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代儒臣刘敞

2012-08-15王靖

关键词:仁宗经学儒家

王靖

试论宋代儒臣刘敞

王靖

刘敞是一代经学大师,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管窥北宋中期的儒家思想发展状况及时代风尚。在当时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宋代承续唐代后期儒学,并融合释、道思想,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宋以文治国,极重士人,并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时代的士人,在学术上敢于求变立说,同时又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

儒家传统;宋代儒臣;刘敞;经学

一、宋代儒学背景及发展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虽然在各个具体时期儒家思想有所损益与变化,但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却没有改变。宋代继承唐代后期儒学,并以对唐后期儒学的吸收与批判来完成对其自身儒学的构建。陈寅恪先生更是对宋代文化推崇备至,其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277

思想文化的昌盛与当政者宽容开放的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以文治国,采取“兴文教、抑武事”[2](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丙寅)的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刘敞的主要仕宦经历主要是在仁宗朝,其并未身居显位,名亦未满天下,更多的是以其正统的儒臣面目示人。刘敞敢于直谏,不畏权势,关心民间疾苦,还是一代经学大师。

宋儒们对韩愈的“道统”论思想进行积极的批判与吸收,这表明他们也十分注重儒家的“统绪”问题。钱钟书先生说:“韩退之之在宋代,可谓千秋万代,名不寂寞矣。”[3]62“韩愈鲜明地提出了一个传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直至孔、孟的道统,认为这是儒家的正源。”[4]78对儒学正统的探求是借以完成对其所处时代思想的构造。欧阳修是这一时期的文坛领袖,其“尊韩”思想是极具代表性的。“大致来说,(欧阳修)从早年的喜爱韩文,到庆历初年以前对韩愈人格和学术的批评,再到后来的大力褒扬”[5]32,完成了对韩愈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在仁宗朝后期,孙复,石介、欧阳修的新道统在社会上已被广泛的接受。”[5]32新的道统的建立,表明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风貌的激昂,而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基本价值观念是儒家思想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求不到‘仁义道德之说’,儒家之道于是就断灭了。”[4]94“儒者之原,仁义也。”[6]5本着仁义的原则,积极探索安身立命之道,加强其内在的修养,在求得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对天下百姓施行仁义。

儒家思想为了延续其统治地位,必然要求随着时代有所改变,而庆历前后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思想转变的时期。

二、刘敞其人

刘敞(1019-1068),北宋临江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世称“公是先生”。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史书言:“敞学问渊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略。”[7]卷319:10386“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7]卷319:10387可见刘敞的学识是极其精深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8],宋代文人仕途极宽,这一价值理念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平台。“对于深受儒家思想陶铸的士大夫来说,谏诤是一种最起码的政治道德要求”[8],而刘敞堪为谏臣的楷模。“夏竦薨,赐諡文正。敞言:‘諡者,有司之事,竦行不应法。今百司各得守其职,而陛臣官。’疏三上,改諡文庄。”[7]卷319:10383“疏三上”可见出敞的坚持。刘敞不畏权贵,维护儒家礼仪。“温成后追册,有侫人献议,求立忌。敞曰:‘岂可以私昵之故,变古越礼乎?’乃止。”[7]卷319:10384即使对于皇帝本人,刘敞更是敢于直谏。嘉祐四年,仁宗祭祀祖先,群臣上尊号,宰相请撰表。但刘敞认为,灾荒之年加虚名尊号,有害无益,先后四次上疏诤谏。仁宗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或者也确实觉得不合礼仪,最终没有接受尊号。敢于向皇帝数次上疏直谏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对儒家道德礼仪规范的维护与坚持。

