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启示
2012-08-15廖可佳龙学渊
廖可佳,龙学渊
国外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启示
廖可佳,龙学渊
分析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和我国新建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高校教学基层组织设置的原则建议。
新建高校;学院制改革;教学基层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基层组织主要是教研室,也有专业联队和教学科研组的形式。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细胞,它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实现高等学校多维功能的基础,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前线。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的形式和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笔者结合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改革及其设置情况,谈几点关于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构建的意见。
一、国外高校基层组织设置形式
国外较为典型的基层组织模式是德国的讲座制模式、美国的学院体制和日本筑波模式。
德国大学基层组织有研究所、系、讲座和研讨班。设立以教授讲座为中心的研究所,研究所是独立的教学和研究单位,拥有全部必要的科研、教学资源,教授负责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考试的安排、科研方向的选择和研究所的管理由讲座教授负责,学部和大学的评议会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干预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美国的大学一直由系担负着教学和科研任务,学院的职能部门则主要承担对外服务的功能。系下设置数量不一、职责各异的委员会,对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等重大事务进行决议,经系主任批准后实施。随着大量新兴学科的产生,大学的基层组织形式逐渐发生变化。为吸收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创新型研究,一些大学在系外还成立了许多研究所、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其规模远远超过系。
日本的国立大学主要采用讲座制,私立院校主要采用美国学院体制。由于讲座制不利于学科交叉,不利于协同创新,容易造成人员固化,不利于新城代谢。日本筑波大学对其教学基础组织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废除讲座制,在学科下设学习和特别课题研究组。学系的规模介于学科和教研室之间,教师按专业和适应的学术研究范围分属某个学系,并废除研究经费完全由以前的讲座教授把持的形式,经费分配到每个老师,老师可自由组建研究小组。同时针对讲座制和研究所存在的弊端设置特别课题研究组,重点进行大型的、多学科协助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还设置了供教育和研究共同使用的设施中心,负责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特种设备,为提高基础实验设备、标本资料等有关研究载体的利用率和效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共属设备实行集中化运行管理。筑波大学的基层组织构建形式改革对高校组织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国内众多高校在筑波模式上不断改进,改革本校的教学基层组织模式[1]。
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时间划分,1999年后成立的本科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至2010年,我国本科院校数量由1999年的597所增加至1112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46.3%。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教学型高校,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近年来,众院校实行学院制改革,在二级学院设置了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基层组织。但目前普遍存在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确,职能不够清晰,机制不健全和运行效率偏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千校一面,特色不够鲜明,功能定位不系统,不能反映学校的办学实际,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教学与科研不能真正的达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很多教学基层组织形同虚设,活力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质性的教研活动[2]。
由于办学定位和目标的差异,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不统一,同是教学型的高校,其发展目标和定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必然导致其组织形式、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不同,因此,用同样的模式来构建教学基层组织明显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要求。教学型高校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模式?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尚不多见。北京化工大学通过专门的研究课题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高校认为应按专业或课程群进行设置,近70%的高校认为应按研究领域设置,也有近18%的高校表示,应按首席主讲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来设置教学基层组织。
国内外高校现有改革成果对我国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教学基层组织的构建不具备复制性,不同高校应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在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充分的考虑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各类教学资源情况,承担的具体职能、发展的最终目标,在综合考虑外部条件的情况下,科学设置,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教学基层组织模式。
三、对我国新建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改革的原则建议
(一)准确把握改革原则,科学构建基层组织
新建高校在构建基层教学组织时,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教学型地方高校的实际,结合新建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梳理现有的各类教学基层组织和运行现状,充分调研国内外各类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结合学院现有的基层组织构成和办学特色,构建最佳的教学基层组织功能、种类和数量,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教学基层组织。
(二)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构建各组织职能和内部协调机制
近年来,许多新建高校纷纷进行学院制改革,构建大学院、小机关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必须对原有的组织进行优化重组,并重新设置学术、科研、院系等组织的职能。在设置各组织职能时应围绕全校的中心工作,突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充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系与其他基层机构的关系,建立各组织间的协调机制,避免运行盲区,使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深化改革,构建教学基层组织运行模式
构建教学、科研二维基层组织高效的运行模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型高校运行基本模式,在有限的师资资源情况下,合理配置资源,构建既能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又有利于各学科相互交叉、各学科教学直接取长补短的运行模式,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学科交叉和创新,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目的。
(四)制定与教学基层组织职能高度吻合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各组织高效运行和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制度建设包括各组织的作用和任务、成员的职权范围、反馈协调机制、教师能力提升制度、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制度等。在制度的设计中要特别体现以下要求:一是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保障各组织运行的协调性;三是各项考核标准的可操作性;四是权利与职责的对等性,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和支配权,做到责权相符;五是组织运行与建设的经费投入制度。
四、结语
目前,我国教学型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高校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教学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教学成果颇多,但由于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并没有完全理顺,使得大量的教学成果无法真正的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去,教改实效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在高校实施学院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是二级学院体现办学活力的前提,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基层组织改革,才能使工作重心真正的下移,教学基层组织职能和运行模式的科学构建,对促进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形成全盘皆活的局面。
[1]王晓敏.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问题探析[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3.
[2]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2).
G647
A
1673-1999(2012)14-0167-02
廖可佳(1982-)女,重庆涪陵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助教;龙学渊(1984-),男,重庆奉节人,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
2012-05-04
2011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石油工程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知识体系构建与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