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视角的斯大林人格缺陷成因探析

2012-08-15刘剑飞

关键词:集体化斯大林苏联

刘剑飞

基于心理视角的斯大林人格缺陷成因探析

刘剑飞

斯大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丰功伟绩彪炳青史。但在他身上也存在某些人格缺陷,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心理视角;人格;成因;探析

斯大林是苏共领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斯大林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把全部力量都彻底地贡献给了苏维埃国家的建设事业”[1],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自然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杰出建筑师,正如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他接过一个扶木犁的穷国,却留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2]同时,他领导苏联卫国战争,一举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伟大功绩和他那钢铁般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的勇气、遇到困难危险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以及他无限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气节乃至其清教徒式的廉洁自律的个人生活,都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斯大林是20世纪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工作作风粗暴专断,在推进农业集体化、肃反扩大化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错误固然与一定的客观历史原因有关,但恐怕跟他本人在个性和人格上的某些缺陷关系更为密切些。毫不客气地说,斯大林确实存在独断专权、粗暴冷酷、凶狠多疑等人格特征。本文试从心理视角来剖析其成因。

一、亲情的缺失与心灵的孤独,衍生了斯大林心理上的倔强暴躁和多疑猜忌

心理分析家埃里克·埃里克逊认为:“一个人在早期生活中构成的个性就是他的‘心理本性’。它虽然不是稳固不变的,但在决定性的时刻和未来重大的抉择关头却会展示自己的作用。”[3]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斯大林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奴家庭,父母目不识丁,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只有第四个孩子(即斯大林,小名“索索”)存活了下来。父亲是个鞋匠,微薄的收入还不够他喝酒,母亲只好没日没夜地帮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性格暴烈,喝醉酒时经常打骂斯大林母子,遭受家庭暴力、缺乏家庭温暖的斯大林,从小埋下仇恨种子,变得异常倔强暴躁和冷漠。为了保护母亲免受父亲的皮肉之苦,“有一天还将一把刀子朝老子身上扔了过去。老子于是大喊大叫去赶儿子,邻居把儿子藏了起来”,“斯大林天生机敏而任性,有着强烈的报仇心理”,“家庭的不和,父亲那种残暴、毫无温暖可言的行为,给斯大林那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4]2-7进入梯弗利斯正教中学后,受到教士的严厉管教,体罚、禁闭等是家常便饭。“学校生活既悲惨又单调,昼夜锁在兵营式的屋子里,感觉自己好像是囚犯……”,“斯大林在学校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对那种并无恶意的话竟然常用拳头来回答……”[4]2-7没等中学毕业,他就被学校开除了。斯大林在正教中学没有学会对世界的同情与怜悯,却培育了他对世界的仇恨和一颗扭曲的心灵。

斯大林和第二位妻子阿利卢耶娃结婚后,妻子可能忍受不了工作狂丈夫的冷落和态度的粗暴而抑郁自杀,这给斯大林以沉重的打击,他孤独郁闷,变得对谁都不信任,把身边工作人员全部换上内务人民委员部派来的人。据斯大林女儿回忆:“妈妈的死,使他的心灵变得如此空虚,他失去了对人、对朋友的信任。”[4]247

在人生最后的25年里,斯大林“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抽烟、思考、批阅文件”,“很少想到子女,也不愿意看到孙子们,因为其中有一半他完全不认识”,“他是如此与世隔绝,如此高高在上,好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样,没有人能跟他谈点儿什么的人。”[2]晚年的斯大林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孔策沃别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周围都是阿谀逢迎的下属。他的多疑猜忌变得无以复加,竟怀疑身边的医生是英美间谍,拒绝使用任何药物,甚至逮捕了所有为他服务的医生。

二、沙俄专制统治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斯大林的独裁与专权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300多年沙皇专制统治下的沙俄,沙皇是一国之主、拥有绝对权力,所有臣民必须对沙皇绝对忠诚和顺从,至高无上的沙皇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宗教活动、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都有绝对的权威。沙皇是救世主,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受到所有臣民的顶礼膜拜。出生并成长于沙皇时代的斯大林,潜意识里对这种传统民族历史文化会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认为强权政治和铁腕统治都是理所当然的,他的灵魂深处被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历史文化的烙印,逐步形成了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狂妄心理特质,这是斯大林日后大权独揽、走向独裁专制的心理根源。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文化传统,沙俄子民向来对沙皇无限敬仰、迷信,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以后苏俄人民对斯大林的神化,为斯大林的独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外高加索“山民”暴风骤雨般的冲动与血性及野蛮彪悍的特性直接渗透到斯大林的血液之中,凝成了斯大林凶狠的个性

外高加索(又称南高加索)地区的“山民”具有野蛮、冲动、残暴和充满血腥味的个性心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们就像当地出产的与藏獒齐名的世界名犬——高加索犬一样,高大威猛的高加索犬对主人极端忠诚温和,而对侵犯者却具有极强的攻击性。斯大林出生在外高加索格鲁吉亚的一座古老小城——哥里,身上秉承了外高加索民族强悍复仇的特质,血液里流淌着凶狠霸道的因子,正如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所说的那样:“要知道,斯大林出生于外高加索,那里几个世纪以来就惯用流血复仇,就是在今天也屡见不鲜。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斯大林的复仇欲在迫害老布尔什维克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那里到处充塞着专制、保守、僵化、破坏、暴力、仇恨等的思维定势。”[5]

