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新探

2012-08-15刘显锋

关键词:自然界生态化客体

刘显锋

生态文明新探

刘显锋

当下,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为走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个阶段,只要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去反思主客体的关系,就会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主体;客体;发展趋势;观念转变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工业、生态三个阶段。当下,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呢?只要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去反思主客体的关系,就会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好地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一、客体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诞生后,慢慢从野蛮、蒙昧迈向文明。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总体上历经了采猎、农业、工业、生态四个文明阶段。每一个文明都是观念否定之否定从低级向高级演变过程,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1]客体之所以能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主要在于主体善于正确利用规律,一旦违背了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一)农业文明时代

在采猎文明时期,人类早期活动主要是本能地利用自然和适应自然,而无法利用工具改造自然。人类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致使大量生物灭绝,他们居住的环境和食物链被破坏了,失去了大量的食物来源,出现食物危机。这种危机迫使人们转变劳动方式,开始种植庄稼驯养动物,跨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在此时代里,由于主要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刀耕、毁林开荒导致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收成下降,迫使人们开始探讨新的技术以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18世纪60年代,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要事件是英国蒸汽机的诞生。

(二)工业文明的危机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丰富的财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了环境,以致出现资源、能源危机,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招致自然界严厉的报复,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紧张,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工业文明以“人主宰自然的时代”引起人类沉重反思:必须重新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全新的生态观,解除工业文明的危机。这也预示着生态文明即将到来。

(三)生态文明的莅临

在生死的十字路上,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抉择,探索出一条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生态文明以保障生物圈健康发展为前提,以追求互利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生态文明的提出,既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抉择。

二、主体观念转变

如何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呢?由于客体本身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着的,而规律本身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客体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制定规则的出发点和规律最终发展的结果。这就要求主体善于利用规律制定原则,并在实践中按照这些原则改造自然,而不是按照这些原则去适应原则。主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规律中来,到规律中去,造福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宇宙的荣生,与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融通。我们必须转变自然观、经济观、技术观念、价值观、消费观,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主体健康发展的必然抉择。

(一)自然观的扭转

主体自然观要实现由天人矛盾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人类文明的历史实质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活动的历史,人既是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创造主体,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人类在实践中必须科学地把握人与自然二者对立的度。片面强调人为自然立法或以人为尺度,会使人为所欲为,片面强调自然为人立法或依物为尺度,都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要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寻找两全齐美之道,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又反对自然中心主义。人既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又是劳动实践的结果,自然界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人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的目的进行实践活动。自然界虽不是人的有机身体,而是人的无机身体。一旦自然界出了问题,也相当于人的身体出了问题,人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实践活动。所以人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和爱护好自己身体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否则将一事无成,危害自己的身体,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这就要求人的思维观念生态化,实践方式生态化,实现经济观念与实践方式的大转变,即从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多重效益转变。人应确立环境伦理观念,善待自然,珍爱资源环境。

(二)技术观的转变

技术观念的转变是指走技术生态化之路。技术主体主要是人,要求人在生态思想指导下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前提下,使主体观念从有碍生态的技术向无碍生态的技术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代替传统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技术生态化的实质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要促进科学运用生态化的标准和方法评审生态化,对可能产生的认识、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进行系统的评价。评审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对有机系统的影响;其次,对无机系统的影响;最后,是否会产生新的污染。对以上三个方面,要制定严格标准,任何一项超标,都要取消其发展,或采用新的技术代替。而要追求技术产生的最大正面价值,最大程度上消除负面价值,达到技术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国家做好对技术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把依法治理技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技术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会促进技术观念的转变。

(三)消费观的转变

需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主体的贪婪使得自然界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降低。为此,必须转变消费观,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使主体消费模式生态化,真正实现由享乐型消费转变为合理型消费,这在本质上也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是实现主体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生态文明的基础。主体消费的动力在于各种欲望,欲望既是实现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各种欲望表现出的各种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物欲的实现成为主体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主体片面地追求物欲的满足,片面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产生了崇尚过度消费主义生活模式,弘扬科学和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征服改造客体,满足主体的物质需求,缺乏对客体的关怀,结果不仅致使主体异化于自然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出现在主体的面前。在此问题的强大压力下,主体被迫转变观念,开始追求和谐为前提的主客体的双效增长,实现主体与客体最大优化地和谐结合。

(四)确立人与自然界本质和谐的理念

首先,人来源于自然,适应自然并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人作为生态系统的存在物,作为生物链的一部分,理应促进自然界万物按照生态法则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同时达到和谐相处。人的劳动过程是与自然界物质能量双向交换的过程,人与自然界是共生共荣的,这意味着人必须坚持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取向。其次,坚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原则。人道与物道既对立又统一,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对自然界讲物道,自然界才会对人类讲人道,即人爱自然,自然爱人,反之亦然。最后,人要把握物道的度。人们在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把握适度的原则。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人会按照自然的尺度和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劳动。人必须超越自身功利和物欲的境界,关爱万物,善待自然,人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必须以不违背自然所能承受能力的规律为尺度,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前提,否则后患无穷。善待自然,也是善待人类本身。

总之,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自然本身,而主要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没有正确地对待客体,这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如何更好地转变观念把握规律,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互利双赢,既是对主体的挑战,也是主体必须抓住的机遇。同时必须加强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崭新的思维观、自然观、技术观、消费观,以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book=29,ebook=460

B031

A

1673-1999(2012)14-0029-02

刘显锋(1975-),男,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4-25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态化客体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例说“自然界的水”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