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2012-08-15王永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苏南终身教育资源整合

王永利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新市民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新市民为教育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新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市民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所谓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根据社区教育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和各种形态的教育资源,实现社会有限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1]

一、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苏南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苏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苏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在苏南大力推进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社区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推进新市民社区教育就成为必然。

(二)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需要

苏南自古以来重教从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苏南拥有江苏乃至全国最为丰富的大、中、小、幼等学校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发展新市民社区教育最重要、最现实的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体制、机制、沟通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利用率不高 (突出表现在学校的假期),另一方面是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足。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就成为当务之急和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苏南在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迫切需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而社区教育是薄弱环节,因此,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快推进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是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二、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内容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主要包括社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无形教资源等几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物力资源的整合

社区教育的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教育机构和非传统教育机构中的物力资源。传统的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中的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物力资源,除了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外,这些资源对于解决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短缺和不足具有重要意义。非传统教育机构的物力资源是指社区内有各种企业、商业、科研机构、医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应该对这些资源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其教育功能,为新市民社区教育服务。

(二)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整合

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领导资源、管理资源、教师资源、志愿者资源四个方面:(1)在我国政府主导社区教育资源,相关法律、体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市、区 (县)、街道 (镇)等党政领导的观念、重视程度、参与情况等成为社区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 (2)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职社区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关键;(3)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具有各方面技能专长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基础;(4)社区内的大学生、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以及能工巧匠等志愿者队伍是有益补充。

(三)社区教育的财力资源的整合

任何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财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从世界范围看,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慈善组织及私人捐赠、教育项目服务收入等。就苏南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政府投资,社会各界的投资参与较少,如何将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加新市民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成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

(四)社区教育的网络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娱乐最快捷、最方便、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实现苏南新市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江苏省教育12.5规划指出:“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和惠及全体学生与公民的教育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实现全省各级教育网络的高速联通。” “建设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不断提高全省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三、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

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但现实中,社区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理念没有深入人心;二是社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资源整合机制;三是社区教育资源的专属性与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四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完善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资源共享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首先是意识层面的转变,尤其是决策层、领导层面资源共享观念的树立。应从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率先基本是现代化的需要的角度看待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互补性,积极寻求与社区教育的合作交流,让学校走向社区、融入社区、繁荣社区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对于非传统的社区内各种企业、商业、科研机构、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机构也要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社区教育服务。同时,社区的基层部门也应积极为双方牵线搭桥,寻求双方的结合点,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双方的沟通合作。如,苏州市金阊区连续多年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以“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目的,“政府统筹,地区协调,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共育人才”的城区社区教育模式,已跻身于全国社区教育先进行列。

(二)发挥苏南传统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新市民社区教育服务

苏南高等教育优势突出,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实力雄厚。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区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面向新市民开展多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发挥其在新市民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功能。截至2012年4月,江苏以128(不含独立学院)所高校位居全国高校数量第一位,而苏南拥有90所,占江苏省的70.3%;独立学院江苏省25所,苏南21所,占84%;成人高校江苏省12所,苏南10所,占83.3%。截至2010年底,苏南拥有普通中专85所,职业高中34所,成人中专30所,普通高中239所,普通初中686所,小学1193所,幼儿园1520所。[2]这些教育机构拥有数量庞大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苏南从小学到高中面临生源逐渐萎缩的趋势,为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提供了丰富便利的教育资源。

(三)完善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

在树立新市民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的基础上,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还需明确的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组织机构的设立上,苏南将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精密结合起来。如,2008年,常州市建立了全省首个由教育、人社、民政等14个单位部门组成的终身教育工作推进机构——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年4月,成立全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终身教育的统筹指导。市教育局成立终身教育处,作为领导全市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工作的常设机构。各城区文教体局亦成立机构,制定计划,以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行为力度。为了更好地引领全市社区教育工作,2009年5月26日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形成“社区大学——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民 (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系统。各城区行政运作系统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各街道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社区居委会 (村民委员会)社区教育工作站”构成。

(四)整合苏南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拓展社区教育空间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教育。苏南是我国灿烂吴文化和江南文明的发祥地。以吴文化为代表的苏南文化,数千年来,一直是苏南人的灵魂和根基所在。现代苏南经济发展的奇迹以及江苏省“三创三先”精神,都是苏南文化的良好体现。其“商业意识浓厚;兼容并蓄,开放襟怀;尊文好学;勤劳、隐忍、谦让;诚信合作,讲究务实,稳中求进”[3]等优秀品质是开展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重要的无形资产。近年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华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常州的“道德讲堂”,南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南京特色的“人的现代化”之路等都是宝贵的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财富。

(五)建立并优化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保障措施

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法律保障。目前,苏南各市对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出台了一些制度,如,常州市出台的《常州社区教育提升工程》、《常州社区大学章程》、《常州社区大学建设纲要》等,但纵观国外社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北欧、美国、日本等城市和地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从而使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如,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民众中学法》、《学习小组法》,美国的《民权法》、《高等教育法》、《经济机会法》以及1972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和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更高层面法律的保障和依据。除此之外,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网络资源、课程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也要提供有力的保障。

[1]高志敏.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教育年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缪 凯,胡 静.苏南发展的文化解读 [J].特区经济,2008(10):50—51.

[4]李福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79.

猜你喜欢

苏南终身教育资源整合
苏南年俗亦动人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