在专制王朝的体制下,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礼仪规范的限制,但专制皇权还是肆无忌惮的。虽有法制法规,但却没有受到礼仪道德家的多少责难,归根结底还是皇权至尊。而同时却广泛地要求地方政府得遵守法纪,而地方政府可谓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所谓“山高皇帝远”,地方政府受到强大王权保护,更加为所欲为。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对于官吏的约束与要求就尤为严格,而儒家的传统教育也是培养具有道德感与正义感的官僚,一方面忠于皇帝,一方面做好一方父母官。刘敞堪为官员的表率。史书记载:“(刘敞)徙鄆州,鄆比易守,政不治,市邑攘敓公行。敞決狱讼,明赏罚,境内肃然。客行寿张道中,遗一囊钱,人莫敢取,以告里长,里长为守视,客还,取得之。又有暮遗物市中者,旦往访之,故在。先是,久旱,地多蝗。敞至而雨,蝗出境。”[7]卷319:10385刘敞为官一方,路不拾遗,足见其治理的有效。虽然说“敞至而雨”有夸大之嫌,但也可见刘敞很得民心。刘敞为官敢于为民作主,“揚之雷塘,汉雷陂也,舊為民田。其后官取瀦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業。然塘亦破決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舊券。悉用还民,發運使争之,敞卒以还予民。”[7]卷319:10385这样的地方官在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既维护了王朝的基础,又深受百姓的爱戴,是儒家士人的楷模。

三、从刘敞奏议看君臣关系

宋代的政治文化政策是比较柔和的,刘敞与仁宗之间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从刘敞上奏仁宗的奏疏中,可以看到君臣处理国家大事的意见及君臣关系。

“仁宗之世,政风宽和,对官员尤甚,由此造成功过不分,赏罚不明,号令不行,朝廷上下因循弛慢之风盛行。”[9]136君主过于宽仁在封建的人治社会中会产生诸多弊端,致使许多措施不能有效地推行。虽然“政风宽和”有利于臣下畅所欲言,但所奏难免纷杂。如果对于政事的意见统一,君主尚还好处理,一旦意见不一,这就要求君主有很强的主事能力,而宋仁宗却不是一位圣断独裁的威严之君。史料记载:“(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似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娇其所为,驯致於乱。”[7]卷12:251不管仁宗是否愿意,他都会广泛听取臣僚的意见,并且这种听取的程度很深,有时甚至有商量的意味。这些臣僚都是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于耿直的儒家知识分子官僚而言,这是一件莫大的幸事。“知识的拥有者——儒家大师以道制君,同时发明了具体的操作办法:谏诤,即臣对君的不间断的监督,时时进谏,它乃是为了避免专制皇帝对帝国根本利益造成损害而设计的一种补救手段。”[10]刘敞对国家大事的参与更多的是以奏疏的形式上表皇帝,大量的奏疏涉及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他对于一件事会一再地上疏表明态度,虽然措词大多时候会表示对于君上的尊敬,但在维护祖宗之法与传统礼仪制度的时候也不乏严厉之词,甚而会责备君王。这在专制王朝里有点不可想象,却又合乎情理。

君臣之间,刘敞直言“恐陛下忽于正臣之易退,而忘左右前后直道之不容也”[11]卷31:374;“凡正臣常难进而易退,邪臣常易进而难退”[11]卷31:374,劝告君上近正臣而远邪臣,道明正臣的不易。这样的谏言是很可贵的,然对于皇帝,却是个难题。正臣与邪臣又当怎样去区分?并且“且万乘至尊,群下至卑,以至卑接至尊,甚难也”[11]卷31:375,那么,臣下对于君上的溢美之词,不管是出于尊卑礼仪还是另有私心,这也是一种常情。这里,刘敞其实是对仁宗的一种教导。在《上仁宗论龙昌期学术乖僻疏》中,其言:“……而非圣人之俗倡于下,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伏乞追还诏书,断天下之疑议,毋使有识之士,窥朝廷之浅深。”[11]卷31:389这样的言论是相当的严厉了,简直是在斥责君上。虽本心是正当的,而臣下如此之言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然而在刘敞的奏疏中,类似这样的言论并不少见,可见仁宗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言之为国。而在一个关于给仁宗加徽号的问题上,刘敞三次上疏,要求仁宗辞掉徽号,其言辞凿凿,很有些强迫的味道,但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诤谏如此。刘敞本着祖宗之法与传统道德原则待君上的言行,陈诉君上的不当之处,仁宗多是能接受的。谏臣虽“可厌”,却是本于忠心。对于自己的奏疏问题,刘敞自己也感叹:“臣不胜狂直之至。”仁宗朝的宽和政风决定了其可以免掉很多“顾忌”。由此可见,仁宗朝的君臣关系是相当和睦的。

