作为一项测评指标纳入大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合作精神测评的高低与否作为能否获得优秀毕业生的重要标准。(3)整合高校的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模式。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经验,建立大学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探索“三学期”制或“工学交替”模式,真正做到学习与实践的同步接轨。

四是重视大学生组织建设,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指导。高校的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和定期教育、学习等形式,加深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系、交流,通过民主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加深对党的认识,继而鞭策学生党员在学习和日后工作中,不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之家、团员青年之家,是系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职能部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实的推动力量。共青团组织,应通过每周团委委员工作例会、每月团员干部会议的形式,召集团员干部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共同探讨学生活动形式、方案和实施细节,既加强团员干部之间的了解、认识,提高他(她)们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意识,加强彼此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要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健全的品格,培养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树立健康、和谐的幸福观。“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教职员工,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入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自我的心理调适,努力做到知足常乐,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一般提倡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良性互动中,教师内在的修为和品格会潜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培养大学生积极、双赢、包容和豁达的心态,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和未来的学习工作,都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六是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提升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力量,父母是大学生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理念会影响、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成长轨迹。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基础工作是要在家庭教育中植入合作的理念。当前,很多父母只注重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学业的进步,而不太注重子女与人合作、协作意识的培养。对子女生活的各方面予以包办,教育过严或过度呵护、溺爱,不让子女承担家务等等,这样培养的子女往往表现出:自私狭隘、对家长过分依赖,缺乏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牺牲精神,不愿吃苦等行为特点。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交流广泛、注重合作的社会。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将实现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可见,要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与子女真诚合作、沟通,力所能及地让子女承担部分家务,在家中更多采取讨论、说服、疏导的民主教育方法,倡导双向互动、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切忌无故责难子女,搞“一言堂”、“家长制”,努力在家中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小多创造机会让子女与同龄人共同开展合作游戏,鼓励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同龄人共同学习、交流与合作,支持子女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如此才能够培养出有个性、善合作的人才。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廷,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尚军,罗建奇.以滑铁卢大学为例谈加拿大的产学合作教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4).

[5]何曼.国外典型合作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研究.[J].石油教育,2011(1).

[6]刘振中.西方合作学习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1997(4).

book=177,ebook=445

G641

A

1673-1999(2012)14-0177-03

郭亮(1980-),男,江西武宁人,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60)学生处主任科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2-03-29

猜你喜欢

精神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