四、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忧虑,短时间内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紧迫感”,引发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斯大林的粗暴与冷酷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对苏联相当不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仇视,他们对苏联虎视眈眈,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特别是1927年英苏断交以后,斯大林觉得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的苏联随时面临着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尤其是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后,这种危险正在日益加重和逼近。苏联如何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斯大林常常思考的问题。而当时苏联的国民经济虽有所发展,但整体实力不强。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建立经济体系的关键就是从快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斯大林认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都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高速度的决策。”[6]在当时的条件下,苏联完成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依靠农业来提供,而当时还是小农经济的农业,根本不能充当工业化有力支持者的角色。为此,斯大林认为苏联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走农业集体化道路。于是,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斯大林断然取消新经济政策,开始全面铺开农业集体化。

笔者认为,斯大林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实现强国梦,走工业化道路,进而推行农业集体化,其思路和方向是对的,但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斯大林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严重违背了循序渐进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高压和暴力的手段强行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恶果。1929年,他“派遣2.5万名具有相当组织才能和政治经验的工人到集体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等岗位上去指导集体化”[7],甚至还提出“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8]的口号……其结果是引发了农民强烈的反抗。1930年1-3月,立案审查的农民反苏武装暴动就达2000多起[4]222。1933年与1916年相比,苏联的牲畜存栏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8]。与此同时,在集体化过程中斯大林还发起了“向富农发起真正的进攻”的口号,采取恐怖手段强行消灭富农,或送进监狱判处极刑或驱逐到边远地区或到指定地点劳动。1931年~1932年被迁移的41.3万户富农,在途中或生病或逃跑,死去的人很多,最终只有37万户到达了目的地。据苏联学者统计,在剥夺富农过程中,被消灭的富农户总数大约有100~110万户[4]225-226。其实,这些所谓的“富农”,大多是在新经济政策下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没过几天好日子,就死在斯大林的铁腕政策之下,何其可怜和悲惨!更为可怕的是,1932~1933年苏联农村发生大饥荒,饿死人数多达几百万[4]229。从某种程度上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是斯大林急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急躁心态造成的,急于求成的心理粘附着外高加索民族凶狠的血液因子,凸显并强化了斯大林的粗暴与冷酷甚至血腥!

五、对权力的过分贪婪与迷恋的心理,为斯大林贴上了残酷无情的标签

苏联脱胎于封建军事的帝国主义俄国,又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势力和国外间谍力量不可小觑,苏联为巩固政权,严厉打击各种反革命破坏活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肃反扩大化运动。但是,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原因恐怕不会如此简单。

列宁临终前曾对苏联主要领导人进行点评并留下“遗嘱”:斯大林“太粗暴”,“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总书记这个职位上调开”[9]。但由于种种原因,斯大林在俄共(布)十二大后的中央全会和十三大后的中央全会上仍然当选为总书记。之后,斯大林通过党内政治斗争,逐步剪除异己,一步步地登上了权力巅峰。随着斯大林在全国大搞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入,苏联农业元气大伤,尤其全国大饥荒死亡几百万之众,更是震惊朝野上下。许多高层领导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对斯大林的做法颇有微词,纷纷要求减慢工业化速度,适当发展个体农业。1932年,中央候补委员M.留京草拟了200多页的秘密意见书(《十八名布尔什维克的信》,又名“留京提纲”),指名要撤换斯大林总书记职务。斯大林对此怒不可遏,把留京等18人开除出党并投入集中营。这件事极大地震动了斯大林,对权力极端迷恋且又正处在权力顶峰的斯大林岂肯就此罢休?于是,为化解自己的权力危机,筑牢总书记的根基,斯大林借阶级斗争的外衣,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肃反运动高潮。1936年8月他宣判处死了季诺维也夫、加密涅夫等16人;1937年1月,对皮达可夫等13人判处死刑;1938年3月,对布哈林、李可夫等18人宣判处死。俄共(布)八大选出的8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5人被枪决;从八大到十七大先后当选的27名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15名被处死;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98名被逮捕或被处决。就连斯大林第一位妻子的哥哥斯瓦尼泽夫妇、第二位妻子阿利卢耶娃的姐夫雷登斯等亲友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时,“清洗”的浪潮也波及军队,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等被先后处死。除此之外,还先后处死了50名军长、110名师长、186名旅长,旅长以下则不计其数。1937年至1938年,斯大林从红军中“清洗掉”4万多人。这场历时4年之久的大“清洗”,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据麦德维杰夫统计,仅是1937年至1938年间,就镇压了500万~700万人,其中被处死的有100万[4]287-288。苏联肃反扩大化运动,之后一直未停止过,直到50年代初才完全结束。这场上自中央下至地方,几乎涉及了所有领域所有部门的大“清洗”,导致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乃至国之栋梁因此丧命。斯大林这种滥杀无辜、践踏法制的行为,的确令人发指!如果从源头上去理解其行为,那就是权力欲在作祟,是斯大林借阶级斗争之名,为牢牢掌控党政军大权、确立至高无上地位、树立绝对权威而进行的一场暴君行径。

[1]久加诺夫.斯大林的特征是忠于革命和社会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5(5).

[2]杨潇.俄国人为什么怀念斯大林[J].南方人物周刊,2010(7).

[3]向祖文.千秋功过新评说:读姜长斌教授的《斯大林政治评传》一书[J].东欧中亚研究,1998(3).

[4]戴隆斌.斯大林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亚力山大·奥尔洛夫.斯大林秘闻[M].刘日兴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88:28,15.

[6]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7.

[7]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18.

[8]左凤荣,等.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N].学习时报,2001-05-07.

[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9-340.

book=31,ebook=370

B038

A

1673-1999(2012)14-0031-03

刘剑飞(1967-),男,广东龙川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高级讲师,从事苏联史、世界现当代史研究。

2012-04-20

猜你喜欢

集体化斯大林苏联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集体化时期基层社队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