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标题中的“模因”“顺应”研究

2012-08-15吴金林

关键词:模因新闻标题交际

吴金林

新闻标题中的“模因”“顺应”研究

吴金林

新闻标题中的“模因”,是通过“模因”复制、模仿和传播的有效手段,能够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模因”和“顺应”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模因”、“顺应”不仅提升了新闻标题的魅力,而且促使新闻标题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引起人们对新闻探究的兴趣。

新闻标题;模因;顺应

一、引言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无疑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各方面动态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点睛之笔,是人们首先触及的部分,正所谓“题好文一半,花香蜂自来”。好的新闻标题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提示给受众,可见,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闻本身对于受众的吸引程度和信息传达程度。新闻标题能否抓住受众稍纵即逝的注意力,“模因”无疑是提升新闻标题魅力的有效手段,同时,“顺应”更是促进新闻标题被广泛接受与传播的催化剂。

二、语言模因

“模因(Meme)”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模因可以看作是复制因子。”[1]布莱克摩尔则是紧扣模仿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2]。另外,何自然教授等人指出,“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当然,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有的虽然在形式上已发生了变化,但信息仍然保持传递,也有的传递形式始终相同,可信息内容却出现变异。

三、新闻标题的模因、顺应

(一)顺应论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其著作《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的,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理解都是为顺应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它是指“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1]。实则,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于一身的语言不断选择的过程。就语言来说,语言交际必须做到语言结构对象的顺应和语境相关因素即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语言交际的成功进行。

(二)新闻标题的模因和顺应

新闻标题置于各类报刊媒介的各种体裁新闻之首,它是对新闻的内容进行言简意赅描述和概括的语句。新闻标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新闻标题是否醒目、有吸引力、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性,直接决定着新闻及时信息的传达效力。如果不能实现,新闻就毫无意义了。何自然教授等人指出,“模因不但被当作‘有生命的结构’,它还往往被描述成与电脑病毒相类似的‘思维病毒’,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它们就会寄生在他或她的脑子里,在往后的岁月,这个人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他的下一代。”[1]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新闻标题借用模因是具有很强的文化穿透力的,而一旦文化模因被记忆、复制和模仿,新闻标题就有了在短时间内为人注意的前提。新闻能不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新闻标题无不是点睛之笔,但标题语言的使用过程也无不是语言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要有意地顺应结构对象及语境中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新闻受众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成功吸引受众、及时传递信息的目的。

1.新闻标题模因对结构对象的顺应。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上,其中包括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同时,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内部,也可发生在不同社会和地域变体之间[1]。

例(1):a.动车来了,山西旅游的春天还会远吗?(http://news.sohu.com/20090331/n263103738.shtml)

b.葱价暴涨来了,辣椒暴涨还会远吗?(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319/132611623001.shtml)

“xx来了,xx还会远吗?”出自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首诗是写给那些生活在黑暗社会的人们,让他们不要放弃希望,要勇于与黑暗的现实做斗争,迎取胜利的光芒。很多新闻撰稿人选择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结构来表达在痛苦、逆境、困难等中不要忘记寻找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是黎明,风雨之后是彩虹,(1)a就是这样的例子。另外,在(1)b中,新闻标题中的模因采用了相同的形式,但表达了不同的内容,前半句描述事实和现状,后半句质疑未来的趋势和走向。新闻标题模因对结构对象的顺应,极具感染力,令人似曾相识,增强了新闻标题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2.新闻标题模因对语境中物质世界的顺应。对物质世界的顺应是指对时空因素和交际双方在物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相对空间距离、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的顺应[1]。

例(2):a.ATM转个账停门口的百万豪车飞嘎了(2010年8月23日《成都商报》)

b.存入才一分钟10万元就飞嘎了(2010年12月24日《华西都市报》)

以上两个新闻标题分别来源于成都的主要新闻媒体——《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飞嘎了”是四川方言,本意是“东西飞走了”,也可引申为“不在了”的意思。这两种报纸一般是在川渝两地发行,这就决定了其受众对象,因此新闻撰稿人抓住了报纸所发行区域的特点,在新闻标题中对语言做出了选择。此类新闻标题方言的模因被大量运用,不仅顺应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且使得新闻标题更加亲切、幽默和生动。

3.新闻标题模因对语境中社交世界的顺应。顺应社交世界是指要顺应社会环境、社会场合和机构对社交者的言语行为的制约以及所规范的准则,这也包括了要顺应社会和文化规范[1]。新闻标题的模因作为实时的报道更要注重交际进行时的各种社会因素,做出符合社会交际规范和文化的语言选择。

例(3):a.百姓安康映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1年4月7日《重庆日报》)

b.一枝一叶总关情海归回乡乐农耕(201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2)HYSPLIT轨迹分析表明,本次沙尘来源于阿拉善盟、新疆北部,沙尘粒子是向东南输送,经河西走廊到兰州,后回流至西宁,造成西宁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自于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此诗句表达了其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他认为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父母官”应该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为民做主,为民解忧,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体现了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3)a这一新闻标题就是报道的地方政府关心百姓的安康,为使群众能较好地享受医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普惠民生。而(3)b这种形式相同内容相异的模因也传播开来。在(3)b中,“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不再指政府官员,但其也体现了海归对家乡的赤子深情,想为家乡做点事,带着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走进田间地头,推动国内农业现代化。此新闻标题顺应了我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顺应了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传统价值观。无论是(3)a还是(3)b,这样的新闻标题模因都能在交流中引起人们的共鸣。

4.新闻标题模因对语境中心理世界的顺应。根据顺应论,“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1]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语言是一个大脑与另一个大脑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对于新闻来讲,实际就是新闻报道人和受众之间的交际。就每个受众来说,他们在头脑里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不仅有差异,而且我们也无法看到,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交流,交际者也必须洞悉和顺应对方的心理世界。

例(4):a.找人维修电脑陷入“艳照门”

(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1-05/24/content_5666907.htm)

b.贵州多名考生遭遇公招“体检门”(2011年9月5日,《华西都市报》)

“XX门”,来源于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在时下无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它通常指政治、娱乐、体育等方面的丑闻以及内幕事件,而如今,发生一些负面的事件,也都会被冠以“XX门”。此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透露出新闻事件的丑闻性、负面性和内幕性,在短时间内足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在瞬间激起受众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满足了受众好奇的心理。

四、结语

们探究新闻的兴趣。

[1]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book=129,ebook=516

H315

A

1673-1999(2012)14-0129-02

吴金林(1981-),女,重庆江北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外国语学院助教。

2012-05-03

猜你喜欢

模因新闻标题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