儒家的传统本来是以君为尊,而臣子对君是绝对的服从。然而,人治的社会不可由一个人来完成,不管这个君主是多么的英明决断,这就要求臣下尽其职责,协助君王处理好国家大事。

四、刘敞的经学思想

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相当大的权威性。宋代为了巩固政权,初期三朝都崇儒重道,对于先儒的经典注疏是不敢妄加评议的。到了庆历年间,学风却为之一变,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而刘敞就是这一时期经学的代表性人物。其主要的经学著作有《易外传》,《春秋传》、《春秋权衡》、《春秋说例》、《春秋文权》、《春秋意林》、《七经小传》。

在庆历年间那股疑经惑古的思潮中,刘敞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创新的经学学说备受时人推崇。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云:“庆历以前,多尊章句注疏之学,至刘原甫(刘敞)《七经小传》,始异乎诸儒之说。”[12]《春秋》的阐释是经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刘敞在《春秋权衡序》中说:“權、準也。衡、平也。物虽重必準于權。權虽移必平于衡。故權衡者天下之公器也”。[11]卷34:409刘敞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与权威的准则,对于经学是要求一个趋近完善的逻辑的解释,希望经学能成为“權衡天下之公器”。刘敞对经的解读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盖北宋以来,出新意解《春秋》者,自孙复与敞(刘敞)始。复沿啖、赵之余波,几于尽废之传。敞则不尽从传,亦不尽废传,故所之训释,为远胜于复焉。”[13]337刘敞以《春秋》学为主体的经学起了很重要的先锋作用。

刘敞的经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对于经典的怀疑和敢于批判的态度,但本意还是维护儒家的基本道德理念与经学宗旨。刘敞怀疑《礼记》不是孔子所言,其言:“今之《礼》非醇礼也。”[11]卷46:555又认定孔子没有把经传给左丘明,其言:“左氏不传《春秋》,此无疑义矣。”[14]卷1刘敞认为经典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那么对经的注解就要批判地继承。其甚至于对经典文本中出现矛盾的地方而擅自改经,胆量是很大的,并且由此而深受后人诟病。但由大胆改经更可看出敞的锐意求变,虽多受责难,但其求新精神可见一斑。四库馆臣言:“宋代改经之弊,敞导其先。”[13]215然而敞却并非不尊重经典,更多的是为了以己意来解经,宣扬儒家的普世的价值理念。其言:“夫《春秋》者,五帝之所以化,二王之所以治,礼可以起,义可以制者也。”[11]卷35:418又言:“圣人作《春秋》,本欲见褒贬,是非,达王义而已。”[14]卷八由于经典是先圣贤王为宣扬王道的价值理念而作,那么后世的人就应该从中找到王道。“《礼》者德行之本也。《诗》者言行之本也。《书》者文学之本也。《春秋》政事之本也。此四本者,君子之所尽心也。”[6]15刘敞还是十分尊崇经典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儒家的精神内核——三纲五常,其经学思想还是为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服务的。

刘敞是宋代儒臣,其谨守臣道,为国为民皆有所贡献,并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新经学思想的建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先锋作用,堪为封建王朝儒家士人的典范。

[1]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钱钟书.谈艺录(补丁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张跃.唐代后期儒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杨国安.宋代韩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王瑞来.皇权再论[J].史学集刊,2010,(1).

[9]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韩维志.儒家对强谏的抑扬与强谏者形象的形成[J].求是学刊,2005.

[11]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吴曾.能改斋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刘敞.春秋權衡[M].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book=135,ebook=482

K244

A

1673-1999(2012)14-0135-03

王靖(1987-),男,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思想史。

2012-03-31

猜你喜欢

仁宗经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宋仁宗好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